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离开关的电流回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149649 阅读:2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28 20: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一种隔离开关的电流回路结构,其优化了电流回路设计,提高了电流回路的可靠性。一种隔离开关的电流回路结构,包括一个动触头(4)、一个静触头(3),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触头(4)固定于动触头支架(1)上,所述动触头支架(1)一端与用于带动所述动触头支架(1)运动的运动机构(7)相连接,另一端与软导线(2)连接,所述静触头(3)固定于静触头支座(6)上,所述静触头支座(6)与所述静触头(3)连接的一侧的下部自由端部向着所述动触头支架(1)下方延伸形成引弧角(8)。本电流回路结构引入了引弧角的设计,减少了电弧对触头的烧蚀。改善了产品的电气寿命。(*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隔离开关领域,具体涉及隔离开关的电流回路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国内的隔离开关内部电流回路的设计均采用多触头接触,利用动触头支架的上下直线运动来完成“合闸”和“分闸”的操作。也有个别厂家采用单触头回路,但是,这类产品的动触头和静触头之间的电动力对触头压力影响大。在施耐德INT125的隔离开关中,利用动触头支架的上下直线运动来实现动触头和静触头“合闸”和“分闸”的操作,触头支架上带有四个动触头,其分别与四个静触头接触,电流回路是通过四对动触头和静触头的接触来实现。这种结构的隔离开关存在以下缺点多触头的接触给电流回路的可靠性带来了风险;该电流回路无导弧机构,当动触头和静触 头在“合闸”和“分闸”操作时,产生的电弧将会对动触头和静触头产生严重的烧蚀,以至减少了产品的使用寿命;触头的分合闸速度与人力操作有关,影响动触头和静触头的分断性倉泛。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隔离开关的电流回路结构,其优化了电流回路设计,提高了电流回路的可靠性,使动触头和静触头之间的电动力对触头压力影响最小。同时,该电流回路结构还采用了引弧角的设计,减少了电弧在动触头和静触头间的停滞时间,很好地改善了电弧对触头的烧蚀。本技术的一种隔离开关的电流回路结构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隔离开关的电流回路结构,包括一个动触头、一个静触头,其中动触头固定于动触头支架上,动触头支架一端与用于带动所述动触头支架运动的运动机构相连接,另一端与软导线连接,静触头固定于静触头支座上,静触头支座与静触头连接的一侧的下部自由端部向着动触头支架下方延伸形成引弧角。进一步地,软导线连接至所述动触头的下方,电流从接入端子流动通过软导线,在所述动触头与静触头接触之后,再流动通过静触头,从静触头支座向外输出。与之前所述的施耐德INT125的隔离开关的电流回路相比较,本技术的隔离开关的电流回路结构引入了软导线,经由软导线提供接入端子和动触头支架之间的电气连接。仅使用了一对动触头和静触头,减少了触头的数量,提高了电流回路的可靠性。且电流从所述动触头的下方流入,现有技术中的隔离开关的电流方向通常为直接从动触头处直线方向输入。进一步地,运动机构具有快速闭合动触头与静触头的快速闭合装置。运动机构的快速闭合装置使得动触头和静触头可以快速闭合,触头的分合闸速度与人力操作无关,改善了动触头和静触头的分断性能。进一步地,静触头支座为弯折形状,静触头设置在静触头支座的竖直边上。 通过静触头传导至静触头支座的电流将经过静触头支座的竖直边向上传导,并流动通过横向边并向外输出。进一步地,静触头支座为倒U形,静触头设置在倒U形的一侧的竖直边上,倒U形的另一侧的竖直边端部向水平方向弯折并向外延伸。通过静触头传导至静触头支座的电流将经过静触头所在的倒U形的竖直边向上传导,流经倒U形的顶边,再经过倒U形的另一侧的竖直边竖直向下传导,当到达竖直边的末端时,再由竖直向下方向传导转为水平方向传导并向外输出。根据电动力仿真软件的分析,这两种形式的静触头支座的设计可以有效地削减电流回路中电动力对动触头和静触头分合的影响。进一步地,倒U形顶边的长度为2mm。进一步地,动触头和静触头的材料为对环境无害的银化合物,动触头和静触头的 材料的抗熔焊性强,但是电弧在静触头上的移动性比较差。本技术利用电弧有向电阻小的方向移动的趋势,在静触头支座上增加弓I弧角的设计,有效地减少电弧在动触头和静触头之间的停止时间,改善了电弧对动触头和静触头的烧蚀。进一步地,在动触头和静触头处于打开状态时,引弧角的自由端部至动触头支架的自由端部的距离大于5. 