一种景观水体净化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8169354 阅读:1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08 17: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景观水体净化系统,其包括景观池,所述景观池的池底及侧壁设置防渗层;以及至少一个净化水库,所述净化水库设置于所述景观池底部并与所述景观池通过透水层隔离,所述透水层设有透水孔;所述净化水库由防渗材料砌成,其内部包括至少一个滤水井,所述滤水井由滤水砖墙围成,所述滤水砖墙由透水材料制成;所述滤水井内设置水体提升装置;景观池内水体通过所述透水孔流入所述净化水库,水体通过所述滤水砖墙的四周渗入所述滤水砖墙内,并通过所述水体提升装置将水体提升至所述景观池内形成循环净化。该净水景观池解决了现有景观水净化系统净化效果差,成本高的问题,净化效果好,应用成本低。(*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景观湖净化设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景观水体净化系统
技术介绍
景观水随着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逐渐提高而逐渐增多。但目前景观水体大多为封闭性和非流动性的死水,水体自净能力差,易受污染,严重时会引起水体富营养化,水藻在静止的水体中也更容易疯长,水质发黑发臭。为解决上述问题,中国专利CN201850158 U公开一种景观水体循环净化系统。该净化系统包括景观池和用于将景观池中的水体进行净化,并回流至所述景观池中的净化设施,所述净化设施的侧壁与底部铺设防渗层,所述净化设施的水体中设有至少一个蓄水井 和至少一个净水井,所述蓄水井和净水井中的水通过滤水砖墙与所述净化设施中的水实现相互渗透。净化设施内部充满滤水材料。该系统解决了现有物理方法净水过程中净水效率低的技术问题。但是,这种景观水体循环净化系统存在如下问题1.该循环净化系统的景观池和净化设施分体设置,景观池内没有做任何处理,池体底部的淤泥仍会使景观池内的水质净化效果较差,2.景观池与净化设施之间水体的循环是依靠进水管道和出水管道实现的,其循环起来较慢;实际应用时,要通过设置于景观池内的抽水泵和设置于净水装置内的抽水泵来抽取水体进行循环,耗电量较大,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为此,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现有景观水净化系统净化效果差,成本高的问题,进而提供一种净化效果好,应用成本低的净水景观池。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景观水体净化系统,其包括景观池,所述景观池的池底及侧壁设置防渗层;以及至少一个净化水库,所述净化水库设置于所述景观池底部并与所述景观池通过透水层隔离,所述透水层设有若干透水孔;所述净化水库由防渗材料砌成,其内部包括至少一个滤水井,所述滤水井由滤水砖墙围成,所述滤水砖墙由透水材料制成;所述滤水井内设置水体提升装置;所述景观池内水体通过所述透水孔流入所述净化水库,水体通过所述滤水砖墙的四周渗入所述滤水砖墙内,并通过所述水体提升装置将水体提升至所述景观池内形成循环净化。上述景观水体净化系统中,所述透水层由透水砖铺设而成。上述景观水体净化系统中,所述净化水库的底部铺设防渗层,其侧壁由防渗混凝土砌成。上述景观水体净化系统中,所述防渗层由下至上依次为由防渗透气砂铺设的底部防渗层,由原砂铺设而成的保护层以及由六棱护坡砖铺设而成的表层,所述底部防渗层为3_5mm,所述保护层为5-10mm,所述表层为60_70mm。上述景观水体净化系统中,所述滤水砖墙包括由透水砖形成的基层、由碎石形成的支撑层以及用于将所述支撑层粘接于所述基层上的亲水粘结层,所述基层与所述支撑层的厚度比为1:5-1000。上述景观水体净化系统中,所述透水砖包含骨料颗粒和包覆骨料颗粒的亲水粘结剂;所述骨料颗粒的粒径为O. 05-0. 85mm。上述景观水体净化系统中,所述透水砖包括透水表层和透水基层,所述透水表层和所述透水基层通过粘结剂紧密结合为一体;所述透水表层和所述透水基层中分别包含骨料颗粒和包覆骨料颗粒的亲水粘结剂;所述透水表层的骨料颗粒的粒径为O. 05-0.85mm,所述透水基层的骨料颗粒的粒径为2mm-10mm。本技术所述的骨料颗粒为石英砂、矿渣、陶粒或玻璃微珠中的一种或其中几种的混合物。上述景观水体净化系统中,所述净化水库为两个,其分别设置于所述景观池的两 端。上述景观水体净化系统中,所述净化水库设置多个相互连通的滤水井。