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伟专利>正文

植物质不凝可燃气体发生炉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117010 阅读:1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22 08: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体涉及一种集热分解和裂解于一体的不凝可燃气体发生炉;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分解和裂解过程一体化、裂解效率高、生成的气体水含量少的植物质不凝气体发生炉;解决该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为:燃烧室固定在支架的上方,燃烧室的外壁上设置有保温夹层;至少一组搅笼的一端均伸入燃烧室中且通过排气管与保温夹层连通,悬置在燃烧室内呈蛇形的第一裂解管的一端与保温夹层相通,第一裂解管的另一端伸入去湿箱中,悬置在燃烧室内呈蛇形的第二裂解管的一端与出气孔相通,第二裂解管的另一端伸入降温箱中;在降温箱的顶部设置有出气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集分解过程和裂解过程于一体,提高了燃烧室的利用效率。(*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植物质不凝可燃气体发生炉,具体涉及一种集热分解和裂解于一体的不凝可燃气体发生炉。
技术介绍
现有的植物质热分解炉和对植物质热分解产生的气体进一步裂解的裂解炉是分开操作的,且在分解和裂解的过程中,存在裂解效率低下,最后生成的气体水分含量过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植物质不凝可燃气体发生炉,克服了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分解和裂解过程一体化、裂解效率高、生成的气体水含量少的植物质不凝气体发生炉。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植物质不凝可燃气体发生炉,包括反应料桶、搅笼、燃烧室、保温夹层、第二裂解管、第一裂解管、降温箱、去湿箱、支架和反应物余料箱,燃烧室固定在支架的上方,燃烧室底部设置有燃烧炉,燃烧室顶部设置有烟筒,燃烧室的外壁上设置有保温夹层;至少一组搅笼的一端均伸入燃烧室中且通过排气管与保温夹层连通,所有搅笼位于燃烧室外部一端的顶部均与反应料桶连通,所有搅笼位于燃烧室外部一端的底部均与反应物余料箱连通,所述反应料桶的顶部设有水封盖;降温箱和去湿箱均设置在燃烧室的下方,悬置在燃烧室内呈蛇形的第一裂解管的一端与保温夹层相通,第一裂解管的另一端伸入去湿箱中,在去湿箱的顶部设置有出气孔,悬置在燃烧室内呈蛇形的第二裂解管的一端与出气孔相通,第二裂解管的另一端伸入降温箱中;在降温箱的顶部设置有出气管。所述保温夹层内、第二裂解管和第一裂解管内都填充有铁屑。所述搅笼的结构为位于燃烧室内的上受热管和下受热管之间相连通,上受热管上设置有排气管,上受热管位于燃烧室外部的一端与反应料桶相连通,下受热管位于燃烧室外部的一端与反应物余料箱相连通,上受热管和下受热管中分别设置有上搅笼和下搅笼,上搅笼和下搅笼的搅轴通过链轮和链条相配合连接,上搅笼和下搅笼的叶片旋转方向相反,搅轴外端设置有搅柄。所述的第一裂解管为钢管,第二裂解管为陶瓷管。所述反应物余料箱下部设置有封闭门。所述保温夹层外壁的内侧设置有石棉保温层。所述燃烧炉的底部进风口处还设置有吹风机。 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I、本技术集分解过程和裂解过程于一体,提高了燃烧室的利用效率,操作方便,节约了能源。2、本技术在保温夹层、第一裂解管和第二裂解管中设有铁屑,不但可以对气体进行加热,还可以对裂解过程起催化作用。3、本技术中设置的去湿水箱可以去除气体中的水蒸气,使最终产生的气体水含量少,便于储存。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图I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I的左视图。 图中,I为反应料桶、2为搅笼、3为燃烧室、4为保温夹层、5为第二裂解管、6为第一裂解管、7为降温箱、8为去湿箱、9为支架、10为反应物余料箱、11为烟筒、12为水封盖、13为排气管、14为燃烧炉、15为出气孔、16为出气管、17为上受热管、18为下受热管、19为上搅笼、20为下搅笼、21为链轮、22为链条、23为搅柄、24为封闭门、25为吹风机。具体实施方式如图I、图2所示,本技术植物质不凝可燃气体发生炉,包括反应料桶I、搅笼2、燃烧室3、保温夹层4、第二裂解管5、第一裂解管6、降温箱7、去湿箱8、支架9和反应物余料箱10,燃烧室3固定在支架9的上方,燃烧室3底部设置有燃烧炉14,燃烧室3顶部设置有烟筒11,燃烧室3的外壁上设置有保温夹层4 ;至少一组搅笼2的一端均伸入燃烧室3中且通过排气管13与保温夹层4连通,所有搅笼2位于燃烧室3外部一端的顶部均与反应料桶I连通,所有搅笼2位于燃烧室3外部一端的底部均与反应物余料箱10连通,所述反应料桶I的顶部设有水封盖12 ;降温箱7和去湿箱8均设置在燃烧室3的下方,悬置在燃烧室3内呈蛇形的第一裂解管6的一端与保温夹层4相通,第一裂解管6的另一端伸入去湿箱8中,在去湿箱8的顶部设置有出气孔15,悬置在燃烧室3内呈蛇形的第二裂解管5的一端与出气孔15相通,第二裂解管5的另一端伸入降温箱7中;在降温箱7的顶部设置有出气管16。