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茶壶,包括底座、电热装置、茶壶本体、设置在所述茶壶本体开口上壶盖和连接在所述壶盖下面的滤芯;所述茶壶本体与所述底座分离,通过所述电热装置加热;所述滤芯固定连接在所述壶盖下面并伸入所述茶壶本体内腔;所述电热装置设置在所述底座中;所述茶壶本体的外底部与所述底座的顶面形状适配。使滤芯在倒茶过程中不会晃动,提高了茶水品质;并且滤芯可随壶盖一同取下,便于滤芯的清洗。另外,加热装置设置在底座中,减少了茶壶本体重量,使茶壶更便于使用。(*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茶具,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煮泡茶的电茶壶,其包括底座、电热装置、茶壶本体、设置在所述茶壶本体开口上壶盖和连接在所述壶盖下面的滤芯;所述茶壶本体与所述底座分离,通过所述电热装置加热。
技术介绍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随着科技技术和发展,现代技术将传统文化和谐地溶入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电茶壶的出现给人们提供了一种方便的泡茶方式。专利公告号为CN201039887Y的中国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电茶壶,包括壶身,壶盖,电源底座,和茶叶篮。该茶叶篮通过吊杆被悬吊在壶盖里面,其周壁布满透水孔;茶叶篮包括有篮盖,其通过一个槽形扣的扣合结构与篮的圆筒体扣合,实现打开或合上篮盖。电源底座上的外接电源,通过电器结构连接到置于壶身里的电热管上,通过按钮操控其开/断。虽然该技术 方案中将茶叶蓝悬吊在壶盖里面,可一物两用,也便于篮里的茶叶渣的清理,但由于茶叶蓝悬吊在壶盖里面,在用电热水壶进行泡茶时,极发生晃动,甚至会有茶叶渣从茶叶蓝冲出,影响了茶水的品相;另外,由于该技术方案中电热管置于壶身里面,增加电热水壶的重量,给泡茶带来了一定的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茶壶,其用于盛茶叶的滤芯与壶盖为固定连接,并通过对壶盖的结构进行改进,使壶盖和滤芯易于取出,便于茶叶渣的清理;另夕卜,将电热装置从茶壶本体上分离,从而减少茶壶本体的重量,给泡茶带来更大的便利。本技术技术方案是一种电茶壶,包括底座、电热装置、茶壶本体、设置在所述茶壶本体开口上壶盖和连接在所述壶盖下面的滤芯;所述茶壶本体与所述底座分离,通过所述电热装置加热;所述滤芯固定连接在所述壶盖下面并伸入所述茶壶本体内腔;在所述茶壶本体口部设有与茶壶本体内腔连通的壶嘴;所述电热装置设置在所述底座中。使滤芯在倒茶过程中不会晃动,提高了茶水品质;并且滤芯可随壶盖一同取下,便于滤芯的清洗。另外,电热装置设置在底座中,减少了茶壶本体重量,使茶壶更便于使用。作为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壶盖包括有上开口的滤盖和与所述滤盖扣合的上盖;在所述滤盖侧壁上设有若干向外的弹性卡扣和向内的下搭扣,所述上盖设有若干与所述下搭扣对应的上搭扣;所述滤芯设置在所述滤盖的下面,所述滤芯内腔与所述滤盖内腔连通。壶盖采用由滤盖和上盖扣合而成,并且滤盖采用其外侧壁上弹性卡扣卡设在茶壶本体口部,使得壶盖容易取出并且也便于上盖与滤盖分离,可以方便放入茶叶和滤芯的清洗。为了使上盖更方便与滤盖扣合,所述壶盖还包括一上盖底盘;在所述上盖底盘中间设有向上延伸的滑套,在所述上盖中间设有向下延伸并与所述滑套适配的滑芯;在所述滑套内设有同心的下芯,所述滑芯内设有同心的上芯,在所述下芯和上芯上套设有一压缩弹簧。这样,放置茶叶时,只要将上盖压下并旋转一定角度,即可使上盖上的上搭扣与滤盖上的下搭扣脱开,使上盖连同与之弹性连接的上盖底盘同滤盖分离。并且,该弹性连接方式使得上盖底盘与滤盖压紧密封,茶水不易从壶盖处漏出。作为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电热装置包括红外发热管、设置在所述红外发热管下面的反光碗和设置在所述底座顶面的一透明托盘;在所述透明托盘底面上涂有阻光层;所述阻光层区域覆盖所述红外发热管区域。使得电热装置的加热方式更加安全。其中采用透明托盘作为底座的顶面用于茶壶本体的加热面,一是为了红外光的通过,二是使底座具有更整洁的外观,也便于表面的擦拭。另外,在透明托盘底面上涂有的阻光层可以限制红外光的作用范围,提高红外加热管的加热效率。为了防止电茶壶的电热装置过热而烧坏底座,它还包括一温度保护传感器;所述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底座内腔中并靠近所述电热装置。作为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在所述滤盖外侧壁上设有一滤嘴;所述滤嘴具有与茶壶本体内腔连通的下开口并且与所述壶嘴位置对应并适配;在所述滤嘴头端设有出水栅口。 使茶壶本体内腔中的茶水通过该滤嘴头端的出水栅口直接由壶嘴倒出,提高了茶水倒出的流畅性以及茶水的品相。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将滤芯固定在壶盖上,滤芯不会晃动并且茶叶渣不会由滤芯上口溢出;2、滤芯可随壶盖一同取下,便于滤芯的清洗;3、加热装置设置在底座中,减少了茶壶本体重量,使茶壶更便于使用;4、采用红外发热管进行加热,无明火出现,更加安全;5、设有温度保护传感器,防止干烧。