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依靠带状硬金属扭曲压力接线的连接器。在基体的中间下方形成下插孔,中间上方形成上插孔,侧边上方形成上侧插孔,侧面形成贯通上侧插孔的侧槽,在上插孔和下插孔之间形成贯通上插孔、下插孔以及上侧插孔的接线腔;端子插置在下插孔中,端子的接线板插固在接线腔中且与端子连接;带状硬金属扭曲呈σ型安装在接线腔中,竖端与接线板连接,而横端形成插接孔且插接孔套在接线板上;推杆以可上下滑动的方式插置在上侧插孔中,推杆的内侧对应接线腔形成挤压带状硬金属的推挤面;拨杆枢设在侧槽中,拨杆的内侧与推杆的外侧之间形成推动推杆上行或拨杆向外摆动的推拨结构。此结构使导体连接和拆解时操作方便,避免与导体接触而触电。(*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连接器的
,特别与一种依靠带状硬金属扭曲压力接线的连接器有关。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连接器的种类有很多,各种连接器的结构各不相同,接线方式也有很多。仔细分析现有的连接器,不难发现大致存在如下缺陷一、部分连接器在与导体连接和拆解时,必须借助专用工具完成,操作十分不便;二、在连接和拆解中,工具容易与导体接触,导致触电的情形时有发生,安全性 差;三、在接线过程中,工具不能移除,干扰导体连接操作。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人对连接器的结构进行深入研究,开发出一种依靠带状硬金属扭曲压力接线的连接器,本案由此产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依靠带状硬金属扭曲压力接线的连接器,使导体连接和拆解时操作方便,且避免与导体接触而触电。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依靠带状硬金属扭曲压力接线的连接器,在基体的中间下方形成下插孔供端子插入,在基体的中间上方对应下插孔形成上插孔供导体插入,在基体的侧边上方形成上侧插孔供推杆插入,在基体的侧面形成贯通上侧插孔的侧槽供拨杆安装,在上插孔和下插孔之间形成贯通上插孔、下插孔以及上侧插孔的接线腔;端子插置在下插孔中,端子的接线板插置固定在接线腔中且与端子连接;带状硬金属扭曲呈σ型安装在接线腔中,带状硬金属的竖端与接线板连接,而横端形成插接孔且插接孔套在接线板上;推杆以可上下滑动的方式插置在上侧插孔中,推杆的内侧对应接线腔形成挤压带状硬金属的推挤面;拨杆枢设在侧槽中,拨杆的内侧与推杆的外侧之间形成推动推杆上行或拨杆向外摆动的推拨结构。所述基体由上盖和底座扣合固定而成;上盖上形成上插孔和上侧插孔的上段;底座上形成上侧插孔的下段、下插孔和侧槽;上盖和底座之间形成接线腔。所述端子的接线板与端子一体成型,或者端子的接线板与端子分体成型,接线板呈L型,接线板的横边与端子连接,接线板的竖边顶部插在接线腔的插孔中。所述上侧插孔的孔壁和推杆的表面分别形成导向凸条和导向凹槽,借助导向凸条和导向凹槽配合使推杆在上侧插孔中平稳地上下滑动,且能防止其脱出。所述推杆内侧的推挤面由上方竖直段和下方倾斜段复合而成。所述推杆的外侧形成推拨槽,拨杆的内侧形成推拨块,推拨块伸入推拨槽中,当推杆下压时,由推拨槽的槽壁向下按压推拨块,使拨杆绕枢设点转动向外摆出,当拨杆向内摆时,由推拨块向上顶推拨槽的槽壁,使推杆向上滑。所述推杆的顶部形成沉槽。所述基体上形成两组以上的上插孔、下插孔、上侧插孔、侧槽和接线腔。采用上述方案后,本技术结构简单。本技术连接使用时,先将推杆向下压,由推杆的外侧推拨结构推动拨杆向外摆,同时由推杆的内侧推挤面挤压带状硬金属,使带状硬金属发生弹性形变,其横端由插接孔和接线板配合导引而横向移动,插接孔偏移至正对上插孔的下方,此时,再将导体插入上插孔,继续向下插即伸入带状硬金属的插接孔中,然后,按压拨块使其向内摆,由拨杆的内侧推拨结构推动推杆上行,解除推杆的内侧推挤面对带状硬金属的挤压,带状硬金属弹性复原,其横端反方向横向移动,导体的下端被紧箍在插接孔中,实现导体与端子的连接。本技术拆解使用时,先将推杆向下压,使拨杆向外摆,带状硬金属发生弹性形变,其横端横向移动使插接孔偏移至正对上插孔的下方,解除插接孔对导体下端的紧箍作 用,此时,可将导体轻松抽出,再按压拨块使其向内摆,推杆上行,带状硬金属弹性复原,完成导体与端子的拆解。本技术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导体连接和拆解时,都不需要专用工具,可以解放操作工具,在安装和拆卸时不被工具干扰,操作十分方便;而且,在连接和拆解中,轻松按压推杆或拨杆就可以将相应的孔或槽推开,并可利用简单的特制工具将所有上插孔一次性打开,更加省时。