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岸缓冲带的植物群落结构模式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135211 阅读:29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27 19: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滨岸缓冲带的植物群落结构模式,适用于河流、湖泊、水源地滨岸带保护。包括滨岸缓冲带的坡度设计和植物群落结构;所述的河滨岸缓冲带的坡度为3%-5%,最佳为3%;所述的植物群落结构是在滨岸缓冲带的近滨带种植水蓼群落植物,前滨带种植扒根草群落植物,后滨带种植茅草群落植物。有益效果是,通过滨岸缓冲带的坡度有效设置及植物群落栽植模式,能够使面源污染中氮、磷的去除效率最佳。是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改善河道水质防止水体富营养化的有效手段。(*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滨岸缓冲带的植物群落结构模式,适用于河流、湖泊、水源地滨岸带保护。
技术介绍
滨岸缓冲带(riparian buffer strips)指介于河溪和陆域之间的生态过渡带,是陆地生态系统与水生生态系统交错带的一种类型,是由美国农业部国家自然资源保护局向美国公众推荐的土地利用保护方式,具有明显的边缘效应。滨岸带特殊的地理位置为植被的生存提供了良好条件,使其具有过滤截留污染物、为生物提供栖息地、保持水土以及美化景观等功能。滨岸缓冲带一方面通过截留部分水土达到截留污染,另一方面,其组成中的 林、草及微生物也可以起到对外源污染的吸收或?解作用。植物生态效应是滨岸缓冲带截留氮、磷元素及提高土壤抗侵蚀性能的作用是非常关键,利用植物体系构建滨岸缓冲带,是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改善河道水质防止水体富营养化的有效手段,不同植物种类及不同植物组织对径流污染物净化效果存在一定的差异,此夕卜,坡度是决定缓冲带截留养分的最重要的变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滨岸缓冲带的植物群落结构模式,筛选出不同坡度滨岸带中不同植物群落构建的特征,达到滨岸缓冲带对氮、磷的去除效果,为湖泊、河流及水利工程中滨岸缓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滨岸缓冲带的植物群落结构模式,其特征是,包括滨岸缓冲带的坡度设计和植物群落结构;所述的滨岸缓冲带的坡度为3%?5%,所述的植物群落结构是在滨岸缓冲带的近滨带种植水蓼群落植物,前滨带种植扒根草群落植物,后滨带种植茅草群落植物。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德兰琚淑明张建昆高明侠张翠英万蕾
申请(专利权)人:徐州工程学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