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转换器,其包括上盖、与上盖相互扣合的下盖、固定在下盖内的3个插杆及3个导电片,所述插杆与相应导电片电性连接。所述导电片在下盖内沿左右方向延伸,每一导电片包括左右间隔设置地4组对接孔,上盖设有与对接孔对齐的插接孔,用于供对接插头穿过插入对接孔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转接器可以实现1转4,并且导电片结构简单,容易组装。(*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关于ー种转换器。
技术介绍
目前,市场上的转换器品种繁多,也有将ー组插孔转换为多组插孔的产品。中国专利第200620141150. 5号掲示了类似的转换器,该转换器包括上盖、下盖以及放置于上、下盖形成的空腔内的内芯。所述内芯包括一塑料件以及安装于塑料件上的3个金属件,包括L极组件、N极组件以及E组件。每个组件均用铜铆钉连接。内芯向外引出L极插销、N极插销以及E插销,并自后盖的后面穿出。每个组件延伸出3个接触头,分别朝向3个方向,左、右侧及上侧,通过交错排布,使L极组件、N极组件以及E极组件各自有ー个接触头位于左、右及上側,即在每ー个侧形成ー组含L扱、N极以及E极的接触头。然后在左、右及上侧分别装上儿保盒,形成类似插接面板结构,实现ー转三的变化。但是,该转换器的结构太复 杂,特别是L极组件、N极组件以及E组件结构及交错排布方式尤其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了ー种具有简单结构的导电片的转换器。为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转换器包括上盖、与上盖相互扣合的下盖、固定在下盖内的若干插杆及若干导电片,插杆与相应的导电片电性连接,并延伸出下盖,所述导电片在下盖内沿左右方向延伸,且所述导电片彼此之间前后排布,每ー导电片包括左右间隔设置地多个对接孔,上盖设有与对接孔对齐的插接孔,用于供对接插头穿过插入对接孔内。在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插销包括N极插销、L极插销及接地插销,所述导电片包括L极导电片、N极导电片及接地导电片,所述N极导电片以及L极导电片固定在下盖的前、后侧,接地片固定在N极及L极导电片之间。在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导电片为金属片制成,所述对接孔为筒状结构。在优选实施方式中,每ー导电片呈条状结构,包括4个对接孔。在优选实施方式中,位于导电片最右端的对接孔在左右方向开ロ,其他对接孔在上下方向开ロ。在优选实施方式中,上盖设有若干隔栏,所述隔栏围设成彼此间隔开的多个容纳室,所述容纳室开ロ向上,并且相邻的两个容纳室共用ー个墙壁,每一容纳室内设有ー组所述插接孔,并且分别与各个导电片的相应ー个对接孔对齐。在优选实施方式中,上盖的右端突伸形成ー插接部,该插接部的末端形成开ロ向右的另一容纳室,该另一容纳室的底壁同样设有一组所述插接孔,并与位于各个导电片最右端的所述对接孔对齐。在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下盖内设有若干栅栏,所述栅栏之间形成定位槽用于固定所述导电片。在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导电片设有具有铆接孔的固持片,所述插杆固定至铆接孔内。与现有技术相较,本技术转换器导电片结构简单,容易组装。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的转换器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參考说明书附图所示,本技术转换器包括上盖I、下盖2、若干导电片3以及若干插杆4。上盖I及下盖2均大致呈椭圆半盒状,相互扣合后形成盒体。上盖I包括顶壁11、沿顶壁11的周边竖向向下延伸形成的侧壁12、以及自顶壁11竖向向上延伸设置的隔栏13。这些隔栏13围设成3个左右排列且彼此间隔开的容纳室14。 所述容纳室14为六边形结构,开ロ向上,左右相邻的两个容纳室14共用ー个墙壁。另外,顶壁11在每个容纳室14内沿前后方向设有上下贯穿的ー组插接孔15,在本实施方式中每组包括3个插接孔15,供对接插头的插销(未图示)插入该转换器内。上盖I的右端还进一步突伸形成一插接部16,该插接部16的末端形成另一容纳室14。该另一容纳室14开ロ向右,底壁同样设有一组贯穿插接孔15,供对接插头的插销(未图示)插入该转换器内。该插接部16远离转换器的一端的底部17超出所述上盖I的侧壁12,用干与下盖2配合,并降低转接器的整体高度。下盖2包括底壁21、沿底壁21周边向上竖向延伸而成的侧壁22、位于下盖2右端并与底壁21及侧壁22相连接的定位壁23以及自底壁21的左端向下突伸的配接部24。底壁21、侧壁22及定位壁23共同形成一收容腔25。