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磁控开关,包括:壳体,壳体为中空且带多个浅槽的圆柱体,浅槽成圆环型同心分布在壳体的一端底部;每个浅槽中设置有带有接线端的静导电片;在内环的浅槽内设置有多个顶面为坡面的壳体凸槽;在壳体内的另一端底部设置有弹簧,在弹簧的顶部设置有转动结构,转动结构在壳体内动作;在转动结构上设置有动导电片;在转动结构上设置有沿壳体凸槽移动的滑动结构;在壳体外部设置有外部磁铁。该磁控开关解决了对封闭装置在外部进行非接触式控制的问题;通过多个静导电片和动导电片之间的导通切换,实现了多路开关控制;该磁控开关不需要逻辑电路、单片机等硬件,不仅降低了生产的复杂性和成本,还不需要电源进行切换和维持切换后的状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ー种电气连接件,尤其涉及一种控制部分与操作部分无接触,可以实现电路通断、在多路电气连接之间进行切換的多路磁控开关。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的磁控开关,有利用通电或断电时,电磁线圈产生的磁力或磁力消失实现开关;还有是通过磁铁的同性相吸、异性相斥的特性实现开关。 王少军、马海林设计了《低高度高可靠磁动开关》(公开号CN2650321,公开日2004年10月20日),该专利通过外磁场和开关内衔铁磁场发生相互作用,引起衔铁和衔铁上的推动杆动作,从而推动用于开合触点的簧片动作来实现电路的通断。刘必成设计的《一种环形磁性控制开关装置》(公开号CN202067725U,公开日2011年12月7日),该专利是由用户控制附有磁铁的挡位圈转动,从而使固定位置的几个磁感应模块感应磁场的变化,从而分别控制执行不同的功能,实现了多路开关。专利技术人在实现本专利技术的过程中,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以下缺点和不足I)磁控开关功能単一,除了能实现无机械接触的电路通断外,不能实现多路切换的功能;2)磁控开关中的磁感应模块和信号处理模块通过集成电路实现,需要用到传感器和单片机,电路复杂,需要供电。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ー种磁控开关,本专利技术实现了非接触式多路切换,结构简单,详见下文描述ー种磁控开关,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为中空且带多个浅槽的圆柱体,所述浅槽成圆环型同心分布在所述壳体的一端底部;每个所述浅槽中设置有带有接线端的静导电片;在内环的所述浅槽内设置有多个顶面为坡面的壳体凸槽;在所述壳体内的另一端底部设置有弹簧,在所述弹簧的顶部设置有转动结构,所述转动结构在所述壳体内动作;在所述转动结构上设置有动导电片;在所述转动结构上设置有沿所述壳体凸槽移动的滑动结构;在所述壳体外部设置有外部磁铁。多个所述静导电片之间首尾并排。所述滑动结构包括一端带有齿形结构的圆柱体滑动件,所述滑动件内部嵌有磁铁或铁磁材料物质,所述滑动件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一凸点,所述第一凸点嵌套在所述壳体凸槽内。所述转动结构包括圆柱形实心的转动件或圆柱形中空磁性的转动件,所述转动件上卡设有多个顶面为坡面的第一凸槽,在任意一个所述第一凸槽的外围设置有一个顶面为平面的第二凸槽;在所述第二凸槽的顶面上设置有所述动导电片;所述动导电片上设置有与所述静导电片接触的多个第二凸点。所述弹簧具体为压簧或拉簧;当所述弹簧为压簧时,所述压簧一端与所述壳体的底部接触,另一端与所述转动结构的底部接触;当所述弹簧为拉簧时,所述拉簧一端与所述壳体的底部接触,另一端穿过所述圆柱形中空磁性的转动件,与所述滑动件接触。在所述壳体外部设置有外部磁铁具体为在所述壳体顶部设置有所述外部磁铁,或在所述壳体底部设置有所述外部磁铁。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该磁控开关解决了对封闭装置在外部进行非接触式控制的问题;通过多个静导电片和动导电片之间的导通切換,实现了多路开关控制;并且该磁控开关不需要逻辑电路、单片机等硬件,不仅降低了生产的复杂性和成本,还 不需要电源进行切换和维持切換后的状态,该磁控开关可靠性强和操作简单。附图说明图I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ー种磁控开关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磁控开关的外观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壳体与静导电片的装备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滑动结构的剖面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转动结构与动导电片的装备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静导电片导通状态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静导电片断开状态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静导电片再次导通状态的示意图。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I :壳体;2 :滑动件;3 :转动件;4 :弹黃;5、51、52和53 :静导电片;6 :磁铁或铁磁材料物质;7 :动导电片;8 :外部磁铁;11 :壳体凸槽;12 :浅槽;21:第一凸点;22:齿形结构;31 :第一凸槽;32 :第二凸槽;71、72 和 73 :第二凸点。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作进ー步地详细描述。