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159776 阅读:19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07 18:37
一种空调机,具有紧凑且容易进行清扫的放电单元。空调机具有放电单元(201)。放电单元(201)是具有存在电位差的正、负两个电极(231、232)和壳体(210)并在电极(231、232)之间放电的单元。壳体(210)具有第一部(211)和第二部(212)。第一部(211)对正极(231)进行保持。第二部(212)对负极(232)进行保持。第一部(211)和第二部(212)彼此通过铰链机构(213)连接。正极(231)突出至第二部(212)所形成的空间内,从而在铰链机构(213)关闭的状态下位于与负极(232)隔开适于放电的距离的位置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空调机
技术介绍
近年来,在利用具有放电功能的空调机。放电功能在具有电位差的正负两个电极之间产生放电,并通过该放电来发挥如下功能使在空气中漂浮的比较小的灰尘带电,或生成具有杀菌效果的称为活性物种(日文活性種)的强氧化物,或是生成用于排出至空气中的负离子。 产生放电的部分是容易附着在空气中漂浮的灰尘并容易变脏的部分,因而需要定期清扫。因此,例如,在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实开昭63-63129号公报)中记载了一种装设有可装拆的电离部的空调机。该电离部的壳体通过打开被铰链连接的盖,就可对电离部的内部进行清扫。此外,在专利文献2 (日本专利特开2002-79140号公报)中记载了一种通过打开利用铰链与壳体连接的盖并将电极单元从主体取下,就可进行清扫的空调机。但是,在专利文献I记载的空调机中,电离部缺乏紧凑性,此外,无法将相对的两个电极分离,因而存在不易清除电极周围的污物这样的问题。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2记载的空调机中,若不将作为负极的电极单元与安装有作为正极的放电电极的盖分别分解,就无法从空调机中取下,因此,存在强迫利用者掌握难度较高的分解及组装作业这样的问题。因此,现在急切希望一种具有紧凑且容易进行清扫的放电单元的空调机。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 :日本专利实开昭63-63129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专利特开2002-79140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具有紧凑且容易进行清扫的放电单元的空调机。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空调机包括放电单元。放电单元是具有存在电位差的正、负两个电极和壳体并在电极之间放电的单兀。壳体具有第一部和第二部。第一部对正极进行保持。第二部对负极进行保持。第一部和第二部彼此通过铰链机构连接。正极突出至第二部所形成的空间内,从而在铰链机构关闭的状态下位于与负极隔开适于放电的距离的位置上。在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空调机中,放电单元的壳体被分为对正极进行保持的第一部和对负极进行保持的第二部,第一部和第二部通过铰链机构连接。藉此,能使对放电单元的清扫容易进行。此外,正极突出至第二部所形成的空间内,从而在铰链机构关闭的状态下位于与负极隔开适于放电的距离的位置上。藉此,能将放电单元的电极收纳在紧凑的壳体内。因此,在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空调机中,能提供一种具有紧凑且容易进行清扫的放电单元的空调机。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的空调机是在第一方面的空调机的基础上,正极是电离线。负极是电极板。在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的空调机中,放电单元的壳体的第一部对作为正极的电离线进行保持,第二部对作为负极的电极板进行保持。第一部和第二部通过铰链机构连接。因此,在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的空调机中,能提供ー种具有紧凑且容易对电离线及电极板进行清扫的放电单元的空调机。本专利技术第三方面的空调机是在第二方面的空调机的基础上,电离线构成为U字形。电极板构成为形成三个相对的壁即右壁、中壁及左壁。在铰链机构关闭的状态下,电离线包围中壁,且位于右壁与左壁之间的位置。在本专利技术第三方面的空调机中,在铰链机构关闭的状态下,构 成为U字形的电离线构成为位于形成三个相对的壁的电极板的右壁与中壁之间以及中壁与左壁之间的位置上。藉此,能在尽可能不减少产生放电的区域的情况下将电极收纳在紧凑的壳体内。因此,能在尽可能不减少电极的放电产生区域的情况下使放电单元紧凑化。本专利技术第四方面的空调机是在第三方面的空调机的基础上,右壁及左壁没有从第二部所形成的空间突出。