所述保温夹层4内、第二裂解管5和第一裂解管6内都填充有铁屑。所述搅笼2的结构为位于燃烧室3内的上受热管17和下受热管18之间相连通,上受热管17上设置有排气管13,上受热管17位于燃烧室3外部的一端与反应料桶I相连通,下受热管17位于燃烧室3外部的一端与反应物余料箱10相连通,上受热管17和下受热管18中分别设置有上搅笼19和下搅笼20,上搅笼19和下搅笼20的搅轴通过链轮21和链条22相配合连接,上搅笼19和下搅笼20的叶片旋转方向相反,搅轴外端设置有搅柄23。所述的第一裂解管6为钢管,第二裂解管5为陶瓷管。所述反应物余料箱10下部设置有封闭门24。所述保温夹层4外壁的内侧设置有石棉保温层。所述燃烧炉14的底部进风口处还设置有吹风机25。本技术的工作过程用秸杆颗粒作为燃料放入燃烧炉14内,在吹风机25的作用下点火燃烧,使炉中所有管外部受热,在达到一定温度时,封闭在反应料桶I内粉末状的植物质,由反应料桶I底部向受热上搅笼19内运动,由于上搅笼19和下搅笼20的叶片旋转方向相反,植物质粉由上受热管17运动到下受热管18,使其充分分解后,变为黑炭从排渣口落入反应物余料箱10,反应物余料箱10设有可封闭的封闭门24,以供出渣。植物质粉末在自上向下的运动过程中受热分解成烟气,由于体积的增大而产生气体膨涨动力,烟气通过搅笼2上的排气管13进入保温夹层4,保温夹层4把热量传与铁屑,进入的烟气吸收了保温夹层4内铁屑的热量开始初步的裂解反应,然后进入第一裂解管6进行进一步裂解,第一裂解管6内充满铁销,使烟气不断升温进一步裂解,然后通入去湿箱8,使裂解气体中的水蒸气留在去湿箱8内。留下的气体经出气孔15进入第二裂解管5,在填充有铁屑的高温第二裂解管5中进一步的分解,最后进入降温箱7内冷却,经出气管16排出后进入气柜。搅笼2内的上搅笼19和下搅笼20通过链轮21和链条22连接,同时转动,由于上搅笼19和下搅笼20的叶片方向相反,使其反应料通过连接的落管改变方向。植物质在上搅笼19和下搅笼20的作用下由上向下运动,在上受热管17和下受热管18中受热分解,最后,得到碳末落入反应物余料箱10,通过封闭门24拿出。上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技术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技术宗旨 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植物质不凝可燃气体发生炉,包括反应料桶(1)、搅笼(2)、燃烧室(3)、保温夹层(4)、第二裂解管(5)、第一裂解管(6)、降温箱(7)、去湿箱(8)、支架(9)和反应物余料箱(10),其特征在于,燃烧室(3)固定在支架(9)的上方,燃烧室(3)底部设置有燃烧炉(14),燃烧室(3)顶部设置有烟筒(11),燃烧室(3)的外壁上设置有保温夹层(4);至少一组搅笼(2)的一端均伸入燃烧室(3)中且通过排气管(13)与保温夹层(4)连通,所有搅笼(2)位于燃烧室(3)外部一端的顶部均与反应料桶(1)连通,所有搅笼(2)位于燃烧室(3)外部一端的底部均与反应物余料箱(10)连通,所述反应料桶(1)的顶部设有水封盖(12);降温箱(7)和去湿箱(8)均设置在燃烧室(3)的下方,悬置在燃烧室(3)内呈蛇形的第一裂解管(6)的一端与保温夹层(4)相通,第一裂解管(6)的另一端伸入去湿箱(8)中,在去湿箱(8)的顶部设置有出气孔(15),悬置在燃烧室(3)内呈蛇形的第二裂解管(5)的一端与出气孔(15)相通,第二裂解管(5)的另一端伸入降温箱(7)中;在降温箱(7)的顶部设置有出气管(16)。

【技术特征摘要】
1.植物质不凝可燃气体发生炉,包括反应料桶(I)、搅笼(2)、燃烧室(3)、保温夹层(4)、第二裂解管(5)、第一裂解管(6)、降温箱(7)、去湿箱(8)、支架(9)和反应物余料箱(10),其特征在于,燃烧室(3)固定在支架(9)的上方,燃烧室(3)底部设置有燃烧炉(14),燃烧室(3)顶部设置有烟筒(11),燃烧室(3)的外壁上设置有保温夹层(4);至少一组搅笼(2)的一端均伸入燃烧室(3)中且通过排气管(13)与保温夹层(4)连通,所有搅笼(2)位于燃烧室(3 )外部一端的顶部均与反应料桶(I)连通,所有搅笼(2 )位于燃烧室(3 )外部一端的底部均与反应物余料箱(10)连通,所述反应料桶(I)的顶部设有水封盖(12);降温箱(7)和去湿箱(8 )均设置在燃烧室(3 )的下方,悬置在燃烧室(3 )内呈蛇形的第一裂解管(6 )的一端与保温夹层(4)相通,第一裂解管(6)的另一端伸入去湿箱(8)中,在去湿箱(8)的顶部设置有出气孔(15),悬置在燃烧室(3)内呈蛇形的第二裂解管(5)的一端与出气孔(15)相通,第二裂解管(5)的另一端伸入降温箱(7)中;在降温箱(7)的顶部设置有出气管(16)。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植物质不凝可燃气体发生炉,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夹层(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伟
申请(专利权)人:王伟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