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移动通信终端用相机模块,包括:外壳;镜头部,在外壳由纵向可移动地设置;摄像部,拍摄通过镜头部的图像,传送到移动通信终端的主板;天线,在外壳和摄像部中,选择其中之一安装;驱动部,发生动力,将镜头部由纵向移动,实现对所述天线谐振频率的控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利用大部分移动通信终端普遍装配的相机模块的驱动部,变更天线的谐振频带,不需为变更天线的谐振频带而安装独立电子配件,从而节省制造成本;而且通过驱动部,使镜头部产生线性(Linear)移动,天线具有多个谐振点而有效接收各种频带。(*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移动通信终端用相机模块{Camera Module for Mobilecommunication terminal},尤其涉及一种以接收移动通信终端使用的电波为目的的移动通信终端用相机模块。
技术介绍
移动通信终端上安装的天线一般都用于接收空中电波,但为了修饰移动通信终端表面上的美观,夕卜置型天线逐渐由内置型天线(Internal Antenna)所取代。目前推出的移动通信终端,大部分都采用了内置型天线,而且随着移动通信终端向小型化和纤薄化发展,内置型天线的形态也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以适合安装在移动通信终端主板上的大小,更加纤薄化。 但,缩小移通信终端的大小,则首先要缩小装配天线的主板的大小,要缩小主板的大小,就需要缩小内置型天线的大小。然而移动通信终端接收的频率具有既定的标准,接收这种标准化频率的内置型天线的长度,一般都与频率波长成比例,天线的长度不能再小于既定的长度。因此,大部分移动通信终端都使用内置型天线,将天线装配在移动通信终端的相机模块内部,以缩小主板的面积,并进一步实现移动通信终端的小型化。另一方面,天线是用于高频带(约达1.8GHz)数字数据通信的电子配件,人体作为导电的导体,一旦接近移动通信终端的天线,天线因受到电性影响,其谐振频带会发生变化,同时其阻抗值也随之发生变化。为解决这些问题,传统的移动通信终端采用的方法是,在移动通信终端的中央处理部和天线之间,装配三个阻抗匹配部和用于选择多个阻抗匹配部的开关。天线的谐振频带因外部构件发生变化,则天线会为达到应接收的谐振频带,利用开关从多个阻抗匹配部中选择其中之一,将天线和中央处理部连接起来,使阻抗值增加或减少而达到变更天线谐振频带的目的。但,采用上述技术,需要配置三个左右的阻抗匹配部,由此导致谐振点的数量有限,而且阻抗匹配部的结构也复杂,阻抗匹配部与开关需单独配置而容易造成终端制造成本上升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相机模块校正谐振频带的移动通信终端用相机模块。本技术涉及的移动通信终端用相机模块包括外壳;镜头部,在所述外壳由纵向可移动地设置;摄像部,拍摄通过所述镜头部的图像,传送到移动通信终端的主板 ’天线,在所述外壳和摄像部中,选择其中之一安装;驱动部,发生动力,将所述镜头部由纵向移动,以控制所述天线的谐振频率。纵向是指,图像朝镜头部进入的路径方向。所述上方或者下方的朝向与纵向一致。所述驱动部包括线圈,沿所述镜头部的外侧配置,电流通过时带有极性;永磁,由所述外壳的纵向安装而与所述线圈相对应,至少在其两端部带有不同的极性。其中,所述镜头部还包括弹性构件,该弹性构件与所述外壳相结合配置,在没有对所述镜头部的外力作用时,使所述镜头部回到原位。其中,所述驱动部调节所述镜头部由纵向移动,使其对准被摄体的焦点。其中,所述镜头部由比塑料材质更高电容率的电介质或者电导体而形成。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利用大部分移动通信终端普遍装配的相机模块的驱动部,变更天线的谐振频带,不需为变更天线的谐振频带而安装独立电子配件,从而节省制造成本;而且通过驱动部,使镜头部产生线性(Linear)移动,天线具有多个谐振点而有效接收各种频带。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移动通信终端用相机模块立体图。图2是图I的移动通讯终端用相机模块的分解立体图。图3或图4是依照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说明移动通信终端用相机模块中驱动部动作过程的图示。图5是说明移动通信终端随基站发送的电波发生谐振的图示。图6是示意天线的谐振频率随周围环境而发生变化的图表。〈符号说明〉110.外壳120.镜头部130.摄像部 140.天线150.音圈马达151.线圈152.永磁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详细进行描述。图I是依照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移动通信终端用相机模块立体图。