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高效蔗秆类切收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151808 阅读:1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04 08:51
本发明专利技术自动高效蔗秆类切收机,由支板、主板、曲轴、驱杆、副切轮、主切轮和输带轴、输送带等构成,其中A、C支板分置左、右主板一侧,右主板置于A、B支板之间,支板B置于左、右主板之间,左主板置于B、C支板之间,右曲轴置于右主板上,输带轴两端置于A、C支板下侧,输送带置于输带轴外侧,左、右驱杆分与左、右曲轴套接,左曲轴置于左主板上侧,副切轮F置于支板C下侧,主切轮B、副切轮E分置于左主板下侧,副切轮D、副切轮C分置于支板B下侧,副切轮B、主切轮A分置于右主板下侧,副切轮A置于支板A下侧。本发明专利技术技术结构精巧、多功能实用广、驱动灵活便捷、高效节能切收、安全可靠耐用、制用成本较低和综合效益极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切收机,特别是一种自动高效蔗杆类切收机。
技术介绍
在农业生产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农业种植的甘蔗等高杆类植物收割时,所沿用的机械剪割和一般人工操作技术及刀砍作业,存在技术滞后、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益差、功效极低和难于进行实质性和有效性使用等弊端。为此,极有必要专利技术一种技术更为先进更实用更高效的蔗杆类切收新技术,以尽快提高农业蔗杆类植物切收的综合技术及其经济效益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相关技术缺陷与问题,提供一种设计结构精巧、技术性能优越、多功能实用广、多种驱动轮切、快捷高效切收、安全可靠耐用、制用成本较低和综合经济效益极高的自动高效蔗杆类切收机。本专利技术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动高效蔗杆类切收机,其特征在于,该机包括支体、驱体、切体三个部分。所述支体包括支板C、支板A、右主板、支板B、左主板,所述支板C设置于远离左主板一侧和副切轮F上侧,所述支板A设置于远离右主板一侧和副切轮A上侧,所述右主板设置于远离支板A和支板B之间及主切轮A及副切轮B上侧,所述支板B设置于远离右主板和左主板之间及副切轮D与副切轮C上侧,所述左主板设置于远离支板B和支板C之间及主切轮B及副切轮E上侧。所述驱体包括右曲轴、输带轴、输送带、右驱杆、左驱杆、左曲轴,所述右曲轴设置于右主板上侧和下端穿过该主板与主切轮A上侧连接和上端外侧与右驱杆前端方板中的通孔内侧套接,所述输带轴两端分别连接于支板C和支板A下侧及各主副切轮一侧,所述输送带设置于输带轴外侧和支板C与支板A下侧之间,所述右驱杆前端方板设有通孔与右曲轴上端外侧套接和后端与外部液压或机电驱动装置连接,所述左驱杆前端方板设有通孔与左曲轴上端外侧套接和后端与外部液压或机电驱动装置连接,所述左曲轴设置于左主板上侧和下端穿过该主板与主切轮B上侧连接和上端外侧与左驱杆前端方板中的通孔内侧套接。所述切体包括副切轮F、主切轮B、副切轮E、副切轮D、副切轮C、副切轮B、主切轮A、副切轮A,所述副切轮F设置于支板C前端下侧和所设轴杆上端与该支板通孔内侧套接,所述主切轮B设置于左主板前端下一侧和上侧与左曲轴下端连接,所述副切轮E设置于左主板前端下一侧和所设轴杆上端与该主板通孔内侧套接,所述副切轮D设置于支板B前端下一侧和所设轴杆上端与该支板通孔内侧套接,所述副切轮C设置于支板B前端下一侧和所设轴杆上端与该支板通孔内侧套接,所述副切轮B设置于右主板前端下一侧和所设轴杆上端与该主板通孔内侧套接,所述主切轮A设置于右主板前端下一侧和上侧与右曲轴下端连接,所述副切轮A设置于支板A前端下侧和所设轴杆上端与该支板通孔内侧套接。