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蒋平锁专利>正文

气体储能式安全节能稳压锅炉供油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8120298 阅读:2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22 10: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气体储能式安全节能稳压锅炉供油系统,包括储油罐、供油母管、回油母管、联络阀、供油泵、供油母管主截断阀、回油调节阀、压力调节阀、回油母管主截断阀、压力表和高压储油柜,高压储油柜与供油母管相连接,其接点位于供油母管主截断阀后的供油母管上,高压储油柜通过泄油安全阀与储油罐相连接,高压储油柜通过气体稳压减压阀与高压气瓶相连接。本供油系统实现了安全稳定供油,节约电能、维护成本、系统燃油冷却器和夏季对储油罐的水冷却等费用,同时实现了超压保护、泄漏和意外情况下的燃油释放,控制了事故扩大,在运行状态下实现稳定油压的综合作用。(*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燃油稳压输送系统,特别是火力发电厂锅炉点火、升压和稳定燃烧的供油系统,具体涉及一种气体储能式安全节能稳压锅炉供油系统
技术介绍
火力发电厂锅炉供油系统通常由储油罐、供油泵、供油母管、回油母管、系统相关的阀门和仪表以及与供油系统并联的锅炉炉前油系统等组成。锅炉炉前油系统是由相关的管道、阀门、油枪和一次仪表以及附件等组成。火力发电厂有多台锅炉。在火力发电厂任何一台机组运行情况下,燃油供油系统处于不间断的连续运行状态。燃料油的运行方式为储存在储油罐内的燃油通过供油泵送入供油母管,和供油母管相并联的有锅炉炉前油系统的供油管道。在锅炉需要点火、升压或者稳定燃烧时,一部分燃油通过锅炉炉前油系统的供油管道送入锅炉进行燃烧,剩余部分 燃油通过锅炉炉前油系统的回油管道回到供油系统的回油母管,通过回油母管回到储油罐中。如果锅炉系统不需要点火、升压或者稳定燃烧,燃油依然不断的在供油系统中由储油罐—供油泵一供油母管一回油母管一储油罐连续循环。通过调节回油母管的阀门开度来调节炉前油系统的油压,以保证炉前具有稳定的供油压力。专利《一种保持压力稳定的燃油系统》(专利号ZL201020653012. I,公告号CN201954575,公告日2011. 08. 31)提供了一种保持锅炉炉前压力稳定的燃油系统,包括供油母管和回油母管,供油母管上装设有调节阀组、进油快关阀;回油母管上装设回油快关阀,蓄能器通过安全阀接入供油母管,或在回油快关阀组上并联有小口径旁路快关阀;其核心是在常规配置的燃油系统上通过增加某些设备来调节整个系统的油压和流量,使得该燃油系统能够保持压力稳定。该燃油系统和常规供油系统都是为了实现锅炉点火、升压或者稳定燃烧的要求,处于连续不断的运行当中。存在如下问题第一是大功率供油泵长期连续运行,供油系统耗电量很大;第二是由于绝大多数时间内锅炉并不需要燃油助燃,燃油在系统中循环往复造成油温不断上升,在夏季时段,系统中需要冷却器对燃油进行降温或者通过对储油罐表面的水冷却来降低油温,增加了系统投资而且使油系统和水系统形成相互污染的概率增加。第三是油温过高生成油蒸气,不但造成污染和浪费,而且具有安全隐患。第四是供油系统连续运行增加了系统的维护保养费用。总之,原有的火力发电厂锅炉供油系统存在严重的经济损失和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无需长期连续运行的气体储能式安全节能稳压锅炉供油系统,实现安全、节能和稳定油压作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气体储能式安全节能稳压锅炉供油系统,包括储油罐、供油母管、回油母管、联络阀、供油泵、供油母管主截断阀、回油调节阀、压力调节阀、回油母管主截断阀和压力表,该供油系统还包括高压储油柜,高压储油柜与供油母管相连接,其接点位于供油母管主截断阀后的供油母管上,高压储油柜通过泄油安全阀与储油罐相连接,高压储油柜通过高压软管与高压气瓶相连接,高压软管上、沿从高压气瓶到高压储油柜的方向依次设有气体稳压减压阀和气体快开阀。高压储油柜还通过泄油快开阀与储油罐相连接,泄油快开阀与泄油安全阀并联。本技术供油系统在现有供油系统的供油母管上连接了一套气体稳压储能装置,实现供油系统供油泵在锅炉点火、升压或者稳定燃烧时段启动运行而在其他时段处于备用状态。由该气体稳压储能装置来维持炉前燃油系统的油压和即时投入稳定燃烧用油,而且不需要燃油冷却器等。不但节约了供油系统的电耗,减少了冷却器等投资,而且降低了污染和安全风险,也减少了燃油蒸气的逸出损失。附图说明附图I是本技术气体储能式安全节能稳压锅炉供油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储油罐,2.供油母管,3.回油母管,4.供油泵入口阀门,5.供油泵,6.供油泵出口逆止阀,7.压力调节阀,8.供油母管主截断阀,9.回油母管主截断阀,10.回油调节阀,11.第一压力表,12.联络阀,13.