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变形细长物体的永久性弯曲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07822 阅读:1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细长物体的永久弯曲方法,其步骤有:求出对其一段所加角位移与所得塑性变形间的关系,确定“角位移×塑性变形”标准曲线方程;固定其中一段,相对于固定点测量并记下另一自由段上一点之初位;依变形方向并据上述方程使自由段角位移到所需变形角度之60~90%或110~120%。测量初位上点的新角度位置与前此比较,确定由此获得之变形角度而定出相应新方程,求出相应角度再作角位移直至获得最终所需形状。(*该技术在201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般金属棒或金属板之类不同物体的自动弯曲方法,使之能实现精确的塑性或永久性变形,而与其一定的微结构、分子组成和/或尺寸相对于各预定名义值的偏差无关。对于通常取细长形式之棒状或板状体,它们的自动弯曲是通过下述作业来完成的,惯例是将此种物体纵伸方向的一端部固定,而令其自由端部沿拟完成所需塑性变形的方向通过一定角位移作仅仅一次弯曲,这一角位移则是将力施加到此拟弯曲之物体的自由端部,进行单一的一次作业而完成的。为此,要根据拟弯曲之物体的分子组成、物质结构与尺寸方面的名义值,同时需考虑到从弯曲一批具有相同结构和操作特性之物体所取得的值,来计算这种位移以保证此物体达到一定的塑性变形角度。对于某些应用,在先有技术的自动弯曲系统中,使此种物体的自由部段沿一定方向作一次角位移,是足以令此拟弯曲之物体为所需应用而在要求的精度范围内变形的。但当必须在极其严格的限度内来实现弯曲或塑性变形时,先有技术的自动弯曲方法却没有考虑到在一批等同的物体中各个物体塑性变形过程中的相关参数,即在这些物体中通常以尺寸、微结构与分子组成所表现的偏差。这一问题可以用累积方式相对于每一待弯曲物体施行一系列弯曲作业,直到获得最终所需精确结果来解决。然而在工业生产中,例如在制造用于小型致冷系统封闭式压缩机的簧片阀中,是不可能对应用于各簧片阀的一系列变形步骤在实际操作中通过手工控制来使之精确弯曲的。在当前已知的自动弯曲系统中,对于一批拟弯曲之物体来说,应用于其上自由部段来实现最终所需塑性变形的角位移,仅仅是考虑了具有名义特性的一个特体而计算出的。除了极其偶然的情况外,事实上这些来自一大批待弯曲物体中的物体,相互之间相对地表现出某些尺寸上与微结构上的变化。这样,当按照上述密封式压缩机之簧片阀的规定时,就不可能使一批物体中所有物体实现自动的一致的塑性变形,而不偏离事先对这些物体确定的严格精度范围。为此,本专利技术总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高速自动作业,使可变形物体自动地和永久性地弯曲的方法,以保证此种物体塑性变形中的高精确度,而与其名义上的微结构、分子组成与尺寸相对于所希望之名义值可能发生的偏差无关。本专利技术另一目的在于使上述的自动弯曲方法还能把物体按角度的塑性变形程度作为某些尺寸参数的函数加以测定,而这些参数乃是物体的外部的内容,同时也因物体而异,从而一定物体的塑性变形可以作为此物体外部尺寸参数之函数来实现。在这样的认识下,本方法即针对那种将待弯曲之部件组装到属于另一个部件或物体之尺寸可变部分上的情形,借此免于为成对的尺寸可配伍的部件进行选择与分组。根据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下面这种使可变形的细长物体作永久弯曲的方法,以在此种细长体中确定出构成二面角的两个部分,并使这两部分通过一条至少基本上是横切此物体之纵轴线的弯曲线相互联合,此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用实验方法确定出,绕上述弯曲线对具有相同形状物体的两个纵向部段之一所加不同度数的角位移与所得塑性变形间的关系;同时对于待弯曲之物体的形状确定“角位移×塑性变形”标准曲线的方程;(b)从此弯曲线起,将各物体之另一纵向部段固定到一紧固装置上;(c)相对于一固定参考点测量此物体的自由部段至少一个点的原始位置,并记录下此相对位置的初始值;(d)绕上述弯曲线并依所需塑性变形方向对拟弯曲之物体的自由部段施加第一个角位移,此角位移的角度,以步骤(a)中所定方程为据,相当于使实现的变形值位于所需塑性变形角度的60%至90%区间以及110%至120%区间中之一;(e)测量此物体自由部段中前述之点的新的角度位置并把它与先前位置比较,以确定由原先施加到此自由部段上的角位移所获得之塑性变形的角度;(f)根据步骤(e)中所获得的塑性变形角度,建立“角位移×塑性变形”曲线的新方程,此方程专用于处在相应弯曲阶段的物体,并作为此新的特定曲线之函数,从数学上确定了为实现所需塑性变形应施加给此自由部段之另加的角位移;(g)绕同一弯曲线,依一个与步骤(f)中所定出之角度相当的角度,对此弯曲中的物体之自由部段施加另一个角位移;(h)使此弯曲中的物体至少经历步骤(e)、(f)与(g)的一个序列,以取得最终所需的塑性变形;以及(i)从前述紧固装置上松释下达到了最终所需塑性变形的这一物体。