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分离手段的插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079915 阅读:1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13 23:1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有分离手段的插头,包括:本体部,具备有突出的插头部;第一开放部,形成于本体部的侧部;第二开放部,形成于本体部的底部;第一连杆构件,安装在本体部的内侧,一侧具备有通过第一开放部突出的握持部;第二连杆构件,安装在本体部的内侧,中段部分与第一连杆构件的另一侧结合;握持部沿着第一开放部被移送时,第二连杆构件通过第二开放部沿着插头部的侧面被移送。凭此,在本体部内部安装第一、第二连杆构件,左右移送第一连杆构件而使得第二连杆构件突出于本体部的外部,从而能够轻易地让插入插座的插头分离。而且,本发明专利技术使得第一、第二连杆构件的构成简单而能够轻易地分离插头,还能同时降低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有分离手段的插头,该插头在本体部内部安装第一、第二连杆构件,左右移送上述第一连杆构件而使得上述第二连杆构件突出于本体部的外部,从而能够轻易地让插入插座的插头分离。
技术介绍
一般来说,插头被连接并安装在电气、电子产品而把供应到插座的电源供应给电气、电子产品,该插头上暴露有端子销,该端子销插入插座的电源供应端子以便从插座接受电源。另外,插座的电源供应端子为了牢固地夹持插头的端子销并获得良好通电效果而利用本身具备弹力的导体铜板制成,把插入插座内部的插头端子销弹性地夹住后供应电 源。在此,各种电气、电子产品使用完毕后从插座分离插头时,握住插头本体并且从插座拉开插头而使得插座与插头分离。然而,从上述插座分离插头时,如果上述端子销被过度的结合力紧固在插座,将不容易分离插头。此时,使用者会为了分离插头而拉开连接到插头的电线,这时候施加过多的力量而造成电线内部断线或者电线与插头的连接部位破损。而且,手不方便的残疾人或握力较弱的老人在分离插头时会遭遇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旨在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分离手段的插头,在本体部内部安装第一、第二连杆构件,左右移送上述第一连杆构件而使得上述第二连杆构件突出于本体部的外部,从而能够轻易地让插入插座的插头分离。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分离手段的插头,使得第一、第二连杆构件的构成简单而能够轻易地分离插头,还能同时降低生产成本。技术方案可以达到上述目的的本专利技术具有分离手段的插头,包括本体部,具备有突出的插头部;第一开放部,形成于上述本体部的侧部;第二开放部,形成于上述本体部的底部;第一连杆构件,安装在上述本体部的内侧,一侧具备有通过上述第一开放部突出的握持部;第二连杆构件,安装在上述本体部的内侧,中段部分与上述第一连杆构件的另一侧结合;上述握持部沿着上述第一开放部被移送时,上述第二连杆构件通过上述第二开放部沿着上述插头部的侧面被移送。在此,上述第二连杆构件的端部以设定曲率呈圆形地形成。而且,上述第二连杆构件的一侧形成有结合开口,在对应于上述结合开口的上述本体部的内侧形成有结合突出部而得以相互结合。在此,在上述第一开放部的一侧形成有固定上述握持部的固定手段。而且,上述固定手段是能够在上述握持部位于上述第一开放部的一侧时固定上述握持部的止挡突起或卡阻槽。另外,上述第一、第二开放部与上述第一、第二连杆构件各自安装在上述本体部的两侧。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在本体部内部安装第一、第二连杆构件,左右移送上述第一连杆构件而使得上述第二连杆构件突出于本体部的外部,从而能够轻易地让插入插座的插头分离。 而且,本专利技术使得第一、第二连杆构件的构成简单而能够轻易地分离插头,还能同时降低生产成本。附图说明下列附图和前述专利技术的详细说明一起阐释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思想,但,不得因此把本专利技术限定于附图所图示的事项。图I是本专利技术具有分离手段的插头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具有分离手段的插头的外部动作过程立体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具有分离手段的插头的内部动作过程立体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具有分离手段的插头的立体图。主要符号说明10 :本体部12 :插头部13 :握持部14 :第一开放部15 :第一连杆构件16 :第二开放部17:第二连杆构件18:结合开口19:结合突出部20:固定手段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构成。