其中所述支板C、支板A、右主板、支板B、左主板可为尖头状或圆头状或平头状。 其中所述副切轮F、主切轮B、副切轮E、副切轮D、副切轮C、副切轮B、主切轮A、副切轮A均为齿轮锋利状或上侧为齿轮和下侧突边为圆刃状。由于采用上述技术结构,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自动高效蔗杆类切收机,由于将支体、驱体、切体三个部分中的支板C、支板A、右主板、支板B、左主板、右曲轴、输带轴、输送带、右驱杆、左驱杆、左曲轴、副切轮F、主切轮B、副切轮E、副切轮D、副切轮C、副切轮B、主切轮A、副切轮A等进行有机综合设置,其中支板C可设置副切轮F转轴和输带轴左端,支板A可设置副切轮A转轴和输带轴右端,右主板可设置主切轮A右曲轴及副切轮B转轴,支板B可设置副切轮D转轴与副切轮C转轴,左主板可设置主切轮B左曲轴及副切轮B转轴,右曲轴可承受右驱杆驱动并驱转主切轮A,输带轴可设置输送带并承受外部主动轴驱动,输送带可将主副切轮切割下的蔗杆类输送走,右驱杆可承受外部驱动并并驱动右曲轴,左驱杆可承受外部驱动并并驱动左曲轴,左曲轴可承受左驱杆驱动并驱转主切轮B,副切轮F可承受主切轮B带动并协助切割蔗杆类植物,主切轮B可承受左曲轴驱动和主动切割蔗杆类植物,副切轮E可承受左曲轴驱动并带动副切轮D切割蔗杆类植物,副切轮D可承受副切轮E带动并协助切割蔗杆类植物,副切轮C可同时承受副切轮D和副切轮B带动并协助切割蔗杆类植物,副切轮B可承受右曲轴驱动并带动副切轮C切割蔗杆类植物,主切轮A可承受右曲轴驱动和主动切割蔗杆类植物,副切轮A可承受主切轮A带动并协助切割蔗杆类植物。促使本专利技术可广泛用于农业蔗杆类植物的自动高效、快捷切割收获,并有效克服以往类似农机技术性能滞后、用途单一功效低、不可靠寿命短等弊端,且创造和填补了该项先进技术的空白,其推广使用可综合节省和提高生产效率95%以上。因此,本专利技术自动高效蔗杆类切收机具有设计结构精巧、技术性能优越、多功能实用广、自动高效切收、安全可靠耐用、制用成本较低,性价比极高等优势,其综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极为明显。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自动高效蔗杆类切收机作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附图是本专利技术自动高效蔗杆类切收机的结构示意图。主要元件标号说明1-副切轮F,2_支板C,3_主切轮B,4_副切轮E,5_副切轮D,6-副切轮C,7-副切轮B, 8-右曲轴,9-主切轮A,10-副切轮A,11-输带轴,12-支板A,13-输送带,14-右主板,15-支板B,16-右驱杆,17-左主板,18-左驱杆,19-左曲轴。 实施方式 如附图所示,本专利技术自动高效蔗杆类切收机,包括支体、驱体、切体三个部分。所述支体包括支板C2、支板A12、右主板14、支板B15、左主板17,所述支板C2设置于远离左主板17 —侧和副切轮Fl上侧,其作用是设置副切轮Fl转轴和输带轴11左端,所述支板A12设置于远离右主板14 一侧和副切轮AlO上侧,其作用是设置副切轮AlO转轴和输带轴11右端,所述右主板14设置于远离支板A12和支板B15之间及主切轮A9及副切轮B7上侧,其作用是设置主切轮A9右曲轴8及副切轮B7转轴,所述支板B15设置于远离右主板14和左主板17之间及副切轮D5与副切轮C6上侧,其作用是设置副切轮D5转轴与副切轮C6转轴,所述左主板17设置于远离支板B15和支板C2之间及主切轮B4及副切轮E3上侧,其作用是设置主切轮B4左曲轴19及副切轮B3转轴。