5mm。进一步地,在动触头和静触头处于闭合状态时,静触头支座与静触头连接的边与动触头支架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形成引弧角的边与动触头支架的自由端部之间的最小距离。进一步地,电流是通过软导线向下流入至动触头下方,在软导线上从上至下流动,经过软导线与触头支架的接触点,再在动触头支架上向着动触头从下至上流动。这种电流流动方向的设计是迂回流动的,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电流的直线流动可以进一步减少电动斥力。进一步地,电流是通过软导线向上流入至动触头下方,在软导线上从下至上流动,经过软导线与触头支架的接触点,再在动触头支架上向着动触头从下至上流动。综上所述,本技术的电流回路结构减少了触头的数量,大大地提高了电流回路系统的可靠性并有效地节约了成本;使电动斥力对动触头和静触头“分闸”和“合闸”的影响最小化,有效地提高了隔离开关的电气性能;在静触头支座上引入的引弧角的设计,缩短了电弧在触头间的停滞时间,大大地减少了电弧对触头的烧蚀,有效地改善了产品的电气寿命。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其它优点和特征将从接下来的仅以非限制性示例的目的给出的并表示在附图中的本技术的特定实施例的说明变得更加清楚明显,在附图中图I是本技术的电流回路结构的示意图;图2a至图2c是本技术的电流回路结构的动触头支架、静触头支座以及软导线的不同的实施方式;图3是对图2b和图2c中的电流回路结构的动触头支架、静触头支座以及软导线的实施方式进行仿真后所得出电动斥力与倒U形顶边的距离的关系曲线;图4a和图4b分别为动触头和静触头处于闭合和打开状态下时,引弧角的示意图;图5是动触头和静触头打开时,引弧角对电弧的引导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I动触头支架2软导线3静触头4动触头5接入端子 6静触头支座7运动机构8引弧角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参照图I至图5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电流回路结构。如图I所示,本技术的隔离开关的电流回路结构,包括动触头4、静触头3,动触头4固定在动触头支架I上,动触头支架I的一端与运动机构7相连接,该运动机构7用于带动动触头支架I运动,动触头支架I的另一端与软导线2连接,静触头3固定在静触头支座6上,电流从接入端子5进入,流动通过软导线2和动触头支架I至动触头4,动触头4与静触头3接触之后,再流经静触头3,最后从静触头支座6向外输出。在静触头支座6与静触头3连接的一侧的下部自由端部向着动触头支座下方延伸形成引弧角8。与之前所述的施耐德INT125的隔离开关的电流回路相比较,本技术的隔离开关的电流回路结构引入了软导线2,经由软导线2提供接入端子5和动触头支架I之间的电连接。仅使用了一对动触头和静触头,减少了触头的数量,提高了电流回路的可靠性。且电流从所述动触头的下方流入,现有技术中的隔离开关的电流方向通常为直接从动触头处直线方向输入。运动机构7具有快速闭合动触头与静触头的快速闭合装置。在运动机构7中所使用的快速闭合装置可以是任何可以实现动、静触头4、3快速闭合的快速闭合装置。运动机构7的快速闭合装置使得动触头4和静触头3可以快速闭合,动、静触头4、3的分合闸速度与人力操作无关,改善了动触头4和静触头3的分断性能。如图2a所示,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静触头支座6为直角弯折形状静触头3设置在静触头支座6的竖直边b上。电流经过软导线2从动触头下方流入,流动方向为在软导线2上先向下流动至动触头支架端部,然后再向着动触头4方向流动,接着流动通过动触头4,通过相互接触的动、静触头4、3,电流通过静触头3传导至静触头支座6,并接着经过静触头支座6的竖直边b向上传导,流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隔离开关的电流回路结构,包括一个动触头(4)、一个静触头(3),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触头(4)固定于动触头支架(1)上,所述动触头支架(1)一端与用于带动所述动触头支架(1)运动的运动机构(7)相连接,另一端与软导线(2)连接,所述静触头(3)固定于静触头支座(6)上,所述静触头支座(6)与所述静触头(3)连接的一侧的下部自由端部向着所述动触头支架(1)下方延伸形成引弧角(8)。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劲琳邓雪梅漆辉马克瑞沃
申请(专利权)人:施耐德电器工业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