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其能够降低通风阻力。在框体上部配置一对电动机支承台(17、17),在一对电动机支承台(17、17)上支承送风装置(22)的风扇电动机(23),利用送风装置(22)将通过所述框体内的热交换器自侧方吸入的空气向上方吹出,在上述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中,在一对电动机支承台(17、17)各自的下面部设置有自电动机支承台(17、17)的内表面至外表面以朝上的倾斜方式同样地形成的上游侧整流部件(61),该上游侧整流部件(61)将通过所述热交换器自侧方吸入并到达电动机支承台(17、17)的下面部整个区域的空气沿送风装置(22)的外径方向进行引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利用室外风扇将通过热交换器自侧方吸入的空气向上方吹出这种类型的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
技术介绍
以往,在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中,已知有在框体上部具有送风机并且利用送风机将自框体侧面吸入的空气向上方吹出的室外单元(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在专利文献I的室外单元中,将上述送风机的电动机载置在截面呈-形的电动机支承台上并从下方对其进行支承。该电动机支承台配置成使-形开口朝向电动机侧,通过设置堵塞-形开口的整流部件来谋求抑制空气涡流的产生。并且,在电动机支承台的面上,在流过电动机支承台周围的空气流的上游侧的面上,设置有朝向上游侧突出的三角形的整流部件,通过利用三角形的整流部件对空气流进行整流来谋求降低通风阻力。 专利文献I :日本特许第3985840号公报但是,在上述现有的室外单元中,上述三角形的整流部件构成为,朝向上游侧的顶点部位于电动机支承台宽度的大致中央部,将空气流朝向整流部件的顶点部两侧的下游侧大致均等且朝向上方笔直地进行整流。但是,在自侧面吸入的空气流弯曲并自上方吹出的室外单元中,由于空气流复杂,因此,可认为仅使空气流大致均等且笔直地向上方流动这种方式不怎么能够降低通风阻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状况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降低通风阻力的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在框体上部配置一对电动机支承台,在一对电动机支承台上支承室外风扇的电动机,利用所述室外风扇将通过所述框体内的热交换器自侧方吸入的空气向上方吹出,所述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的特征在于,在所述一对电动机支承台各自的下面部设置有自所述电动机支承台的内表面至外表面以朝上的倾斜方式同样地形成的整流部件,该整流部件将通过所述热交换器自侧方吸入并到达该电动机支承台的下面部整个区域的空气沿所述室外风扇的外径方向进行引导。另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构成为,所述电动机支承台形成为截面呈-形,并且-形开口朝向下方配置,在所述电动机支承台的下面部以覆盖所述开口的方式设置有所述整流部件。另外,也可以构成为,所述整流部件的下端部比所述电动机支承台的所述内表面更向所述电动机侧突出。并且,也可以构成为,所述整流部件具有设置在所述电动机附近的中央侧整流部件和与该中央侧整流部件邻接的侧方侧整流部件,所述中央侧整流部件的下端部比所述电动机支承台的所述内表面更向所述电动机侧突出并且位于比所述侧方侧整流部件的下端部更靠近所述电动机侧的位置。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在所述一对电动机支承台各自的上面部,设置有自所述电动机支承台的内表面至外表面以朝上的倾斜方式同样地形成的下游侧整流部件,该下游侧整流部件能够根据在各电动机支承台的外侧空间流过的空气流,将在所述一对电动机支承台之间流过的空气流,沿所述室外风扇的外径方向进行引导。另外,也可以构成为,通过设置所述整流部件及所述下游侧整流部件,在所述一对电动机支承台上分别形成有剖视呈大致菱形的整流部,该整流部的上端部朝向下游侧地指向外部上方。根据本专利技术,具有将到达电动机支承台的下面部整个区域的空气沿室外风扇的外径方向进行引导的整流部件,由于能够将到达电动机支承台的下面部整个区域的空气沿室外风扇的外径方向进行引导,因此,可以降低通风阻力。附图说明 图I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剖面图。图2是上述空调装置的横向剖面图。图3是表示风扇电动机的支承结构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送风装置的剖面图。图5是表示送风装置的剖面图。图6是安装有上游侧整流部件及下游侧整流部件的电动机支承台的剖面图。