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提高组装作业性的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10)在单元外壳(11)的底板(12)上竖立设置有将热交换室(R1)与机械室(R2)隔开的隔板(16),其中,隔板(16)具备与隔板主体部(16B)的上面部(16A)连结并对配置在机械室(R2)内的电气安装单元(40)进行支撑的支撑部件(50),支撑部件(50)具备凹部(54A),热交换室(R1)内配置的热交换器(21)的管板(35)与该凹部嵌合,在组装该隔板(16)时,在隔板主体部的上面部载置与电气安装单元成一体的支撑部件,并在支撑部件的凹部嵌合热交换器的管板,从而能够将支撑部件临时支撑在隔板主体部的上面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
技术介绍
已知有一种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其通常在箱体的底板竖立设置有将热交换室与机械室隔开的隔板,在热交换室收纳热交换器及送风机,并在机械室收纳压缩机及电气安装单元。在这种室外单元中,将电气安装单元通过螺钉等固定在箱体的外板并配置在机械室的上方空间(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 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1-201110号公报但是,在完成室外单元的工作测试后,即在组装工序的最后才安装固定有电气安装单元的箱体的外板,所以在组装工序的中途,在箱体没有安装外板,电气安装单元以例如载置在隔板的上部的不稳定的状态被支撑。因此,在室外单元的组装作业中,需要使用例如杆状部件(支撑杆)等来支撑电气安装单元,作业性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组装作业性的室外单元。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在箱体的底板上竖立设置有将热交换室与机械室隔开的隔板,所述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的特征在于,所述隔板具备与隔板主体的上端部连结并对配置在所述机械室内的电气安装单元进行支撑的支撑部件,所述支撑部件具备凹部,所述热交换室内配置的热交换器的管板与该凹部嵌合,在组装该隔板时,在所述隔板主体的上端面载置与所述电气安装单元成一体的所述支撑部件,并在所述支撑部件的凹部嵌合所述热交换器的管板,从而能够将所述支撑部件临时支撑在所述隔板主体的上端面。根据该结构,在组装隔板时,使支撑电气安装单元的支撑部件的凹部与热交换器的管板嵌合,从而能够将支撑部件临时支撑在隔板主体的上端面,因此,即使在室外单元的组装工序的中途,即在箱体上没有安装外板的状态下,也能够稳定地支撑电气安装单元,从而能够提高室外单元的组装作业性。在该结构中,可以在所述热交换器的管板上设置与所述凹部嵌合的凸部。另外,也可以构成为,所述支撑部件具备向所述隔板主体延伸并在高度方向上向背面侧突出的板状部件,将所述板状部件沿所述隔板主体的背面向所述机械室侧弯曲成大致L形而形成所述凹部,将所述管板的所述箱体内侧边缘部向所述热交换室侧弯曲成大致L形而形成所述凸部。也可以构成为,在所述凹部嵌合所述凸部,并使所述板状部件的边缘部前面与所述凸部背面抵接,并通过螺钉彼此固定。另外,也可以构成为,所述电气安装单元具备第一基板,其与所述隔板主体大致平行地配置在所述隔板的正上方;第二基板,其相对于所述第一基板呈大致T形地配置;以及基板架,其将第一基板及散热器成一体且拆装自如地支撑于所述支撑部件,所述散热器对安装在所述第一基板上的电气安装件所产生的热量进行散热。另外,所述支撑部件以使所述散热器经由使所述热交换室与所述机械室连通的开口部而面对着所述热交换室,并将所述第一基板配置在所述机械室的方式支撑所述基板架。根据本专利技术,在组装隔板时,支撑电气安装单元的支撑部件的凹部与热交换器的管板嵌合,从而能够将支撑部件临时安装在隔板主体的上端面,因此,在室外单元的组装工序的中途,即在箱体没有安装外板的状态下,能够稳定地支撑电气安装单元,从而能够提高室外单元的组装作业性。附图说明图I是适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室外单元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表示室外单元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拆下电气安装单元的状态的室外单元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电气安装单元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电气安装单元的临时支撑结构的俯视图。