根据图1,移动通信终端用相机模块100具备外壳110、镜头部120、驱动部、摄像部130和天线140。外壳110形成移动通信终端用相机模块100的外形,具有固定空间。镜头部120是在外壳110的上方或下方可移动地设置,被摄体图像由此通过。一般镜头部120包括一个以上的镜头,具有对准被摄体的焦点(Focus)或者光学变焦(Opticalzoom)的功能。这种镜头部120的焦点控制或者光学变焦等驱动机制,如图所示,镜头部120具有一个以上的镜头组,其镜头组由多个镜头组成,各镜头组通过下述的驱动部驱动而实施对焦点的控制或者光学变焦。对于驱动部,简单地说,驱动部会发生动力,将镜头部120向上方或下方移动,进而控制天线140的谐振频率。如上所述,为了驱动部驱动镜头部120向上方或者下方移动,以变更下述的天线140谐振频率,其镜头部应优选采用电容率比塑料材质更高的介质或者导体120。相机模块镜头部120 —般都采用塑料材质,所述镜头部120即使向上方或者下方移动,但对天线120造成的电性影响极小,不足以变更下述的天线140谐振频率。但镜头部120的材质不局限于介质或者导体,只要是通过位移的方法变更天线140谐振频率的皆可适用。驱动部(120)可以使镜头部120上、下位移,也可以限制镜头部120只能向上或者向下移动,因此可以多具备一个弹性构件121,以便镜头部120回到原位。这种镜头部120其外壳110和镜头部120之间用弹性支承来结合。如图I所示,弹性构件121为板簧,但这只是一个实例,只要能使上述镜头部120通过下述驱动部向上或者向上移动后再回到原位的弹性构件皆可适用。驱动部是发生动力,将镜头部120向上方或下方移动,从而控制天线140的谐振频率。驱动部会调节镜头部120向上、向下移动,使摄像器捕获到最清晰的被摄体图像。因此,只要是能使镜头部120上下驱动的,如音圈马达(VCM =Voice Coil Motor, 150)、步进马达(Stepping Motor)、普通旋转马达等皆可适用。本技术利用音圈马达进行说明。音圈马达包括线圈151和永磁152。线圈151采用铜等传导性较强的金属线,在固 定构件上缠绕几圈而形成。所述线圈151沿镜头部120外侧配置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电流通过时线圈151带有极性,向镜头部120的中心或者外壳110发生电磁力。永磁152配置于外壳110,与线圈151相对应,向上、向下带有相互不同的极性。就是说,永磁152配置于外壳110 —面,与配置于镜头部120的线圈151之间的间隔极小。所述永磁152两端带有N极或者S极性质。下面结合图3和图4,对驱动部的动作,进一步详细进行描述。图3是示意镜头部120向外壳110没有产生外力作用时的状态,永磁152从外壳110的下侧,与N极和S极并排配置。在此状态下,为校正天线140的谐振频率,电流通过线圈151时,线圈151会带有N极磁性。如图4所示,与线圈151邻近的永磁152的N极与线圈151的N极相互产生斥力,永磁152的S极与线圈151的N极产生引力而使驱动部将镜头部120向外壳110的上方或者下方移动。如上所述,镜头部120向上方移动则向天线140产生电性影响而变更天线的谐振频率,同时实现对准被摄体的焦点或者光学变焦等功能。如上所述,相机模块是利用用于相机模块对准被摄体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移动通信终端用相机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镜头部,在所述外壳上由纵向可移动地设置;摄像部,拍摄通过所述镜头部的图像,传送到移动通信终端的主板;天线,在所述外壳和摄像部中,选择其中之一安装;驱动部,发生动力,将所述镜头部由纵向移动,以控制所述天线的谐振频率。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移动通信终端用相机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 镜头部,在所述外壳上由纵向可移动地设置; 摄像部,拍摄通过所述镜头部的图像,传送到移动通信终端的主板; 天线,在所述外壳和摄像部中,选择其中之一安装; 驱动部,发生动力,将所述镜头部由纵向移动,以控制所述天线的谐振频率。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移动通信终端用相机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部具备线圈,沿所述镜头部的外侧配置,电流通过时带有极性;永磁,由所述外壳的纵向安装而与所述线圈相对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普鸿,沈贤顺,
申请(专利权)人:美细耐斯上海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