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岸缓冲带的植物群落结构模式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135211 阅读:2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27 19: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滨岸缓冲带的植物群落结构模式,适用于河流、湖泊、水源地滨岸带保护。包括滨岸缓冲带的坡度设计和植物群落结构;所述的河滨岸缓冲带的坡度为3%-5%,最佳为3%;所述的植物群落结构是在滨岸缓冲带的近滨带种植水蓼群落植物,前滨带种植扒根草群落植物,后滨带种植茅草群落植物。有益效果是,通过滨岸缓冲带的坡度有效设置及植物群落栽植模式,能够使面源污染中氮、磷的去除效率最佳。是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改善河道水质防止水体富营养化的有效手段。(*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滨岸缓冲带的植物群落结构模式,适用于河流、湖泊、水源地滨岸带保护。
技术介绍
滨岸缓冲带(riparian buffer strips)指介于河溪和陆域之间的生态过渡带,是陆地生态系统与水生生态系统交错带的一种类型,是由美国农业部国家自然资源保护局向美国公众推荐的土地利用保护方式,具有明显的边缘效应。滨岸带特殊的地理位置为植被的生存提供了良好条件,使其具有过滤截留污染物、为生物提供栖息地、保持水土以及美化景观等功能。滨岸缓冲带一方面通过截留部分水土达到截留污染,另一方面,其组成中的 林、草及微生物也可以起到对外源污染的吸收或?解作用。植物生态效应是滨岸缓冲带截留氮、磷元素及提高土壤抗侵蚀性能的作用是非常关键,利用植物体系构建滨岸缓冲带,是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改善河道水质防止水体富营养化的有效手段,不同植物种类及不同植物组织对径流污染物净化效果存在一定的差异,此夕卜,坡度是决定缓冲带截留养分的最重要的变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滨岸缓冲带的植物群落结构模式,筛选出不同坡度滨岸带中不同植物群落构建的特征,达到滨岸缓冲带对氮、磷的去除效果,为湖泊、河流及水利工程中滨岸缓冲带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滨岸缓冲带的植物群落结构模式,包括滨岸缓冲带的坡度设计和植物群落结构;所述的河滨岸缓冲带的坡度为3%-5%,所述的植物群落结构是在滨岸缓冲带的近滨带种植水寥群落植物,前滨带种植扒根草群落植物,后滨带种植茅草群落植物。所述滨岸缓冲带的坡度优选为3%,达到对面源污染中氮、磷的最佳去除效率。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滨岸缓冲带的坡度有效设置及植物群落栽植模式,能够使面源污染中氮、磷的去除效率最佳。是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改善河道水质防止水体富营养化的有效手段。附图说明附图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近滨带,2、前滨带,3、后滨带,4、水寥群落植物,5、扒根草群落植物,6、茅草群落植物。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本实施例为模拟实验。如附图所示,滨岸缓冲带的植物群落结构模式,包括滨岸缓冲带的坡度设计和植物群落结构;河滨岸缓冲带的坡度为3%-5%,植物群落结构是在滨岸缓冲带的近滨带I种植水寥群落植物4,前滨带2种植扒根草群落植物5,后滨带3种植茅草群落植物6。所述滨岸缓冲带的最佳坡度为3%。(I)确定滨岸带最佳坡度依据缓冲带结构、功能以及实验的目的,实验装置进行如下模拟设计实验装置前端设置配水平板,后端设置集水槽收集径流水,实验槽置于托架之上。实验装置为木质材料,实验时在试验槽内铺上塑料膜以保证不漏水。共实验三个坡度3%,5%,7%。为排除土壤对氮磷稀释、扩散以及微生物的联合作用,所以本实验基质选用沙子。植被选取常见多年生草皮——白花三叶草r印ens\根据徐州市面源污染负荷特征,采用碳酸氢铵、过磷酸钙配制污水,模拟农田面源污染中的氮、磷污染物。配置全营养液,保持与污水同时进水。室内模拟试验从2011年5月开始,实验连续进水(24h不间断),两天采一次样,连续采集三次,每套装置进水40L,视为第一批采样,在第一次采样时,记录下生物量。