为了实现非接触式多路切换,结构简单,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ー种磁控开关,參见图I和图2,详见下文描述ー种磁控开关,包括壳体I,壳体I为中空且带多个浅槽12的圆柱体,浅槽12成圆环型同心分布在壳体I的一端底部;每个浅槽12中设置有带有接线端的静导电片5 ;在内环的浅槽12内设置有多个顶面为坡面的壳体凸槽11 ;在壳体I内的另一端底部设置有弹簧4,在弹簧4的顶部设置有转动结构,转动结构在壳体I内动作;在转动结构上设置有动导电片7 ;在转动结构上设置有沿壳体凸槽11移动的滑动结构;在壳体I外部设置有外部磁铁8。其中,參见图3,在每个浅槽12内设置有带有接线端的静导电片5,各静导电片5的大小和排列方式与浅槽12和凸槽11的数量 有关,具体实现时,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是以3个浅槽12和6个壳体凸槽11为例进行说明。其中,多个静导电片5之间首尾并排,參见图3,例如导电片53的尾和导电片52的头并排;导电片52的尾和导电片51的头并排,导电片52的尾和导电片53的头并排。其中,參见图4,滑动结构包括一端带有齿形结构22的圆柱体滑动件2,滑动件2内部嵌有磁铁或铁磁材料物质6,滑动件2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一凸点21,第一凸点21嵌套在壳体凸槽11内,使得滑动结构可以沿着壳体凸槽11移动,但不能转动。其中,參见图5,转动结构包括圆柱形实心的转动件或圆柱形中空磁性的转动件3,转动件3上卡设有多个顶面为坡面的第一凸槽31,在任意ー个第一凸槽31的外围设置有ー个顶面为平面的第二凸槽32 ;在第二凸槽32的顶面上设置有动导电片7 ;动导电片7上设置有与静导电片5接触的多个第二凸点。其中,參见图3,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是以3个第二凸点为例进行说明,分别是第二凸点71、72和73。具体实现时,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其中,具体实现时,为了配合壳体I的工作,滑动结构和转动结构为圆柱体,滑动结构和转动结构的外径小于壳体I的内径。其中,弹簧4具体为压簧或拉簧;当弹簧4为压簧时,压簧4 一端与壳体I的底部接触,另一端与转动结构的底部接触;当弹簧4为拉簧吋,拉簧4 一端与壳体I的底部接触,另一端穿过圆柱形中空磁性的转动件3,与滑动件2接触。其中,在壳体I外部设置有外部磁铁8具体为在壳体I顶部设置有外部磁铁8,或在壳体I底部设置有外部磁铁8。其中,具体实现吋,当转动件3为圆柱形实心的转动件、弹簧4为压簧、外部磁铁8在壳体I顶部时,滑动件2内部嵌入的是磁铁;而当外部磁铁8在壳体I底部时,滑动件2内部嵌入的是磁铁或者是铁磁材料物质。当转动件3为圆柱形中空磁性的转动件、弹簧4为拉簧,拉簧4 一端连接壳体I的底部,另一端穿过圆柱形中空磁性的转动件3,与内部不嵌入物体的滑动件2连接。除了上述2种组合外,具体实现时还可以为其他组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在此不做赘述。下面结合图6、图7和图8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磁控开关的工作过程,详见下文描述附图6为静导电片51和静导电片52被转动结构上的动导电片7接通的状态。转动结构的第一凸槽31设置在壳体凸槽11之间的空隙内,转动结构上的动导电片7上的第ニ凸点71和72分别与静导电片51和静导电片52接触,使得静导电片51和52导通。附图7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磁控开关,包括: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为中空且带多个浅槽(12)的圆柱体,所述浅槽(12)成圆环型同心分布在所述壳体(1)的一端底部;每个所述浅槽(12)中设置有带有接线端的静导电片(5);在内环的所述浅槽(12)内设置有多个顶面为坡面的壳体凸槽(11);在所述壳体(1)内的另一端底部设置有弹簧(4),在所述弹簧(4)的顶部设置有转动结构,所述转动结构在所述壳体(1)内动作;在所述转动结构上设置有动导电片(7);在所述转动结构上设置有沿所述壳体凸槽(11)移动的滑动结构;在所述壳体(1)外部设置有外部磁铁(8)。
【技术特征摘要】
1.ー种磁控开关,包括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I)为中空且带多个浅槽(12)的圆柱体,所述浅槽(12)成圆环型同心分布在所述壳体(I)的一端底部;每个所述浅槽(12)中设置有带有接线端的静导电片(5);在内环的所述浅槽(12)内设置有多个顶面为坡面的壳体凸槽(11);在所述壳体(I)内的另一端底部设置有弹簧(4),在所述弹簧(4)的顶部设置有转动结构,所述转动结构在所述壳体(I)内动作;在所述转动结构上设置有动导电片(7);在所述转动结构上设置有沿所述壳体凸槽(11)移动的滑动结构;在所述壳体(I)外部设置有外部磁铁(8)。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ー种磁控开关,其特征在干,多个所述静导电片(5)之间首尾并排。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ー种磁控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结构包括一端带有齿形结构(22)的圆柱体滑动件(2),所述滑动件(2)内部嵌有磁铁或铁磁材料物质(6),所述滑动件(2)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一凸点(21),所述第一凸点(21)嵌套在所述壳体凸槽(11)内。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刚,熊慧,黄霞,林凌,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