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一种钢管立杆顶托转换托头。它包括变径套筒管、横担、带有调节螺母的螺杆、带有横杆的吊钩;变径套筒管由一个大直径钢管端头和一个与小直径钢管端头固定连接形成,变径套筒管套于钢管立杆顶端,变径套筒管上端侧壁的两侧固定各设有一条横担,两条横担上各设有一个关于变径套筒管对称分布且上下贯通横担的圆孔洞,螺杆穿过圆孔洞,螺杆还通过套设于螺杆外侧壁、横担上表面的上调节螺母固定支撑于横担上,所述的吊钩固定连接于横杆下方,在横杆上设有上下贯通横杆的圆孔,所述的螺杆方穿过圆孔,横杆通过位于螺杆外侧壁、横杆下表面的下调节螺母固定支撑于螺杆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高效、低成本、使用安全等优点。(*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钢管立杆顶托受力装置,特别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使用安全的钢管立杆顶托转换托头。
技术介绍
现阶段建筑工程现浇混凝土结构施工中大量采用钢管架 支撑模板体系,使用的钢管架主要有扣件式钢管架和碗扣式钢管架,在《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JGJ162—2008)实施后,依据该规范第6. I. 9条第2款规定钢管立柱(立杆)顶部应设可调支托。因此做为模板支撑的钢管立杆必须全部采用顶托受力方式,原先梁荷载通过梁模板主楞钢管使用扣件与梁边板立杆连接传递的方式已不能使用,这给现场模板立杆排设安装带来新的课题,特别是有梁板楼(屋)盖结构中梁与楼板的模板底模标高不在同一水平面,梁板立杆无法混用,因此在梁、板交接处下方这一共同空间须同时设置梁与楼板的模板立杆,用于分别架设各自的模板,这导致该处模板立杆排设较密,梁板立杆互相穿插布设,合理排设较困难,尤其是不利于立杆间扫地杆、水平杆的拉接布设,给立杆架体整体稳定性、刚度留下隐患。现有技术缺陷具体总结为以下几点,I使用成本高,据笔者观察统计,一般建筑物同一标高楼层中不同板厚差距基本不会大于100mm,因此楼板模板支架可采用同一长度规格的立杆,通过可调顶托的调节即可满足使用要求。而同一标高楼层中梁与板的底标高、梁与梁的高度差距较大(至少大于200mm以上),因此需配备与楼板模板支架不同的多种长度规格的立杆,方可满足使用要求。2施工效率低,按“现方案”须分别设置梁立杆与楼板立杆,特别在梁、板交接处下方这一共同空间立杆排设较密,梁板立杆互相穿插布设,要合理排设到位较复杂,调整加固较费工时。3安全性差,梁、板交接处下方这一共同空间立杆排设较密,施工操作空间狭小,不利于利于材料运输与柱、墙侧向模板拆除等施工操作工序的实施。根据以上所述现场存在的情况,必须解决两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减少梁板交接处的立杆数量,让立杆均能通过水平杆连成整体;其次是保证立杆只是轴心受压杆件,因为根据《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JGJ162-2008)规定立杆只进行稳定性计算,不组合风荷载时,立杆验算只考虑轴心受压值,组合风荷载时,立杆验算也只考虑轴心受压值与水平风荷载值,由此计算假设模式决定了所布设的立杆不能考虑承受大偏心力以及承受由此产生的弯矩。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效、低成本、使用安全的钢管立杆顶托转换托头。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它包括变径套筒管I、横担2、带有调节螺母的螺杆3、带有横杆42的吊钩41 ;变径套筒管I由一个大直径钢管11端头和一个与小直径钢管12端头固定连接形成,变径套筒管套I于钢管立杆6顶端,变径套筒管I上端侧壁的两侧固定各设有一条横担2,两条横担2上各设有一个关于变径套筒管I对称分布且上下贯通横担的圆孔洞21,螺杆3穿过圆孔洞21,螺杆3还通过套设于螺杆3外侧壁、横担2上表面的上调节螺母31固定支撑于横担2上,所述的吊钩41固定连接于横杆42下方,在横杆42上设有上下贯通横杆的圆孔43,所述的螺杆2下方穿过圆孔43,横杆42通过位于螺杆2外侧壁、横杆42下表面的下调节螺母32固定支撑于螺杆2上。本技术的优点1、通过在梁模横档主楞与梁边第一排板立杆上端头增设的本技术将梁荷载直接传至立杆上,即只需设置楼板立杆,排设较简单,相对节省工时。2、使用时只要配备楼板立杆一种长度规格的钢管即可。3、梁下方空间无立杆, 留出的空间利于材料运输与柱、墙侧向模板拆除等施工操作工序的实施,也有利于对模板工程检查验收,有效保证安全。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标号说明I变径套筒管、11大直径钢管、12小直径钢管、2横担、21圆孔洞、3螺杆、31上调节螺母、32下调节螺母、41吊钩、42横杆、43圆孔、51螺栓孔、6钢管立杆、7加劲肋板、81钻孔、82保险栓、91可调顶托螺杆、92托螺杆调节螺母、93楼板主楞木,94楼板立杆顶托、95梁主楞。