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光纤耦合连接器,其包括本体以及收容于该本体内的光电转换模块。该光电转换模块包括基板、发光模块、收光模块以及耦合透镜。该发光模块及该收光模块固于该基板上。该耦合透镜位于该发光模块及该收光模块的上方并与该发光模块及该收光模块对准。该发光模块发出的光线经过该耦合透镜后射出。该收光模块接收透过该耦合透镜的光线。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光纤耦合连接器组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 USB)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纤耦合连接器及具有该光纤耦合连接器的光纤耦合连接器组件。
技术介绍
目前,利用光信号传输数据逐渐应用至个人计算机的USB领域,而具体的形式体现为光纤耦合连接器组件配合光电转换模块使用。一般光纤耦合连接器组件通常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一光纤耦合连接器及第二光纤耦合连接器,光电转换模块包括第一光电转换模块及第二光电转换模块。每个光纤耦合连接器均包括光纤及光学透镜,每个光电转换模块均包括发光模块、耦合透镜以及收光模块。第一光电转换模块与第一光纤耦合连接器配合且均装设于第一终端中,第二光电转换模块与第二光纤耦合连接器配合且均装设于第二终端中。 使用时,将第一光纤耦合连接器插入第二光纤耦合连接器,若第一光纤耦合连接器作为光信号发射端时,第一发光模块发出之光线依次经过第一稱合透镜、第一光纤、第一光学透镜、第二光学透镜、第二光纤、第二耦合透镜后由第二收光模块接收,从而实现光信号的传输。若第二光纤耦合连接器作为光信号发射端时,第二发光模块发出之光线依次经过第二稱合透镜、第二光纤、第二光学透镜、第一光学透镜、第一光纤、第一稱合透镜后由第一收光模块接收,从而实现光信号的传输。然而,无论光纤耦合连接器是作为光信号的发射端,还是作为光信号的接收端,在光线传输过程中,光线都会经过六个折射界面,而多界面折射必然会增大光线在传输途中的损耗,从而降低光信号的传输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光纤耦合连接器及具有该光纤耦合连接器的光纤耦合连接器组件,其能降低光线在传输途中的损耗以保证光信号的传输效率。一种光纤耦合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相互配接的第一光纤耦合连接器及第二光纤耦合连接器。该第一光纤耦合连接器包括第一本体以及收容于该第一本体内的第一光电转换模块。该第一光电转换模块包括第一基板、第一发光模块、第一收光模块以及第一稱合透镜。该第一发光模块及该第一收光模块固于该第一基板上。该第一稱合透镜位于该第一发光模块及该第一收光模块的上方并与该第一发光模块及该第一收光模块对准。该第二光纤耦合连接器包括第二本体以及收容于该第二本体内的第二光电转换模块。该第二光电转换模块包括第二基板、第二发光模块、第二收光模块以及第二耦合透镜。该第二发光模块及该第二收光模块固于该第二基板上。该第二耦合透镜位于该第二发光模块及该第二收光模块的上方并与该第二发光模块及该第二收光模块对准。该第一耦合透镜与该第二耦合透镜对准。该第一发光模块发出的光线依次经过该第一耦合透镜及该第二耦合透镜后由该第二收光模块接收。该第二发光模块发出的光线依次经过该第二耦合透镜及该第一耦合透镜后由该第一收光模块接收。一种光纤耦合连接器,其包括本体以及收容于该本体内的光电转换模块。该光电转换模块包括基板、发光模块、收光模块以及耦合透镜。该发光模块及该收光模块固于该基板上。该耦合透镜位于该发光模块及该收光模块的上方并与该发光模块及该收光模块对准。该发光模块发出的光线经过该耦合透镜后射出,该收光模块接收透过该耦合透镜的光线。相较于现有技术,该光纤耦合连接器组件及该光纤耦合连接器利用第一发光模块发出的光线依次经过第一耦合透镜及第二耦合透镜后由该第二收光模块接收,或者利用第二发光模块发出的光线依次经过第二耦合透镜及第一耦合透镜后由第一收光模块接收,减少了光线的折射界面,从而提升光信号的传输效率。附图说明图I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光纤耦合连接器组件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图I中的光纤耦合连接器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图I中的光纤耦合连接器组件的另一分解示意图。图4为图I沿IV-IV线的剖面示意图。图5为图4中V部分的放大示意图。主要元件符权利要求1.