所述驱体包括右曲轴8、输带轴11、输送带13、右驱杆16、左驱杆18、左曲轴19,所述右曲轴8设置于右主板14上侧和下端穿过该主板与主切轮A9上侧连接和上端外侧与右驱杆8前端方板中的通孔内侧套接,其作用是承受右驱杆8驱动并驱转主切轮A9,所述输带轴11两端分别连接于支板C2和支板A12下侧及各主副切轮一侧,其作用是设置输送带12并承受外部主动轴驱动,所述输送带13设置于输带轴11外侧和支板C2与支板A12下侧之间,其作用是将主副切轮切割下的蔗杆类输送走,所述右驱杆16前端方板设有通孔与右曲轴8上端外侧套接和后端与外部液压或机电驱动装置连接,其作用是承受外部驱动并并驱动右曲轴8,所述左驱杆12前端方板设有通孔与左曲轴19上端外侧套接和后端与外部液压或机电驱动装置连接,其作用是承受外部驱动并并驱动左曲轴19,所述左曲轴19设置于左主板17上侧和下端穿过该主板与主切轮B3上侧连接和上端外侧与左驱杆18前端方板中 的通孔内侧套接,其作用是承受左驱杆18驱动并驱转主切轮B3。所述切体包括副切轮Fl、主切轮B3、副切轮E4、副切轮D5、副切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动高效蔗秆类切收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高效蔗秆类切收机包括支体、驱体、切体三个部分,所述支体包括支板C(2)、支板A(12)、右主板(14)、支板B(15)、左主板(17),所述支板C(2)设置于远离左主板(17)一侧和副切轮F(1)上侧,所述支板A(12)设置于远离右主板?(14)一侧和副切轮A(10)上侧,所述右主板(14)设置于远离支板A(12)和支板B(15)之间及主切轮A(9)及副切轮B(7)上侧,所述支板B(15)设置于远离右主板(14)和左主板(17)之间及副切轮D(5)与副切轮C(6)上侧,所述左主板(17)设置于远离支板B(15)和支板C(2)之间及主切轮B(4)及副切轮E(3)上侧;所述驱体包括右曲轴(8)、输带轴(11)、输送带(13)、右驱杆(16)、左驱杆(18)、左曲轴(19),所述右曲轴(8)设置于右主板(14)上侧和下端穿过该主板与主切轮A(9)上侧连接和上端外侧与右驱杆(8)前端方板中的通孔内侧套接,所述输带轴(11)两端分别连接于支板C(2)和支板A(12)下侧及各主副切轮一侧,所述输送带(13)设置于输带轴(11)外侧和支板C(2)与支板A(12)下侧之间,所述右驱杆(16)前端方板设有通孔与右曲轴(8)上端外侧套接和后端与外部液压或机电驱动装置连接,所述左驱杆(12)前端方板设有通孔与左曲轴(19)上端外侧套接和后端与外部液压或机电驱动装置连接,所述左曲轴(19)设置于左主板(17)上侧和下端穿过该主板与主切轮B(3)上侧连接和上端外侧与左驱杆(18)前端方板中的通孔内侧套接;所述切体包括副切轮F(1)、主切轮B(3)、副切轮E(4)、副切轮D(5)、副切轮C(6)、副切轮B(7)、主切轮A(9)、副切轮A(10),所述副切轮F(1)设置于支板C(2)前端下侧和所设轴杆上端与该支板通孔内侧套接,所述主切轮B(3)设置于左主板(17)前端下一侧和上侧与左曲轴(19)下端连接,所述副切轮E(4)设置于左主板(17)前端下一侧和所设轴杆上端与该主板通孔内侧套接,所述副切轮D(5)设置于支板B(15)前端下一侧和所设轴杆上端与该支板通孔内侧套接,所述副切轮C(6)设置于支板B(15)前端下一侧和所设轴杆上端与该支板通孔内侧套接,所述副切轮B(7)设置于右主板?(14)前端下一侧和所设轴杆上端与该主板通孔内侧套接,所述主切轮A(9)设置于右主板(14)前端下一侧和上侧与右曲轴(8)下端连接,所述副切轮A?(10)设置于支板A(12)前端下侧和所设轴杆上端与该支板通孔内侧套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韦战
申请(专利权)人:柳州市京阳节能科技研发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