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引伸模具,包括一母模及冲头,该母模中心形成有一供冲头贯穿的模孔,且冲头外壁与模孔内壁间形成有一间距;该模孔上段形成有一呈漏斗状的导斜口,于导斜口的下方形成有一导角,于导角下段直接连接一上小下大的出料口,又于导斜口与导角的表面设有一层硬度极高经过抛光的镀钛层。藉此组构成一摩擦系数小、且强度佳的引伸模具,能避免成品表面受损,且能使成品高度与底部外径之比达到3倍。(*该技术在201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引伸模具本技术涉及一种模具。特别是一种引伸模具。引伸模具的技术是一种用来将板材等材料经过多道的冲拉手续,使其成为一种无缝的盆状容器,其成品主要是用在需要高强度、耐腐蚀及密封性佳的地方,最为常见的例子即为一般的非水溶性电池容器上,因此在引伸模的设计上则必须特别考虑到成品的强度变化、容量及品质。而传统的引伸模具主要是如图1所示,该引伸模具通常具有一母模10及冲头15。其中母模10中心形成有一可供冲头15穿过的模孔11,冲头15外径与模孔11内径间形成有一适当间距,用来决定成品20的侧壁22厚度。又模孔11的上段形成有一导斜口110。该导斜口110是呈上大下小的漏斗状,主要是用来引导材料顺利的通过模孔11,并使材料可被均匀的推出。另模孔11于导斜口110的下方形成有一导角13,供材料导入成型。而导角13通常连接有一直立状的延伸段12,该延伸段12主要是用来提高导角13的强度,防止冲头15在经过模孔11时,导角13发生崩缺的现象。又母模10于模孔11的延伸段12下方设有一上小下大的出料口14,方便成品20脱出,并减少母模10与成品20接触的面积。上述的引伸模具是目前最常见的设计,其虽然可产生一般需求的成品,然而其使实施上及成品上却普遍存在有下列的问题:1、成品表面也受损:-->材料在经过母模10模孔11时,由于模孔11长期使用后其表面会越来越粗糙,故会产生一定的摩擦,造成成品20表面电镀层的损伤。虽然有部分业者是先引伸成型后再电镀,然此一做法其电镀较不均匀,无法完全克服电镀层受损的情况,因此已渐不被采用,故成品20表面受损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制造者。2、成品深度不足:由于引伸模具在设计之初,就必需考量到往后成品20于成型时会遇到的问题,如表面受损而易破裂的状况,因此其必需加厚成品20的底板21及侧壁22厚度,故其成品20内部成型的深度不足。以传统引伸制造技术而言,目前所制造出的成品,其底部对比高度的径长比大约仅在1比3以下,无法有效满足使用者的需求。而且必需以加大成品20的尺寸的方式来因应,无形间即加大成品20的尺寸及重量。3、成品造形可变性小:承前所述,由于成品20的底板21与侧壁22具有一定的厚度,因此其相邻侧壁22间可成型的夹角也渐大。在这样的限制下,成品的外观造形也受到了相当的限制,一般大都仅有矩形或圆形,成品20的外观缺乏可变性。4、成品使用寿命不长:由于成品20侧壁22的表面于成型时,受到了相当程度损伤及摩擦高热的影响,因此成品20的表面易产生氧化的现象,成品20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常会发生生锈的状况,故传统引伸模具制出的-->成品的使用寿命不长。经由上述的说明,我们可清楚的理解到,传统引伸模具在设计上,确实存在有未臻完善之处,造成成型的成品会有上述的问题,以致大幅的降低了成品的经济价值及产品竞争力,因此实有必要针对这些问题做进一步的探讨,以彻底克服上述的现有引伸模具的缺点。为改进上述现有引伸模具所存在的缺失,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引伸模具,能避免成品表面受损,且能使成品高度与底部外径之比达到3倍。本技术的上述目的是由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引伸模具,包括一母模及冲头,该母模中心形成有一供冲头贯穿的模孔,且冲头外壁与模孔内壁间形成有一间距;其特征在于:该模孔上段形成有一呈漏斗状的导斜口,于导斜口的下方形成有一导角,于导角下段直接连接一上小下大的出料口,又于导斜口与导角的表面设有一层硬度极高经过抛光的镀钛层。藉此组构成一摩擦系数小、且强度佳的引伸模具。除上述必要技术特征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可补充如下
技术实现思路