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分解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滤盖及滤芯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滤盖及滤芯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中上盖和上盖底盘的弹性连接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中上盖和上盖底盘的弹性连接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中底座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茶壶本体I、壶柄101、壶嘴102、壶盖2、上盖201、上搭扣2011、滑芯2012、上芯2013、壶盖手柄202、压缩弹簧203、上盖底盘204、导槽2041、滑套2042、下芯2043、滤盖205、滤嘴2051、弹性卡扣2052、下搭扣2053、栅口 2054、滤芯206、密封塞207、垫片208、底座3、调温开关301、电插座302、红外加热管303、透明托盘304、温度保护传感器305、反光碗 306。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参见图I 一种电茶壶,包括茶壶本体I、壶盖2和底座3。在茶壶本体I上设有壶柄101,在茶壶本体I的口部设有壶嘴102。壶盖2扣合在茶壶本体I的口部,在壶盖2的顶端设有壶盖手柄202。参见图2、图3和图4,壶盖2包括上盖201、上盖底盘204、滤盖205和滤芯206。上盖底盘204通过螺丝和压缩弹簧203与上盖201作弹性连接。滤芯206为一设有上开口的圆筒件,周面上设有阵列的滤孔。滤盖205呈漏斗状,其圆周外侧壁上均匀布置有四个弹性卡扣2052,圆周内侧壁上均匀设有四个下搭扣2053。四个弹性卡扣2052和四个下搭扣2053在圆周方向交错排列。滤芯206的上开口固定连接在滤盖205的底部通孔中,使滤芯206内腔与滤盖205内腔连通。在滤盖205的外侧壁上设有一个滤嘴2051。该滤嘴2051外轮廓与茶壶本体I上的壶嘴102适配。滤嘴2051设有一个向下的开口并与茶壶本体I内腔连通。在滤嘴2051的头端设有六条栅口 2054,茶壶本体I内腔中的茶水通过该栅口 2054流出。设置在滤盖205内侧壁上的下搭扣2053呈门形,在其下侧设有一个槽口。参见图2、图5和图6,壶盖2中的上盖201和上盖底盘204为弹性连接。上盖201的顶端设有一个壶盖手柄202,在上盖201周边均匀设有四个向下延伸的上搭扣2011 ;在上 适配,上盖201通过该导槽2041使上盖201上的上搭扣2011与滤盖205上的下搭扣2053发生扣接。在上盖201的中间设有向下延伸并呈环形的滑芯2012,在滑芯2012中间设有同心的上芯2013,上芯2013中设有固定法兰。固定法兰呈矩形,中间设有螺孔。在上盖底盘204的中间设有向上延伸并呈环形的滑套2042,滑套2042中间设有同心的下芯2043。在下芯2043中间设有一个矩形通孔。滑套2042的内径略大于滑芯2012的外径,上芯2013和下芯2043的直径大致相等。滑套2042套设在滑芯2012上,压缩弹簧203套设在上芯2013和下芯2043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茶壶,包括底座、电热装置、茶壶本体、设置在所述茶壶本体开口上壶盖和连接在所述壶盖下面的滤芯;所述茶壶本体与所述底座分离,通过所述电热装置加热;其特征在于:所述滤芯固定连接在所述壶盖下面并伸入所述茶壶本体内腔;在所述茶壶本体口部设有与茶壶本体内腔连通的壶嘴;所述电热装置设置在所述底座中。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茶壶,包括底座、电热装置、茶壶本体、设置在所述茶壶本体开口上壶盖和连接在所述壶盖下面的滤芯;所述茶壶本体与所述底座分离,通过所述电热装置加热;其特征在于所述滤芯固定连接在所述壶盖下面并伸入所述茶壶本体内腔;在所述茶壶本体口部设有与茶壶本体内腔连通的壶嘴;所述电热装置设置在所述底座中。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电茶壶,其特征在于所述壶盖包括有上开口的滤盖和与所述滤盖扣合的上盖;在所述滤盖侧壁上设有若干向外的弹性卡扣和向内的下搭扣,所述上盖设有若干与所述下搭扣对应的上搭扣;所述滤芯设置在所述滤盖的下面,所述滤芯内腔与所述滤盖内腔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茶壶,其特征在于所述壶盖还包括一上盖底盘;在所述上盖底盘中间设有向上延伸的滑套,在所述上盖中间设有向下延伸并与所述滑套适配的滑芯;在所述滑套内设有同心的下芯,所述滑芯内设有同心的上芯,在所述下芯和上芯上套设有一压缩弹簧。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电茶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热装置包括红外发热管、设置在所述红外发热管下面的反光碗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学渊,张周娜,许树成,蔡德发,
申请(专利权)人:徐学渊,许树成,蔡德发,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