若干栅栏26设置在收容腔25内,并且这些栅栏26之间共同形成若干定位槽27,用于固定导电片3。所述配接部24内设有若干定位柱28。导电片3包括3个,分别定义为N极导电片31、接地导电片32以及L极导电片33。每ー导电片3的结构大致相同,由金属片制作而成,呈条状结构,并在下盖2内沿左右方向延伸。每ー导电片3形成3个左右间隔的圆筒状对接孔34,且在上下方向开ロ。每ー导电片3的最右端还设有另ー开ロ朝向右的对接孔34,其中N极导电片31及L极导电片33的结构相同,最右端对接孔34均位于上侧,而接地导电片32最右端对接孔34则位于下側,以排列成三角形。每ー导电片3的左侧延伸有一个设有铆接孔(未图示)的固持片35。插杆4包括3根,分别定义为N极插杆41、接地插杆42以及L极插杆43。所述插杆4穿入定位柱28的孔(未标号)自配接部24延伸出下盖2。该转换器组装时,将插杆4固定至相对应的导电片3的铆接孔(未图示)内;将上述铆接之后的导电片3及插杆4安装在下盖2内,插杆4穿入对应的定位柱28并延伸出该转接器,所述导电片3彼此之间前后排布,其中N极导电片31及L极导电片33分别位于下盖2的前、后两侧,接地导电片32位于两者之间,每ー导电片3最右端的对接孔34的自由端接近定位壁23的右边缘;最后将上盖I、下盖2上下扣合在一起,并通过螺丝锁固,其中下盖2的定位壁23抵靠上盖I的底部17左側。组装完成的转接器,每ー导电片3的四个对接孔34与上盖I的4个容纳室14的相应插接孔15分别对齐,与对接插头的插销(未图示)电性连接,实现了一转四的功能。本技术转接器的导电片3的对接孔34可以设为2个,3个或多于4个。本技术转接 器的导电片结构简单,容易组装。权利要求1.一种转换器包括上盖、与上盖相互扣合的下盖、固定在下盖内的若干插杆及若干导电片,插杆与相应的导电片电性连接,并延伸出下盖,其特征在干所述导电片在下盖内沿左右方向延伸,且所述导电片彼此之间前后排布,每ー导电片包括左右间隔设置地多个对接孔,上盖设有与对接孔对齐的插接孔,用于供对接插头穿过插入对接孔内。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转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销包括N极插销、L极插销及接地插销,所述导电片包括L极导电片、N极导电片及接地导电片,所述N极导电片以及L极导电片固定在下盖的前、后侧,接地片固定在N极及L极导电片之间。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转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片为金属片制成,所述对接孔为筒状结构。4.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转换器,其特征在于每ー导电片呈条状结构,包括4个对接孔。5.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转换器,其特征在于位于导电片最右端的对接孔在左右方向开ロ,其他对接孔在上下方向开ロ。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换器,其特征在于上盖设有若干隔栏,所述隔栏围设成彼此间隔开的多个容纳室,所述容纳室开ロ向上,并且相邻的两个容纳室共用ー个墙壁,每一容纳室内设有ー组所述插接孔,并且分别与各个导电片的相应ー个对接孔对齐。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换器,其特征在于上盖的右端突伸形成ー插接部,该插接部的末端形成开ロ向右的另一容纳室,该另一容纳室的底壁同样设有一组所述插接孔,并与位于各个导电片最右端的所述对接孔对齐。8.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转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盖内设有若干栅栏,所述栅栏之间形成定位槽用于固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转换器包括上盖、与上盖相互扣合的下盖、固定在下盖内的若干插杆及若干导电片,插杆与相应的导电片电性连接,并延伸出下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片在下盖内沿左右方向延伸,且所述导电片彼此之间前后排布,每一导电片包括左右间隔设置地多个对接孔,上盖设有与对接孔对齐的插接孔,用于供对接插头穿过插入对接孔内。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柴宗伟,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多全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