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I)本技术的景观水体净化系统在景观池底部设置净化水库,并在景观池池底和侧壁铺设防渗层,相比于现有技术来说,一方面水体循环净化可以防止水体污染变质,防止绿藻、蓝藻泛滥,净化效果好;另一方面,铺设的防渗层还可以保持景观池的清洁,防止景观水渗入湖底,也避免了池内的淤泥污染景观池内的水体。(2)本技术的景观水体净化系统通过透水层上的透水孔将景观池内的水体渗入净化水库内,只需要在滤水井内设置的一个水体提升装置即可实现循环净化,相比现有技术,其安装成本以及运营成本较低。同时,该水体提升装置向景观池内抽取净化后的水体,还具有类似趵突泉的景观效果。(3)景观池作为雨水的天然接纳场所,其可以直接将雨水进行过滤净化,相比专门的雨水净化设备成本大大降低。附图说明为了使本技术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据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图I是本技术的景观水体净化系统结构示意图;图2是滤水砖墙墙壁的剖面图。图中附图标记表示为I-景观池,2-净化水库,3_透水层,31-透水孔,4_防渗层,5_滤水井,51-滤水砖墙,511-基层,512-支撑层,513-亲水粘结层,6-水体提升装置。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I图I为本技术公开的景观水体净化系统的结构示意图,所述景观水体净化系统包括景观池I以及至少一个净化水库。其中,所述景观池I的池底及侧壁设置防渗层;所述防渗层4由下至上依次为由防渗透气砂铺设的底部防渗层,由原砂铺设而成的保护层以及由六棱护坡砖铺设而成的表层,所述底部防渗层为3mm,所述保护层为5m,所述表层为60mm。本实施例中,所述净化水库2为2个,其分别设置于所述景观池I的两端,所述净化水库2安装于所述景观池I底部并与所述景观池I通过透水层3隔离,所述透水层3设有透水孔31 ;所述净化水库2由防渗混凝土砌成,所述防渗混凝土从市场购买可得。所述净化水库2的内部包括至少一个滤水井5,本实施例中,所述净化水库2设置3个相互连通的所述滤水井5。所述滤水井5由滤水砖墙51围成,所述滤水砖墙51由透水材料制成;所述滤水井5内设置水体提升装置6 ;所述透水层3由透水砖铺设而成。所述净化水库2的底部铺设防渗层,其侧壁由防渗混凝土砌成。所述滤水砖墙51包括由透水砖形成的基层511、由碎石形成的支撑层512以及用于将所述支撑层512粘接于所述基层511上的亲水粘结层513,所述基层511与所述支撑层512的厚度比为1:5。所述透水砖包括透水表层和透水基层,透水表层和透水基层中分别包含骨料颗粒和包覆骨料颗粒的亲水粘结剂;所述透水表层的骨料颗粒为O. 05-0. 85_的石英砂,所述透水基层的骨料为2_-10_的石英砂;所述透水表层和所述透水基层通过粘结剂紧密结合为一体。该景观池I内水体通过所述透水孔31流入所述净化水库2,水体通过所述滤水砖墙的四周渗入所述滤水砖墙51内,并通过所述水体提升装置6将水体提升至所述景观池I内形成循环净化。实施例2本实施例的景观水体净化系统与实施例I基本相同,其区别点在于所述防渗层的铺设厚度与实施例I不同;其中,所述底部防渗层为5mm,所述保护层为IOmm,所述表层为70mm。所述透水砖包含骨料颗粒和包覆骨料颗粒的亲水粘结剂;所述骨料颗粒为粒径为O. 05-0. 85mm的石英砂。这种透水砖由于选用粒径较小的骨料颗粒,其滤水效果较好,但是成本较高。所述滤水砖墙51的所述基层511与所述支撑层512的厚度比为1:100。本技术所述的骨料颗粒的大小在筛选时无法而且不必统一到一个粒径尺寸;因此,只要在上述粒径范围之内比如实施例I中所述透水表层的骨料颗粒的粒径为O. 05mm、O. 02mm、O. 5mm、O. 85mm等均可,所述透水基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景观水体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景观池(1),所述景观池(1)的池底及侧壁设置防渗层;以及至少一个净化水库(2),所述净化水库(2)设置于所述景观池(1)底部并与所述景观池(1)通过透水层(3)隔离,所述透水层(3)设有若干透水孔(31);所述净化水库(2)由防渗材料砌成,其内部包括至少一个滤水井(5),所述滤水井(5)由滤水砖墙(51)围成,所述滤水砖墙(51)由透水材料制成;所述滤水井(5)内设置水体提升装置(6);所述景观池(1)内水体通过所述透水孔(31)流入所述净化水库(2),水体通过所述滤水砖墙的四周渗入所述滤水砖墙(51)内,并通过所述水体提升装置(6)将水体提升至所述景观池(1)内形成循环净化。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秦升益陈梅娟贾屹海陈晓羽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仁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