植物正常生长一周后(期间不加营养液,力口 水),进行第二批实验,步骤同第一批。共计采样6次,74个样品。监测指标包括径流水和植物生物量,径流水只收集末端出水(I. 5m处),采集的水样连续流动分析仪(AA3)测定TN、TP指标。结果表明,在相同时期,相同条件下坡度为3%的模拟缓冲带除磷效果优于5%的,而7%的则为最差的。不同坡度对TN去除的影响与TP的一致,坡度3%是三个坡度中去除率最闻的。(2)确定滨岸带最佳植物群落结构模式。在骆马湖宿迁段东部滨岸缓冲带,按照近滨、前滨和后滨分为三个采样点,采样点植物群落组成见表I。在采样区中,选择植物发育良好的滨岸带进行研究,植物带宽度约为140m,植被覆盖度大于90%。于2010年10月17日对研究区域采样。选定ImX Im面积的植物,用分层剪割法进行生物量采集,每个采样点采3次,每次都出去淤泥、杂质、枯根叶,然后现场称其鲜重,取其平均值,视为湿重。挑选株间变异程度小、株型大小适中或生育期的植物带回实验室,待测。烘干、磨碎过筛后的植物,经H2SO4-HClO4消煮,总氮米用凯氏定氮法,总磷米用钥;钥黄吸光光度法。结果表明,水寥和扒根草出现根部总氮富集现象,含量分别为12. 264mg/g、ll. 508mg/g,茎和叶总氮含量相近,分别为11. 424 mg/g、11.676 11^/^和9.072 mg/g、9.996 mg/g ;水花生和茅草在莖部出现总氮富集,含量分别为13. 104 1^/^、9.07211^/^,水花生的根部和叶部总氮含量是8.064 mg/g>7. 056 mg/g,叶部含量低,而茅草的则是4. 788 mg/g、7. 392 mg/g,叶部出现微量富集;黄蒿总氮富集能力大小为叶〉根>莖,含量分别为13. 356 mg/g >9. 156 mg/g、2.436 mg/g。水寥和黄蒿的总磷富集能力大小均为根〉叶〉茎,含量分别为4. 456 mg/g、4. 066 mg/g,3. 261mg/g和2.871 mg/g、2.4 mg/g、I. 285 mg/g ;扒根草莖部总磷富集,含量为4. 25mg/g,根部次之,为3. 583mg/g,叶部则是2. 951 mg/g ;水花生和茅草均出现叶部总磷富集,含量分别是3. 905 mg/g、5. 352 mg/g,莖部为I. 299 mg/g、2. 135 mg/g,富磷效应最差。从近滨、前滨和后滨带,可以分别种植水寥群落、扒根草群落、茅草群落,达到对面源污染中氮、磷的最佳去除效率。表 I权利要求1.一种滨岸缓冲带的植物群落结构模式,其特征是,包括滨岸缓冲带的坡度设计和植物群落结构;所述的滨岸缓冲带的坡度为3%-5%,所述的植物群落结构是在滨岸缓冲带的近滨带种植水寥群落植物,前滨带种植扒根草群落植物,后滨带种植茅草群落植物。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滨岸缓冲带的植物群落结构模式,其特征是,所述滨岸缓冲带的坡度为3%。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滨岸缓冲带的植物群落结构模式,适用于河流、湖泊、水源地滨岸带保护。包括滨岸缓冲带的坡度设计和植物群落结构;所述的河滨岸缓冲带的坡度为3%-5%,最佳为3%;所述的植物群落结构是在滨岸缓冲带的近滨带种植水蓼群落植物,前滨带种植扒根草群落植物,后滨带种植茅草群落植物。有益效果是,通过滨岸缓冲带的坡度有效设置及植物群落栽植模式,能够使面源污染中氮、磷的去除效率最佳。是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改善河道水质防止水体富营养化的有效手段。文档编号C02F3/32GK202617754SQ20122016251公开日2012年12月26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16日 优先权日2012年4月16日专利技术者徐德兰, 琚淑明, 张建昆, 高明侠, 张翠英, 万蕾 申请人:徐州工程学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滨岸缓冲带的植物群落结构模式,其特征是,包括滨岸缓冲带的坡度设计和植物群落结构;所述的滨岸缓冲带的坡度为3%?5%,所述的植物群落结构是在滨岸缓冲带的近滨带种植水蓼群落植物,前滨带种植扒根草群落植物,后滨带种植茅草群落植物。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德兰琚淑明张建昆高明侠张翠英万蕾
申请(专利权)人:徐州工程学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