炉前供油管道,14.炉前回油管道,15.炉前供油阀门,16.炉前回油阀门,17.连接管道,18.排气阀门,19.阀门,20.油位检测点,21.高压储油柜,22.气体快关阀,23.高压软管,24.气体稳压减压阀,25.泄油管道,26.高压气瓶,27.泄油快开阀,28.泄油安全阀,29.第二压力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火力发电厂现有锅炉供油系统包括储油罐1,储油罐I分别与供油母管2的一端和回油母管3的一端相连接,供油母管2的另一端通过联络阀12与回油母管3的另一端相连接;储油罐I与联络阀12之间的供油母管2上、沿从储油罐I到联络阀的方向依次设有供油泵入口阀门4、供油泵5、供油泵出口逆止阀6、供油母管主截断阀8和第一压力表11 ;储油罐I与联络阀12之间的回油母管3上、沿从储油罐I到联络阀的方向依次设有回油母管主截断阀9和回油调节阀10。回油母管3与供油母管2分别与压力调节阀7相连接,压力调节阀7的一端分别与储油罐I和回油母管主截断阀9相连接,压力调节阀7的另一端分别与供油泵出口逆止阀6和回油母管主截断阀9相连接。回油调节阀10与联络阀12之间的回油母管3通过炉前回油管道14与炉前回油阀门16相连接;第一压力表11与联络阀12之间的供油母管2通过炉前供油管道13与炉前供油阀门15相连接。第一压力表11用于测量供油母管2内的油压。该供油系统在任何一台机组运行时,均处于不间断的连续运行状态,使得大功率供油泵长期连续运行,耗电量很大;在不需要燃油助燃的时间里,燃油在系统中循环流动导致油温不断上升,生成油蒸气,造成环境污染和燃油浪费,存在安全隐患,而且需要对燃油进行冷却,增加了油系统和水系统相互污染的概率。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不需供油泵连续运行的新型供油系统,实现节能降耗;也不需要对燃油进行冷却,避免了油系统和水系统的相互污染;实现了供油泵在锅炉点火、升压或者稳定燃烧时段启动运行而在其他时段处于备用状态,并能维持炉前燃油系统的油压和即时投入稳定燃烧用油。该供油系统的结构如附图I所示,包括上述的现有供油系统,在现有供油系统上增加了一套气体稳压储能装置,该气体稳压储能装置包括密闭的高压储油柜21,高压储油柜21的进油口与阀门19相连接,阀门19通过连接管道17与供油母管2相连接,连接管道17与供油母管2的接点位于供油母管主截断阀8后,即该接点位于供油母管主截断阀8背离供油泵出口逆止阀6的一侧,紧邻供油母管主截断阀8设置;高压储油柜21顶部设有排气阀门18,高压储油柜21的泄油口分别与泄油快开阀27和泄油安全阀28相连接,泄油快开阀27和泄油安全阀28均与储油罐I相连接。高压储油柜21的侧壁上、设有油位检测点20 ;高压储油柜21上部通过高压软管23与高压气瓶26相连接,高压软管23、沿从高压气瓶26到高压储油柜21的方向依次设有气体稳压减压阀24和气体快关阀22,高压储油柜21上安装有第二压力表29。高压储油柜21内部从上往下分为气体空间和燃油空间,供油母管2和泄油管道25分别与该燃油空间相连通;该气体空间分别与高压气瓶26和第二压力表29相连通。泄油快开阀27和泄油安全阀28并联形成并联系统,该并联系统为超压泄油回路,正常状态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气体储能式安全节能稳压锅炉供油系统,包括储油罐、供油母管、回油母管、联络阀、供油泵、供油母管主截断阀、回油调节阀、压力调节阀、回油母管主截断阀和压力表,其特征在于,该供油系统还包括高压储油柜(21),高压储油柜(21)与供油母管相连接,其接点位于供油母管主截断阀后的供油母管上,高压储油柜(21)通过泄油安全阀(28)与储油罐相连接,高压储油柜(21)通过高压软管(23)与高压气瓶(26)相连接,高压软管(23)上、沿从高压气瓶(26)到高压储油柜(21)的方向依次设有气体稳压减压阀(24)和气体快开阀(2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体储能式安全节能稳压锅炉供油系统,包括储油罐、供油母管、回油母管、联络阀、供油泵、供油母管主截断阀、回油调节阀、压力调节阀、回油母管主截断阀和压力表,其特征在于,该供油系统还包括高压储油柜(21),高压储油柜(21)与供油母管相连接,其接点位于供油母管主截断阀后的供油母管上,高压储油柜(21)通过泄油安全阀(28)与储油罐相连接,高压储油柜(21)通过高压软管(23)与高压气瓶(26)相连接,高压软管(23)上、沿从高压气瓶(26)到高压储油柜(21)的方向依次设有气体稳压减压阀(24)和气体快开阀(22)。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锅炉供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高压储油柜(2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平锁
申请(专利权)人:蒋平锁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