在本专利技术第四方面的空调机中,由于放电单元的壳体的第二部所保持的电极板的右壁及左壁没有从第二部所形成的空间突出,因此即便关闭铰链机构,电极板也不会与第一部抵接。藉此,能将放电单元的电极收纳在紧凑的壳体内。因此,能使放电单元紧凑化。在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空调机中,能提供ー种具有紧凑且容易进行清扫的放电单元的空调机。在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的空调机中,能提供ー种具有紧凑且容易对电离线及电极板进行清扫的放电单元的空调机。在本专利技术第三方面的空调机中,能在尽可能不减少电极的放电产生区域的情况下使放电单元紧凑化。在本专利技术第四方面的空调机中,能使放电单元紧凑化。附图说明图I是本专利技术ー实施方式的空气净化器的主视立体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ー实施方式的空气净化器的侧视图。图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ー实施方式的空气净化器的送风路径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ー实施方式的空气净化器的分解图。图5是放电单元的外观图。图6是放电单元的壳体展开图。图7是图6的放电单元的vn - vn剖视图。图8是图5的放电单元的VDI - VDI剖视图。图9是触点单元的主视立体图。(符号说明)100空气净化器(空调机)200放电单元210 壳体211壳体第一部(第一部)212壳体第二部(第二部)213 铰链231电离线(正电极)232电极板(负电极)232a 右壁232b 中壁232c 左壁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以下实施方式均为本专利技术的具体示例,并不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范围作限定。(I)空调机的示意结构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空调机是空气净化器100。空气净化器100由主体IOOa和覆盖该主体IOOa的多个壳体构件构成。在主体IOOa中收纳有后述放电单元200、过滤部310、加湿部320、西洛克风扇350及流光放电单元340等。(1-1)外观图I是上述空气净化器100的在从正面透视情况下的外观主视立体图。空气净化器100的正面被壳体构件之一的合成树脂制的前面板102覆盖。在正面的下方存在没有被前面板102覆盖的部分,在该部分设有下吸入口 113。图2是空气净化器100的在侧视情况下的外观侧视图。在图2中,空气净化器100侧面的一部分被壳体构件之一的合成树脂制的侧方吸入口形成构件103覆盖。在侧方吸入口形成构件103上,取入空气的第一侧方吸入口 111以沿纵向延伸的方式形成。也就是说,第一侧方吸入口 111的纵向尺寸比横向尺寸大。此外,虽未图示,但空气净化器100的相反一侧的侧面的一部分也同样地被侧方吸入口形成构件103覆盖。在侧方吸入口形成构件103的与第一侧方吸入口 111相对的位置上,第二侧方吸入口 112以沿纵向延伸的方式形成。第二侧方吸入口 112的纵向、横向的尺寸与第一侧方吸入口 111的尺寸相同。以下,在表示第一侧方吸入口 111及第二侧方吸入口 112的时候,仅称为侧方吸入口 110,在表示侧方吸入口 110及下吸入口 113全部的时候,仅称为吸入口。可将被吸入空气净化器100内的空气吹出的吹出口 114如图I及图4所示设置在空气净化器100的上表面。另外,下吸入口 113也可以形成在前面板102上,此外,前面板102和侧方吸入口形成构件103也可以是一体化的一个壳体构件。(1-2)空气流动图3是用于说明空气净化器100中灰尘的除去及分解的示意情况的示意图。在图3中,利用西洛克风扇350产生从吸入口至吹出口 114的空气流动501。从吸入口吸入的室内空气通过过滤部310除去灰尘及气味成分等,从而从西洛克风扇350吹出清洁的空气。(2)详细结构(2-1)放电单元图4是将前面板102等壳体构件的一部分从空气净化器100取下后的分解图。如图4所示,放电单元200呈纵向比横向长的筒状形状,并且在第一侧方吸入ロ 111及第ニ侧方吸入ロ 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空调机(100),其特征在于,包括放电单元(200),该放电单元(200)是具有存在电位差的正、负两个电极(231、232)和壳体(210)并在所述电极(231、232)之间放电的单元,所述壳体(210)具有对所述正极(231)进行保持的第一部(211)和对所述负极(232)进行保持的第二部(212),所述第一部(211)与所述第二部(212)彼此通过铰链(213)连接,所述正极(231)突出至所述第二部(212)所形成的空间内,从而在所述铰链机构(213)关闭的状态下位于与所述负极(232)隔开适于放电的距离的位置上。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上原雄一
申请(专利权)人: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