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捞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115608 阅读:1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22 04: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对落海人员实施救捞的设备。国内外对于落海人员救捞常用抛缆绳、救生圈、充气橡皮筏、小型救生快艇、直升机救援等,有的无法抗风浪,有的代价高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船上操作人员就可以灵活控制,并通过电缆操作控制将海上的漂浮物(包括落海人员和器物)轻松救捞上来的救捞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套通过电缆可控的微特电机/电磁耦合螺旋桨作为动力的巡航的救捞网兜的救捞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操作轻便,随时打开即用,便于长期保存,可适应6级以下的风浪。(*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ー种对于落海人员实施救捞的设备。
技术介绍
目前,国内外对于落海人员救捞的防救装备和方法有以下几种,如发射抛缆绳、抛救生圏、抛充气橡皮筏、小型救生快艇接近落海者和直升机吊缆悬吊救援等。但是,一旦海况恶劣或者落海人员受伤昏迷,落海人员就无法抓住抛缆绳、救生圈和爬上充气橡皮筏;如果风浪巨大,救生快艇本身尚无法平稳;直升机悬吊救援是目前国内外较为理想的防救装备,但是代价高昂、风险也较大。目前尚无ー种在船上,操作人员就可以灵活控制,并且能够轻松地将海上的漂浮物(包括落海人员和器物)救捞上来的救捞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可视范围内,在船上操作人员就可以灵活控制,并通过电缆操作控制将海上的漂浮物(包括落海人员和器物)轻松救捞上来的救捞装置。本技术提供了 ー种落海人员或器物救捞装置,核心技术就是一套通过电缆可控的微特电机/电磁耦合螺旋桨动カ巡航的救捞网兜的救捞装置。本技术是由ー个固定在一起的上、下两层的正方形管型方框,上层正方形管型方框的四个角的交接处,各安装有Y轴方向的一组微特电机/电磁耦合动カ螺旋桨,ー组为两个,四个角共需安装有四组螺旋桨;下层正方形管型方框是ー个缺角正方形的方框,各安装有X轴方向的ー组微特电机/电磁耦合动カ螺旋桨,共需四组螺旋桨;并且下层正方形管型方框内衬以捕鱼用的网兜,用于兜住落海者。本技术总共需八组螺旋桨,分别为上层正方形管型方框的四个角的交接处四组和下层正方形管型方框的四边内四组,共计八组。ー个微特电机/磁力耦合器带动前、后两个蜗杆上的螺旋桨,即为ー组微特电机/电磁耦合动カ螺旋桨。本技术所述的微特电机在任意电机商店均可购得,或可委托电机エ厂根据本装置尺寸规格定做。本技术装置的正方形管型方框,其材料可选用一次性成型的PVC型材管,较佳地,直径为40cm。较佳地,上层正方形管型方框的边长可设计为250cm、330cm等规格尺寸,下层缺角正方形管型方框的每边长度相对应的为170cm、250cm。较佳地,下层正方形管型方框内衬以捕鱼用的网兜,该网兜可选用尼龙绳材质,15cmX 15cm空隙为宜,可用于兜住落海者,不致于救捞人或物品漏脱。最佳地,本技术以上层方框边长为250cm规格为例,即上层正方形方框的边长为250cm,下层缺角正方形方框的边长相对应的为170cm。上层框与下层框,通过在管壁内部用数颗螺栓连接在一起,并在上、下层方框管外壁用金属片附外壁夹固。上层正方形管型方框的四个角的交接处,在Y轴方向分别凿通,贯通放置ー个短管,在短管内分别安装ー组直径为40cm的双向微特电机/电磁耦合螺旋桨(共四组);下层缺角正方形管型方框的四个边的圆管道中,在X轴方向分别安装ー组直径为40cm的双向微特电机/电磁耦合螺旋桨(共四組)。密封的微特电机,通过电磁耦合器作为原动机的动力,从而耦合带动涡轮轴杆エ作机的原理。本技术的八组微特电机/电磁耦合螺旋桨,作为本技术在海水中前迸、后退、向左、向右、下潜、上浮的动カ巡航推进动力。本技术所有的螺旋桨(2个ー组)均由密闭的微特电动机,通过电磁耦合动力带动。微特电机的供电电源是通过导线与经绳缆绳索与主船上的控制器相连,再连接到主 船舶上的电源供电。本技术的救捞器是由主船上的控制器(或操作平台)控制的。本技术上所有的螺旋桨的转动是通过密闭的微特电动机,再通过电磁耦合带动的。其电源使用的是船上的供电源,是通过电源线,经与缆绳并联,再与船舶甲板上的绞车盘相连,再连接控制器,连接到主船舶上的电源供电。绞车上的缆绳和电源线可设定为500米长度。电动机马达选用三相四线制的微特电机,转速最高可达3500 4500转/分以上。通过微特电机电磁耦合动カ带动螺旋桨,除去衰减和阻力,本装置的电磁耦合动力螺旋桨的转速可达3000转/分。本技术还包括船上的控制器,该控制器上设计有“前迸”、“向左”、“向右”、“下潜”、“上浮”、“后退”及“开关”等功能。具体功能键包括,但不限于前进键救捞器的左右边(+)向螺旋桨开启,其他螺旋桨关闭,——救捞器前进;向左键救捞器的前后边(+)向螺旋桨开启,其他螺旋桨关闭,——救捞器向左;向右键救捞器的前后边(一)向螺旋桨开启,其他螺旋桨关闭,——救捞器向右;下潜键救捞器四角的螺旋桨(+)向开启,其他螺旋桨关闭,——救捞器下潜;上浮键救捞器四角的螺旋桨(一)向开启,其他螺旋桨关闭,——救捞器上浮;后退键(可略)后退键操作可以借助绳缆拖拽代替。本技术的使用方式为,当在主船上甲板上的人员在视野范围内发现有落海者或需要救捞的海上漂浮物时,立即将本救捞装置抛入海中,通过在甲板上操作控制器使救捞器向落海者驶近,当救捞装置接近落海者吋,操作救捞器,使其下沉,使救捞装置移至落海者或漂浮物的下方,然后操控救捞器,使之升浮,从而托起落海者。