上述操作程序为了使物体弯曲变形至应用所需的允差之内只需作一个第二次塑性变形的角位移。不过,按照上面的规定,步骤(e)、(f)与(g)是可以依序重复进行,直至弯曲中物体的塑性变形实现所需的精度。上述弯曲方法还允许自动规定施加到物体上的塑性变形角度,而且是把后者作为在操作上必须适配之其它部件的可变尺寸参数的函数。本方法还给出了另一种可能性可以在初始弯曲之后采用部分反向回弯的技术,以在有必要时释除弯曲体内的残余张力,但却仍可在此弯曲中保持最终所需的高度精确性。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弯曲方法,在这些附图中;附图说明图1是适用来实施上述弯曲步骤之设备的框图;图2示明用于制造小型密封式压缩机中簧片阀的一批金属片之纵向部段的名义标准“角位移×塑性变形”曲线,用作此位体原始位置的固定参考点则在实施变形方向上与此原始位置分开;而图3则是适用来实施上述方法之设备的示意性前视立面图。如前所述,本方法特别适合按工业生产规模制造密封式压缩机簧片阀用金属片的精密与自动弯曲。更具体地说,本方法可使能用作专利申请BR9002967(对应于U.S系列号715818/91)所述之吸入与排放阀之片状推迫装置的金属片实现精确的塑性变形。依照附图,本方法是这样地来达到一金属片或棒10之精确的塑性变形的,即使其端部围绕一横切此金属片10之纵轴线的弯曲线弯转。在本例中,此金属片10表示为用作前述先有申请中之小型密封式压缩机簧片阀之弹性推迫装置的一个细棒。为了对具有相同的形状、相关尺寸、分子组成与微结构的一批金属片10开始这一预定的塑性变形过程,必须通过实验确立绕上述弯曲线作用于金属片10两纵段之一的不同角位移度与在纵向段上取得之塑性变形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任何适当方式来达到建立上述关系之目的,只要它能对一批具相同形状之似弯曲的金属片10,测定出“角位移×塑性变形”的一个样本。这一实验过程可为待弯曲之金属片10的典型形状确定“角位移×塑性变形”标准曲线的方程。此种曲线的一个例子示明于图2,其中的横轴表示这些金属片所获得的塑性或永久变形,而纵轴则表示为取得此种变形而作用于这批金属片上的角位移。此曲线表明典型形状弯曲中的金属片期望获得之理想的名义塑性或永久变形。应该注意到,这一曲线或者是这种塑性变形是在纵轴上有一定初始位移后开始的。这个轴向位移源于不弯曲之金属片与一在拟进行弯曲方向上与之分开的参考点二者间有初始距离Do,还起因于弯曲中之金属片的初始弹性变形EDe。完成了对待弯曲之金属片的典型形状确定其“角位移×塑性变形”的标准曲线后,就可使这批金属片10进行有效的弯曲。为此目的,需使各个拟弯曲之金属片10以其位于横向弯曲线任一侧的纵伸段11装定于图3所示之紧固装置20上,后者包括两个硬金属制的块件或垫件21,其中之一是可动的,能通过自动或非自动的适当装置压抵向另一块件。紧固装置20的两个块件21应构制成,使得夹持于紧固装置20中之金属片10的上述部分11能正确而完全地不动。这一固定的部分或部段11通常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用来使可变形的细长物体作永久弯曲的方法,以在此种细长体中确定出构成二面角的两个部分,并使这两部分通过一条至少基本上是横切此物体之纵轴线的弯曲线相互联合,此方法的特征在于它包括有如下步骤:(a)用实验方法确定出,绕上述弯曲线对具有相同形状物体的两个纵向部段之一所加不同度数的角位移与所得塑性变形间的关系;同时对于待弯曲之物体的形状确定“角位移×塑性变形”标准曲线的方程;(b)从此弯曲线起,将各物体之另一纵向部段紧固到一紧固装置上;(c)相对于一固定参考点测量此物体的自由部段至少一个点的原始位置,并记录下此相对位置的初始值;(d)绕上述弯曲线并依所需塑性变形方向对拟弯曲之物体的自由部段施加第一个角位移,此角度移的角度,以步骤(a)中所定方程为据,相当于使实现的变形值位于所需塑性变形角度的60%至90%区间以及110%至120%区间中之一;(e)测量此物体自由部段中前述之点的新的角度位置并把它与先前位置比较,以确定由原先施加到此自由部段上的角位移所获得之塑性变形的角度;(f)根据步骤(e)中所获得的塑性变形角度,建立“角位移×塑性变形”曲线的新方程,此方程专用于处在相应弯曲阶段的物体,并作为此新的特定曲线之函数,从数学上确定了为实现所需塑性变形应施加给此自由部段之另加的角位移;(g)绕同一弯曲线,依一与步骤(f)中所定出之角度相当的角度,对此弯曲中的物体之自由部段施加另一个角位移;(h)使此弯曲中的物体至少经历步骤(e)、(f)与(g)的一个序列,以取得最终所需的塑性变形;以及(i)从前述紧固装置上松释下达到了最终所需塑性变形的这一物体。...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迭特马EB莉莉
申请(专利权)人:巴西船用压缩机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BR[巴西]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