具体实施方式如图I所示本技术包括变径套筒管I、横担2、带有调节螺母的螺杆3、带有横杆42的吊钩41 ;变径套筒管I由一个大直径钢管11端头和一个与小直径钢管12端头固定连接形成,变径套筒管套I于钢管立杆6顶端,变径套筒管I上端侧壁的两侧固定各设有一条横担2, —般来说,横担可以米用槽钢为材料制作,一般呈槽口向下固定,两条横担2上各设有一个关于变径套筒管I对称分布且上下贯通横担的圆孔洞21,螺杆3穿过圆孔洞21,螺杆3还通过套设于螺杆3外侧壁、横担2上表面的上调节螺母31固定支撑于横担2上,所述的吊钩41固定连接于横杆42下方,在横杆42上设有上下贯通横杆的圆孔43,所述的螺杆2下方穿过圆孔43,横杆42通过位于螺杆2外侧壁、横杆42下表面的下调节螺母32固定支撑于螺杆2上,横杆也可以采用槽钢为材料制作。本技术还包括加劲肋板7,所述的加劲肋板7分别连接于横担2与变径套筒管I。加劲肋板用来强化横担与变径套筒管的连接,在横担受力的时候不易发生变形。在螺杆的上端面还设有钻孔81,所述的钻孔内设有保险栓82。避免上调节螺母与螺杆因为不够牢靠而导致螺杆持续下落,通过设置保险栓,可以在螺杆下落的时候,保险栓卡在横担上,阻止其下滑;该设计属于强化部分,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安全系数,在设计过程中还设有采用其他方式实现螺杆不脱落,例如在螺杆靠近顶端的侧壁上,开设一个贯穿螺杆的开口,然后穿过一个限位杆也是可以的。所述的上调节螺母31和下调节螺母32为带柄的调节螺母。调节螺母带柄,主要可以方便使用者旋转调节螺母,方便调节各个结构之间的位置关系。在变径套筒管I的侧壁上还设有贯穿侧壁的螺栓孔51,螺栓孔51上设有加紧螺栓。为了能够让变径套筒管更好的固定在钢管立杆上,通过在在变径套筒管I的侧壁设置加紧螺栓,使得加紧螺栓紧紧的顶柱钢管立杆侧壁,实现更好的固定效果。小直径钢管12的外径不大于钢管立杆的外径,由于变径套筒管变径的地方一般是采用焊接的方式进行连接,小直径钢管12的外径不大于钢管立杆的外径的设计,可以保证在变径套筒管套设在立杆上方的时候,立杆的上端部将卡在变径套筒管的焊点处,而不会一直延伸出变径套筒管;横担固定于大直径钢管11与小直径钢管12的连接处,这样可以使得大直径钢管的上边沿焊点处承载横担,对整体结构起到一个强化的作用。本技术的使用方法如图I所示1钢管立杆6上端部套设变径套筒管,其中变径套筒管中大口径的一端方向朝下,钢管立杆顶到变径套筒管的变径处时,将可调顶托螺杆91径套筒管的小口径一端插入,由于设有托螺杆调节螺母92,托螺杆调节螺母将卡在变径套筒管的上边沿,通过旋转托螺杆调节螺母,来调节可调顶托螺杆的高低,当可调顶托螺杆与楼板立杆顶托94时调节停止,其中顶托的上方为楼板主楞木93;本技术固定后,开始调节上调节螺母和下调节螺母进而调节吊钩的高度,当吊钩的高度确定后,即可设置梁主楞95,这样就实现了通过一个钢管立杆托起多个梁主楞的目的,而避免了原来每组梁主楞都需要设置钢管立杆以及相应配套设备的局面。一般来说,变径套筒管采用55mmX 150mm的钢管和048mmX IOOmm的钢管为材料焊接连接制作,横担用63#槽钢为材料制作,横担上设有的圆孔洞为022mm;螺杆型号为02OmmX4OOmm。当然上述数据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钢管立杆顶托转换托头,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变径套筒管(1)、横担(2)、带有调节螺母的螺杆(3)、带有横杆(42)的吊钩(41);变径套筒管(1)由一个大直径钢管(11)端头和一个与小直径钢管(12)端头连接固定形成,变径套筒管套(1)于钢管立杆(6)顶端,变径套筒管(1)上端侧壁的两侧固定各设有一条横担(2),两条横担(2)上各设有一个关于变径套筒管(1)对称分布且上下贯通横担的圆孔洞(21),螺杆(3)穿过圆孔洞(21),螺杆(3)还通过套设于螺杆(3)外侧壁、横担(2)上表面的上调节螺母(31)固定支撑于横担(2)上,所述的吊钩(41)固定连接于横杆(42)下方,在横杆(42)上设有上下贯通横杆的圆孔(43),所述的螺杆(2)下方穿过圆孔(43),横杆(42)通过位于螺杆(2)外侧壁、横杆(42)下表面的下调节螺母(32)固定支撑于螺杆(2)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钢管立杆顶托转换托头,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变径套筒管(I)、横担(2)、带有调节螺母的螺杆(3)、带有横杆(42)的吊钩(41);变径套筒管(I)由一个大直径钢管(11)端头和一个与小直径钢管(12)端头连接固定形成,变径套筒管套(I)于钢管立杆(6)顶端,变径套筒管(I)上端侧壁的两侧固定各设有一条横担(2 ),两条横担(2 )上各设有一个关于变径套筒管(I)对称分布且上下贯通横担的圆孔洞(21),螺杆(3)穿过圆孔洞(21),螺杆(3)还通过套设于螺杆(3)外侧壁、横担(2)上表面的上调节螺母(31)固定支撑于横担(2)上,所述的吊钩(41)固定连接于横杆(42)下方,在横杆(42)上设有上下贯通横杆的圆孔(43),所述的螺杆(2)下方穿过圆孔(43),横杆(42)通过位于螺杆(2)外侧壁、横杆(42 )下表面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锋,
申请(专利权)人:陈锋,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