接着可以通过连接缆绳,将救捞器拖拽靠近主船舶。本技术的救捞装置的最佳技术參数如下①螺旋桨转动时的厚度H为6 IOcm ;②上层方框四个角的交接处Y轴方向的是四组(直径为40cm)螺旋桨,其开启时的浮力或下潜推力约为Xr2 (螺旋桨半径)XH (螺旋桨转动时的厚度)X V (转速)X8(螺旋桨个数)=3. 14 X 0 . 202 X 0. I X 3000kgX8 ^ 301kg 救捞器可承载的重量。③救捞器前进、向左、向右的助推力3· 14 X 0 . 202 X 0. I X 3000kg X 8 ^ 301kg④假设设定微特电机/电磁耦合动カ螺旋桨的实际转速为3000转/分。⑤上层方框边长为250cm规格的救捞器,一次可承载约2个成年人。⑥依据⑤,下层方框边长即为170cm (即扣除缺角250 — 40 — 40 = 170cm)。⑦本装置使用PVC材料,厚度O. 8cm左右,总净重30kg左右。⑧救捞器自身重量可与其自身水浮力相等,也就是说,根据救捞器本身材质,在没有任何依托的情况下,是可以自由漂浮在海上的,即不会下沉。⑨微特电机使用三相四线制,最高转速可达3500 4500转/分。(一般中型船舶上都配备有380伏电源)。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当船上人员发现有人落海(水),立即将本技术装置抛入海中,通过操作本装置的控制器,将本装置操控靠近落海者附近时,先使之下沉,再移动到落海者的身体下方,再操控上浮本装置,兜起(托起)落海者,并保持上浮状态,收起绞车的缆绳,将本装置拉近主船。(如果船舷太高,可用起吊机钩住本装置上的四个角上的 挂钩,吊上甲板。)本技术结构简单,操作轻便,随时打开即用。便于长期仓库保存。本技术可适应6级以下的风浪。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的上层正方形管型方框I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下层(缺角正方形)管型方框2的结构示意。图3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微特电机/磁力耦合器及螺旋杆21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为上层正方形管型方框11为Y轴方向的ー组螺旋桨;12为微特电机/磁カ耦合器;13为圆形中空管;2为下层缺角正方形管型方框21为微特电机/磁力耦合器及螺旋杆;22为网兜;23为X轴方向的ー组螺旋桨;3为安装在船上的绞索机;4为控制器;5为缆绳及电源线;6为本技术控制器上的前进档方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救捞装置,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一个固定在一起的上、下两层的正方形管型方框组成,上层正方形管型方框的四个角的交接处,各安装有Y轴方向的一组微特电机/电磁耦合动力螺旋桨;下层正方形管型方框是一个缺角正方形的方框,各安装有X轴方向的一组微特电机/电磁耦合动力螺旋桨;并且下层正方形管型方框内衬以捕鱼用的网兜;其中所述的一组微特电机/电磁耦合动力螺旋桨是一个微特电机/磁力耦合器带动前、后两个蜗杆上的螺旋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救捞装置,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一个固定在一起的上、下两层的正方形管型方框组成,上层正方形管型方框的四个角的交接处,各安装有Y轴方向的一组微特电机/电磁耦合动力螺旋桨;下层正方形管型方框是一个缺角正方形的方框,各安装有X轴方向的一组微特电机/电磁耦合动力螺旋桨;并且下层正方形管型方框内衬以捕鱼用的网兜;其中所述的一组微特电机/电磁耦合动力螺旋桨是一个微特电机/磁力耦合器带动前、后两个蜗杆上的螺旋桨。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救捞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正方形管型方框,直径为40cm。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一种救捞装置,其特征在于,上层正方形管型方框的边长为 250cm 或 330cm。4.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一种救捞装置,其特征在于,下层正方形管型方框的边长为 170cm 或 250cm。5.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一种救捞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网兜为尼龙绳材质,15cmX 15cm 空隙。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救捞装置,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一个固定在一起的上、下两层的正方形管型方框组成,分为上层正方形管型方框(I)和下层缺角正方形管型方框(2);上层正方形管型方框为圆形中空管(13),四个角的交接处凿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玉龙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