附图标记说明Rl热交换室R2机械室10室外单元11单元外壳(箱体)12 底板16 隔板16A上面部(上端面)16B隔板主体部(隔板主体)21热交换器35 管板35A肋条(凸部)40电气安装单元41第一基板(基板)42第二基板43 导轨48第三支撑板(支撑板)50支撑部件51基板架54板状部件54A 凹部55散热器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由室外单元10和室内单元(未图示)构成,制冷剂在由制冷剂配管连接的制冷剂回路中流动,进行制冷运转及供暖运转。室外单元10设置在室外,通过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在制冷运转时使制冷剂冷凝并向外部空气释放热量,在供暖运转时使制冷剂蒸发并从外部空气吸收热量。另外,以下所说的上下及左右的方向是表示在设置室外单元10的状态下从其前面侧观察时的方向。图I是室外单元10的立体图。该室外单元10具备大致长方体箱形的单元外壳(箱体)11,单元外壳11具备底板12、顶板13、前面板14及外板15。单元外壳11的内部通过竖立设置在底板12上的隔板16而被纵向隔开,从而被划分成热交换室Rl和机械室R2。前面板14由以隔板16为界而被左右分割成两部分的第一前面板14A与第二前面板14B构成。通过拆下第一前面板14A,作业者能够从室外单元10的前面侧对热交换室Rl内的部件进行维护作业,通过拆下第二前面板14B,作业者能够从室外单元10的前面侧对机械室R2内的部件进行维护作业。另外,在热交换室Rl侧的第一前面板14A上,沿上下方向排列形成有吹出在热交换室Rl内部被热交换的空气的两个吹出口 28、28。吹出口 28、28分别被网状的风扇保护罩29覆盖。虽然图中省略表示,但是吹出口 28、28被例如圆形的凸缘形状的风扇覆盖部覆盖,并且在风扇覆盖部的开口部内设置有后述的送风机22。图2是拆下顶板13、前面板14及外板15的状态下的室外单元10的立体图。单元外壳11内被竖立设置在底板12上的隔板16划分为热交换室Rl与机械室R2。如图2所示,在热交换室Rl的背面侧收纳有热交换器21,在热交换室Rl的前面侧收纳有沿上下方向并列配置的送风机22、22。热交换器21在俯视时弯曲成大致L形而形成,并从热交换室Rl的左侧面(外侧面)沿背面配置。这样,热交换器21形成热交换室Rl (即单元外壳11)的左侧面及背面,从该左侧面到背面的整个露出面作为通风路(吸入口)起作用。另外,虽然图中省略说明,但是为了防止人体等与该热交换器21接触,热交换器21的表面被由树脂性的网等构成的风扇保护罩覆盖。送风机22安装在配置于热交换室Rl内的左右一对支柱24L、24R上。这些支柱24L、24R将该支柱24L、24R的上端部分别挂在热交换器21的上侧边缘部,并且该支柱24L、24R的下端部通过螺钉固定在底板12上。送风机22由风扇电动机26、螺旋桨式风扇(轴流扇)27构成,该风扇电动机26经由台座25固定在支柱24L、24R的上部,该螺旋桨式风扇27安装在该风扇电动机26的轴上,该螺旋桨式风扇27与热交换室Rl的前面侧接近地配置。在通过风扇电动机26驱动螺旋桨式风扇27旋转时,从室外单元10的周围,更具体地说,从热交换器21的背面侧及左侧面侧向热交换室Rl内吸入外部空气,使其与在热交换器21内流动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并且通过设置于热交换室Rl前面的吹出口 28、28向室外单元10外排出。即,该室外单元10构成为,从前面吹出热交换后的空气的前出风式结构。另外,在机械室R2内,构成制冷剂回路的一部分的压缩机31、储压器(7々二 A >一夕;未图示)、储罐33、分油器(未图示)、以及四通阀32和膨胀阀(未图示)之类的阀体等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通过配管连接,并且收纳在该机械室R2的大致下方空间内。另外,在压缩机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在箱体的底板上竖立设置有将热交换室与机械室隔开的隔板,所述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的特征在于,所述隔板具备与隔板主体的上端部连结并对配置在所述机械室内的电气安装单元进行支撑的支撑部件,所述支撑部件具备凹部,所述热交换室内配置的热交换器的管板与该凹部嵌合,在组装该隔板时,在所述隔板主体的上端面载置与所述电气安装单元成一体的所述支撑部件,并在所述支撑部件的凹部嵌合所述热交换器的管板,从而能够将所述支撑部件临时支撑在所述隔板主体的上端面。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子好章,吉田健二,穴原优子,荒川彻,
申请(专利权)人: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