一种光纤耦合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相互配接的第一光纤耦合连接器及第二光纤耦合连接器,其中,该第一光纤耦合连接器包括第一本体以及收容于该第一本体内的第一光电转换模块,该第一光电转换模块包括第一基板、第一发光模块、第一收光模块以及第一 I禹合透镜,该第一发光模块及该第一收光模块固于该第一基板上,该第一稱合透镜位于该第一发光模块及该第一收光模块的上方并与该第一发光模块及该第一收光模块对准,该第二光纤耦合连接器包括第二本体以及收容于该第二本体内的第二光电转换模块,该第二光电转换模块包括第二基板、第二发光模块、第二收光模块以及第二耦合透镜,该第二发光模块及该第二收光模块固于该第二基板上,该第二耦合透镜位于该第二发光模块及该第二收光模块的上方并与该第二发光模块及该第二收光模块对准,该第一耦合透镜与该第二耦合透镜对准,该第一发光模块发出的光线依次经过该第一耦合透镜及该第二耦合透镜后由该第二收光模块接收,该第二发光模块发出的光线依次经过该第二耦合透镜及该第一耦合透镜后由该第一收光模块接收。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光纤耦合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本体开设有第一收容孔,该第一光电转换模块收容于该第一收容孔内,该第二本体开设有与该第一收容孔相 对的第二收容孔,该第二光电转换模块收容于该第二收容孔内。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纤耦合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基板包括上表面、开设于该上表面上的第一凹槽、及与该上表面平行相对的下表面,该第一发光模块及该第一收光模块均收容于该第一凹槽内,该第一耦合透镜承载于该上表面上并密封住该第一凹槽,该第二基板包括顶面、开设于该顶面上的第二凹槽、及与该顶面平行相对的底面,该第二发光模块及该第二收光模块均收容于该第二凹槽内,该第二耦合透镜承载于该顶面上并密封住该第二凹槽。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纤耦合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耦合透镜包括第一水平面、与该第一水平面平行相对的第二水平面、第一倾斜面、第一竖直面以及两个第一凸面,该第一水平面承载于该上表面上,该第一倾斜面与该第一竖直面分别位于该第一耦合透镜的两侧且均连接该第一水平面及该第二水平面,该两个第一凸面从该第一水平面突出并分别与该第一发光模块及该第一收光模块对准,该第二耦合透镜包括第三水平面、与该第三水平面平行相对的第四水平面、第二倾斜面、第二竖直面以及两个第二凸面,该第三水平面承载于该顶面上,该第二倾斜面与该第二竖直面分别位于该第二耦合透镜的两侧且均连接该第三水平面及该第四水平面,该两个第二凸面从该第三水平面突出并分别与该第二发光模块及该第二收光模块对准,该第一竖直面与该第二竖直面相对,该两个第一凸面及该两个第二凸面分别与该第一倾斜面及该第二倾斜面对应。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纤耦合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基板包括上表面、开设于该上表面上的第一凹槽、及与该上表面平行相对的下表面,该第一发光模块及该第一收光模块均收容于该第一凹槽内,该第一耦合透镜位于该第一收容孔的顶壁上并与该第一凹槽相对,该第二基板包括该顶面、开设于顶面上的第二凹槽、及与该顶面平行相对的底面,该第二发光模块及该第二收光模块均收容于该第二凹槽内,该第二耦合透镜位于该第二收容孔的顶壁上并与该第二凹槽相对。6.一种光纤耦合连接器,其包括本体以及收容于该本体内的光电转换模块,该光电转换模块包括基板、发光模块、收光模块以及耦合透镜,该发光模块及该收光模块固于该基板上,该耦合透镜位于该发光模块及该收光模块的上方并与该发光模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光纤耦合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相互配接的第一光纤耦合连接器及第二光纤耦合连接器,其中,该第一光纤耦合连接器包括第一本体以及收容于该第一本体内的第一光电转换模块,该第一光电转换模块包括第一基板、第一发光模块、第一收光模块以及第一耦合透镜,该第一发光模块及该第一收光模块固于该第一基板上,该第一耦合透镜位于该第一发光模块及该第一收光模块的上方并与该第一发光模块及该第一收光模块对准,该第二光纤耦合连接器包括第二本体以及收容于该第二本体内的第二光电转换模块,该第二光电转换模块包括第二基板、第二发光模块、第二收光模块以及第二耦合透镜,该第二发光模块及该第二收光模块固于该第二基板上,该第二耦合透镜位于该第二发光模块及该第二收光模块的上方并与该第二发光模块及该第二收光模块对准,该第一耦合透镜与该第二耦合透镜对准,该第一发光模块发出的光线依次经过该第一耦合透镜及该第二耦合透镜后由该第二收光模块接收,该第二发光模块发出的光线依次经过该第二耦合透镜及该第一耦合透镜后由该第一收光模块接收。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奕村,
申请(专利权)人: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