图7是上游侧整流部件的立体图。图8是下游侧整流部件的立体图。图9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整流部的立体图。图10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整流部的立体图。图11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整流部的立体图。图12是整流部的剖面图。图13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整流部的剖面图。图14是从下方看整流部的图。附图标记说明10室外单元11单元外壳(框体)17、17电动机支承台21热交换器22送风装置(室外风扇)23风扇电动机(电动机)60、260 整流部61、361、461上游侧整流部件(整流部件)71 开口72上板部(上面部)73外板部(外表面)74内板部(内表面)81、281下游侧整流部件81A顶点部(整流部的上端部)461A、561A顶点部(整流部件的下端部)561中央侧整流部件565侧方侧整流部件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 本结构的空调装置由室外单元10和室内单元(未图示)构成,使制冷剂在利用制冷剂配管连接而形成的制冷剂回路中流动,从而进行制冷运转及供暖运转。室外单元10设置在室外,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在制冷运转时使制冷剂冷凝并向外部空气放出热,在供暖运转时,使制冷剂蒸发并自外部空气吸收热。另外,以下所述的上下及左右的方向表示在设置有室外单元10的状态下从其前面侧观察时的方向。图I是室外单元10的侧剖面图,图2是表示室外单元10的内部结构的俯视图。室外单元10具有大致长方体箱形状的单元外壳(框体)11,该单元外壳11构成为具有底板12、从该底板12的四个角部沿铅直方向延伸的支柱14、以及前面板15 (图2)。如图2所示,在底板12上配置有俯视时弯曲成大致口形而形成的热交换器21,如图I所示,在该热交换器21的上部配置有送风装置(室外风扇)22。如图2所示,热交换器21构成单元外壳11的侧面部,自该单元外壳11的左侧面沿着背面及右侧面配置。如图I所示,送风装置22构成为具有配置在热交换器21上方的风扇电动机(电动机)23和安装在该风扇电动机23的电动机轴51上的螺旋桨式风扇24。图3是表示风扇电动机23的支承结构的立体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中表示未安装后述的整流部60 (图4)的状态。在热交换器21的上面设置有沿着热交换器21的口形形状形成为框状的上部架16。如图3所示,上部架16具有沿着口形热交换器21的左侧面、背面及右侧面的上表面分别设置的板状框架板16A、16B、16C、将框架板16A、16C的前端连结的连结板16D。上部架16的四个角部与各支柱14连结。在框架板16B和连结板16D之间,架设有与框架板16A、16C大致平行地延伸的一对电动机支承台17、17,风扇电动机23固定在电动机支承台17、17上。风扇电动机23具有圆柱状的本体部52和从本体部52向上方延伸且支承螺旋桨式风扇24的电动机轴51 (图I)。螺旋桨式风扇24具有树脂制轮毂45、在该轮毂45的外周具有规定的叶片角度且按照规定的间隔一体成形的多片叶片46、46。在本体部52上,在其外周部形成有散热用的散热片53,并且形成有沿外周部大致水平地延伸的一对安装撑条54、54。安装撑条54、54配置成自外侧夹持本体部52,并且设置成相互平行。风扇电动机23的本体部52配置在电动机支承台17、17之间,并且,安装撑条54、54载置在电动机支承台17、17上,利用自上方贯穿安装撑条54、54的多个固定螺栓55将风扇电动机23紧固在电动机支承台17、17上。另外,风扇电动机23配置在电动机支承台17、17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如图I所示,在螺旋桨式风扇24的周围设置有将螺旋桨式风扇24的吸入侧的空气向吹出侧引导的圆筒状的喇叭口 25,喇叭口 25的吹出开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在框体上部配置一对电动机支承台,在一对电动机支承台上支承室外风扇的电动机,利用所述室外风扇将通过所述框体内的热交换器自侧方吸入的空气向上方吹出,所述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的特征在于,在所述一对电动机支承台各自的下面部设置有自所述电动机支承台的内表面至外表面以朝上的倾斜方式同样地形成的整流部件,该整流部件将通过所述热交换器自侧方吸入并到达该电动机支承台的下面部整个区域的空气沿所述室外风扇的外径方向进行引导。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永富吉成,远谷义德,梶原大介,
申请(专利权)人: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