:镀钛层表面的摩擦系数小于0.5。镀钛层的硬度至少在HV2000度以上。镀钛层的厚度在2μm以上。-->母模模孔的导角,其R角半径小于0.5mm。用本技术的引伸模具制成的成品容器的高度与底部外径之比可达到3至5倍。本技术具有下列的优点:1、成品表面不易受损:材料在经过母模与模孔时,由于模孔的表面具有极硬的镀钛层,且其摩擦系数在0.5μm以下,其润滑性极佳,故成品在经过模孔时,其表面的镀层不会受到损伤,亦可避免深拉时成品因损伤处应力集中破裂的现象,大幅提高抽拉产品的合格率,有效解决表面受损的问题。2、成品深度加深:由于成品侧壁高度与底板直径的径长比的深拉比值加大,且其壁厚减小,因此整个成品的内部深度在与传统相同材积的比较下,确实大幅加深了,满足了使用者的需求,而可有效的缩小尺寸及减轻重量。3、成品造型具有可变性:在成品的底板与侧壁厚度缩减后,相邻侧壁间的夹角可变的较小,因此其成品的外观造型可具有较多的变化,增进成品的美观及可变性。4、有效延长成品使用寿命:承前所述,成品在成型时,由于侧壁的表面不致受损,且亦无高热氧化的现象,故相较于传统引伸模具所制出的成品,本实用新-->型生产出的成品的使用寿命明显增长。下面兹举一较佳实施例,同时配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期能对本技术有更详细的了解,但以下所述仅为用来解释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企图据以对本技术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以本技术的创作精神为基础,而为任何形式上的修饰或变更,皆应属于本技术保护范围内。附图说明:图1是传统引伸模具的平面剖视图。图2是本技术的剖面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局部断面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制成的成品的断面示意图。本技术的引伸模具,请参看图2所示。该引伸模具是由一母模50及冲头55所组构而成。其中母模50中心形成有一贯穿的模孔51,该模孔51可供冲头55穿过,且冲头55外壁与模孔51内壁间形成有一适当间距,以供控制成品60冲拉后的侧壁62厚度。至于本技术的详细构成及结构特色,则请同时配合参看图2、3所示。母模50的模孔51上段形成有一呈漏斗状的导斜口510,该导斜口510可令材料均匀、滑顺的通过模孔51同时可使材料逐渐推出延伸。又模孔51于导斜口510的下方形成有一导角52,该导角的半径小于0.5mm,该导角52用来供材料导入成型。且母模50模孔51于导角52下段直接连接一出料口53,其中出料口53是呈上小下大的渐开状。-->又母模50于导斜口510与导角52的表面形成有一层硬度极高的镀钛层54,该镀钛层54并经过抛光处理,故其表面具有极小的摩擦系数,在本实施例中其摩擦系数小于0.5,且镀钛层54的硬度至少在HV2000度以上,该镀钛层64的厚度在2μm以上,藉此组构成一摩擦系数小、且硬度佳的引伸模具。藉由上述的结构设计,本技术于实际运用时,则如图2、3及4所示。加工时,主要是将镀镍钢板均匀的置于母模50的模孔51导斜口510上,接着利用冲头55由镀镍钢板顶面中心向模孔51冲压而下,如此冲头55引导镀镍钢板经过模孔51的导角52时,可使镀镍钢板引伸形成容器成品60。而由于母模50的导角52本身的R角小于0.5mm,又受镀钛层54的影响,其强度够、且摩擦系数小,如此不仅可避免成品60的外表受到磨损或高热而氧化,且由于其模孔51导角52与冲头55的间隙可大幅缩小,故可缩小成品底板61与侧壁62的厚度。依目前实际产品的成品60,其中底板61厚度可达0.31mm,而侧壁62则可达到0.2mm。且在做深拉时其侧壁62高度11与底板61直径的径长比的比值可达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引伸模具,包括一母模及冲头,该母模中心形成有一供冲头贯穿的模孔,且冲头外壁与模孔内壁间形成有一间距;其特征在于:该模孔上段形成有一呈漏斗状的导斜口,于导斜口的下方形成有一导角,于导角下段直接连接一上小下大的出料口,又于导斜口与导角的 表面设有一层硬度极高经过抛光的镀钛层。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引伸模具,包括一母模及冲头,该母模中心形成有一供冲头贯穿的模孔,且冲头外壁与模孔内壁间形成有一间距;其特征在于:该模孔上段形成有一呈漏斗状的导斜口,于导斜口的下方形成有一导角,于导角下段直接连接一上小下大的出料口,又于导斜口与导角的表面设有一层硬度极高经过抛光的镀钛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宏全,
申请(专利权)人:宏全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