在此附带一提的是,本说明书及权利要求书中所用术语的解释不能限定于词典意义,专利技术人可以为了使用最佳方法阐释其专利技术而适当地定义术语之概念,基于该原则,应当按照符合本专利技术之技术思想的含义与概念来解释。因此本说明书记载的实施例与附图所示构成仅为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没有概括本专利技术的所有技术思想,在本专利技术的专利申请时可以存在能够替代的各种均等物与变形例。图I是本专利技术具有分离手段的插头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具有分离手段的插头的外部动作过程立体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具有分离手段的插头的内部动作过程立体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具有分离手段的插头的立体图。请参阅图I到图4,本专利技术具有分离手段的插头包括本体部10,具备有突出的插头部12 ;第一开放部14,形成于上述本体部10的侧部;第二开放部16,形成于上述本体部10的底部;第一连杆构件15,安装在上述本体部10的内侧,一侧具备有通过上述第一开放部14突出的握持部13 ;第二连杆构件17,安装在上述本体部10的内侧,中段部分与上述第一连杆构件15的另一侧结合;上述握持部13沿着上述第一开放部14被移送时,上述第二连杆构件17通过上述第二开放部16沿着上述插头部12的侧面被移送。在此,如图I到图4所示,上述本体部10形成有朝一侧突出的插头部12,且具备有预设的内部空间以容纳电线及电路等以便接入并供应电源。而且,上述本体部10的侧部形成有第一开放部14,其能够让后述的第一连杆构件15的握持部13以滑动方式被移送,在上述插头部12突出的方向形成有第二开放部16,其可以使上述第二连杆构件17随着上述第一连杆构件15的移送而突出于外部。亦即,上述第一连杆构件15及第二连杆构件17被安装在上述本体部10的内侧,随着上述握持部13的移动而使得上述第一、第二连杆构件15、17通过上述第二开放部16沿着上述本体部10的侧面被移送而得以从插座推开插头部12,从而让插入插座的插头部12能够轻易地脱离。 在此,上述第一连杆构件15及第二连杆构件17是一种可以让本专利技术插头得以从插座被轻易分离的构成要素,可以如图I到图4所示地由直线性构件构成,可以通过相互之间的连杆结合而实现。 在此,上述第一连杆构件15的一侧形成有突出的握持部13,上述握持部13供使用者在移送上述第一连杆构件15时握持,可以让其通过上述本体部10的第一开放部14暴露于外部。而且,上述第一连杆构件15的另一侧形成有和后述第二连杆构件17结合的开口,上述第二连杆构件17的中段部分可以形成有和上述开口对应结合的突起,但不限于此,可以凭借能够可靠地坚固地结合的各种结合手段让上述第一连杆构件15与第二连杆构件17彡口口 在此,上述第二连杆构件17与上述第一连杆构件15结合并随着上述第一连杆构件15的移动而联动运动,其一侧可形成结合开口 18。在此,在对应于上述结合开口 18的本体部10的内侧形成有结合突出部19,从而使得上述第二连杆构件17与本体部10结合。在此,上述第二连杆构件17的端部如图2所示地以设定曲率呈圆形地(ixnmd)形成,这是因为,上述第二连杆构件17随着上述第一连杆构件15的移动而沿着上述插头部12的侧面被移送并且让插头部12从插座分离时,可以把推开上述插头部12的力量轻易地传达给插座而能够轻易地分离上述插头部12。在此,如图I及图4所示,在上述第一开放部14的一侧形成有固定上述握持部13的固定手段20。而且,上述固定手段20能够在插头插入插座后使用时防止上述握持部13沿着上述第一开放部14轻易地移动,只有通过使用者的外力驱使握持部13移动时才允许上述第一、第二连杆构件15、17的联动运动。在此,上述固定手段20可以采取能够在上述握持部13位于上述第一开放部14的一侧时固定上述握持部13的各种构成形态,较佳地,由在上述第一开放部14上突出的止挡突起或者在上述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有分离手段的插头,包括:本体部,具备有突出的插头部;第一开放部,形成于上述本体部的侧部;第二开放部,形成于上述本体部的底部;第一连杆构件,安装在上述本体部的内侧,一侧具备有通过上述第一开放部突出的握持部;第二连杆构件,安装在上述本体部的内侧,中段部分与上述第一连杆构件的另一侧结合;上述握持部沿着上述第一开放部被移送时,上述第二连杆构件通过上述第二开放部沿着上述插头部的侧面被移送。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镇宇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伊连特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