操作中不与导体接触,避免触电,连接与拆解自成一体,结构紧凑。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的外观示意图(拨杆向外摆时);图2是本技术的外观示意图(拨杆向内摆时);图3是本技术的推杆立体图一;图4是本技术的推杆立体图二 ;图5是本技术的拨杆立体图一;图6是本技术的拨杆立体图二 ;图7是图I的剖视图;图8是图2的剖视图;图9是本技术连接使用时按压推杆的动作示意图;图10是本技术连接使用时插入导体的动作示意图;图11是本技术连接使用时按压拨体的动作示意图;图12是本技术拆解使用时按压推杆的动作示意图;图13是本技术连接使用时抽出导体的动作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基体I螺钉10下插孔11上插孔12上侧插孔13侧槽14接线腔15上盖16底座17插孔18导向凹槽19端子2接线板21导体3推杆4推挤面41上方竖直段411下方倾斜段412沉槽42推拨槽43导向凸条44拨杆5推拨块51带状硬金属6插接孔61。具体实施方式如图I至图8所示,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揭示了一种依靠带状硬金属扭曲压力接线的连接器。在基体I的中间下方形成下插孔11供端子2插入,在基体I的中间上方对应下插孔11形成上插孔12供导体3插入,在基体I的侧边上方形成上侧插孔13供推杆4插入,在基体I的侧面形成贯通上侧插孔13的侧槽14供拨杆5安装,在上插孔12和下插孔11之间形成贯通上插孔12、下插孔11以及上侧插孔13的接线腔15。为了成型和组装方便,此实施例的基体I具体由上盖16和底座17扣合并由螺钉10等紧固件固定而成,上盖16上形成上插孔12和上侧插孔13的上段,底座17上形成上侧插孔13的下段、下插孔11和侧槽14,上盖16和底座17之间形成接线腔15。基体I上可以根据设计需要形成一组或多组上插孔12、下插孔11、上侧插孔13、侧槽14和接线腔15,如本实施例一共形成六组上插孔12、下插孔11、上侧插孔13、侧槽14和接线腔15。端子2插置在下插孔11中,端子2的接线板21插置固定在接线腔15中,接线板21与端子2连接。接线板21与端子2 —体成型,或者如本实施例接线板21与端子2分体成型,接线板21呈L型,接线板21的横边与端子2连接,接线板21的竖边顶部插在接线腔15的插孔18中。带状硬金属6扭曲呈σ型,安装在接线腔15中。带状硬金属6的竖端与接线板21连接,而横端形成插接孔61且插接孔61套在接线板21上。推杆4以可上下滑动的方式插置在上侧插孔13中。如图3和图4所示,为了使推杆4上下滑动更平稳、顺畅,本实施例在上侧插孔13的孔壁和推杆4的表面分别形成导向凸条44和导向凹槽19,导向凸条44和导向凹槽19的位置可以互换但效果不变,借助导向凸条44和导向凹槽19配合,推杆4可以在上侧插孔13中平稳、顺畅地上下滑动。推杆4的内侧对应接线腔15形成挤压带状硬金属6的推挤面41,为了使挤压带状硬金属6更顺利而带状硬金属6变形后能定位,本实施例进一步将推杆4内侧的推挤面41设计为由上方竖直段411和下方倾斜段412复合而成,下方倾斜段412有利于挤压带状硬金属6,上方竖直段411有利于防止带状硬金属6变形后复位。为了便于下压推杆4,本实施例还在推杆4的顶部形成沉槽42,可配合小件杆状物按压推杆4。拨杆5枢设在侧槽14中。如图5和图6所示,拨杆5的内侧与推杆4的外侧之间形成推动推杆4上行或拨杆5向外摆动的推拨结构。此推拨结构具体可以是这样的,推杆4的外侧形成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依靠带状硬金属扭曲压力接线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基体的中间下方形成下插孔供端子插入,在基体的中间上方对应下插孔形成上插孔供导体插入,在基体的侧边上方形成上侧插孔供推杆插入,在基体的侧面形成贯通上侧插孔的侧槽供拨杆安装,在上插孔和下插孔之间形成贯通上插孔、下插孔以及上侧插孔的接线腔;端子插置在下插孔中,端子的接线板插置固定在接线腔中且与端子连接;带状硬金属扭曲呈σ型安装在接线腔中,带状硬金属的竖端与接线板连接,而横端形成插接孔且插接孔套在接线板上;推杆以可上下滑动的方式插置在上侧插孔中,推杆的内侧对应接线腔形成挤压带状硬金属的推挤面;拨杆枢设在侧槽中,拨杆的内侧与推杆的外侧之间形成推动推杆上行或拨杆向外摆动的推拨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奕奕,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唯恩电气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