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送带机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074653 阅读:1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12 20:3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输送带机床,包括:机台,所述机台的两侧底部具有弯折,所述弯折处具有固定用的铆钉孔;驱动机构,设置与所述机台的内部;输送带,在所述驱动机构的带动下再所述机台的上表面处运行;两个侧挡板,设置于所述输送带两侧,所述侧挡板通过定位螺栓固定于所述机台上;支撑柱,固定于所述侧挡板一侧;以及上档臂,所述上档臂的一端枢轴连接于所述支撑柱,并在所述支撑柱的支承下悬于所述输送带上方。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较强的应用前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输送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输送带机床
技术介绍
17世纪中,美国开始应用架空索道输送散状物料;19世纪中叶,各种现代结构的输送带输送机相继出现。1868年,在英国出现了皮带式输送带输送机;1887年,在美国出现了螺旋输送机;1905年,在瑞士出现了钢带式输送机;1906年,在英国和德国出现了惯性输送机。此后,输送带输送机受到机械制造、电机、化工和冶金工业技术进步的影响,不断完善,逐步由完成车间内部的输送,发展到完成在企业内部、企业之间、甚至城市之间的物料搬运,成为物料搬运系统机械化和自动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如本领域中已知的,为确保被传送物料跑偏或者为了筛选物料,需要在输送带的沿途中设置挡板。但,目前的挡板设置都不太灵活,不便于针对不同的应用进行调节。为此,业界一直都希望通过结构上的改进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以上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输送带机床,包括机台,所述机台的两侧底部具有弯折,所述弯折处具有固定用的柳钉孔;驱动机构,设置与所述机台的内部;输送带,在所述驱动机构的带动下再所述机台的上表面处运行;两个侧挡板,设置于所述输送带两侧,所述侧挡板通过定位螺栓固定于所述机台上;支撑柱,固定于所述侧挡板一侧;以及上档臂,所述上档臂的一端枢轴连接于所述支撑柱,并在所述支撑柱的支承下悬于所述输送带上方。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在上述的输送带机床中,所述上档臂上安装有两个悬夹,所述悬夹沿所述上档臂可移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在上述的输送带机床中,所述两个悬夹分别夹住所述两个侧挡板。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在上述的输送带机床中,所述上档臂的另一端通过一连杆固定于与所述支撑柱相对的另一侧。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在上述的输送带机床中,所述上档臂内开有两段贯孔,所述悬夹的上部经由一固定螺丝穿过所述贯孔,以允许所述悬夹在所述贯孔的范围内沿所述上档臂移动。本专利技术的输送带机床可以减少挡板部件在物料经过后进入等待位置所需的时间,消除了确保较大物料间隙距离的需要,从而提高了整个输送带系统的吞吐量。此外,本专利技术也非常便于拆卸,并且可以通过简单地调节上档臂来整理、调节或者清洁输送带。因此,本专利技术具有较强的应用前景。应当理解,本专利技术以上的一般性描述和以下的详细描述都是示例性和说明性的,并且旨在为如权利要求所述的本专利技术提供进一步的解释。附图说明附图主要是用于提供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理解。附图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并与本说明书一起起到解释本专利技术原理的作用。附图中图I示意性地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输送带机床的基本结构。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讨论本专利技术的多个实施例。 图I示意性地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输送带机床的基本结构。如图所示,本专利技术的输送带机床100主要包括机台101、驱动机构102、输送带103、侧挡板104、支撑柱105以及上档臂106。所述机台101的两侧底部具有弯折107。所述弯折107处具有固定用的铆钉孔(未图示)。该些铆钉孔可以方便地沿着轨道固定机台。驱动机构102设置与所述机台101的内部。该驱动机构102以是输送带系统中已有的驱动机构。输送带103在所述驱动机构102的带动下再所述机台101的上表面处运行。此外,两个侧挡板104分别设置于所述输送带103的两侧,所述侧挡板104通过定位螺栓固定于所述机台101上。在图I所示的实施例中,该侧挡板104是上宽下窄的形式,但本专利技术对于该侧挡板104的形状并无特别的限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任何合适形状的侧挡板。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支撑柱105固定于所述侧挡板104的一侧。且一上档臂106的一端枢轴连接于所述支撑柱105,并在所述支撑柱105的支承下悬于所述输送带103上方。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在上述的输送带机床100中,所述上档臂106上安装有两个悬夹108,所述悬夹108沿所述上档臂106是可移动的。在图I所示的优选实施例中,所述两个悬夹108分别夹住所述两个侧挡板104。在其他实施例中,悬夹108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固定于所述上档臂106上。较佳地,所述上档臂106的另一端通过一连杆固定于与所述支撑柱105相对的另一侧。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在上述的输送带机床100中,所述上档臂内开有两段贯孔109,所述悬夹108的上部经由一固定螺丝穿过所述贯孔109,以允许所述悬夹在所述贯孔109的范围内沿所述上档臂移动。这样的结构可以便捷地根据挡板104的宽度来调节悬夹108。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的输送带机床可以减少挡板部件在物料经过后进入等待位置所需的时间,消除了确保较大物料间隙距离的需要,从而提高了整个输送带系统的吞吐量。此外,本专利技术也非常便于拆卸,并且可以通过简单地调节上档臂来整理、调节或者清洁输送带。因此,本专利技术具有较强的应用前景。上述实施 例是提供给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实现或使用本专利技术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思想的情况下,对上述实施例做出种种修改或变化,因而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被上述实施例所限,而应该是符合权利要求书提到的创新性特征的最大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输送带机床,包括 机台,所述机台的两侧底部具有弯折,所述弯折处具有固定用的铆钉孔; 驱动机构,设置与所述机台的内部; 输送带,在所述驱动机构的带动下再所述机台的上表面处运行; 两个侧挡板,设置于所述输送带两侧,所述侧挡板通过定位螺栓固定于所述机台上; 支撑柱,固定于所述侧挡板一侧;以及 上档臂,所述上档臂的一端枢轴连接于所述支撑柱,并在所述支撑柱的支承下悬于所述输送带上方。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输送带机床,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档臂上安装有两个悬夹,所述悬夹沿所述上档臂可移动。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输送带机床,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悬夹分别夹住所述两个侧挡板。4.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输送带机床,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档臂的另一端通过一连杆固定于与所述支撑柱相对的另一侧。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输送带机床,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档臂内开有两段贯孔,所述悬夹的上部经由一固定螺丝穿过所述贯孔,以允许所述悬夹在所述贯孔的范围内沿所述上档臂移动。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输送带机床,包括机台,所述机台的两侧底部具有弯折,所述弯折处具有固定用的铆钉孔;驱动机构,设置与所述机台的内部;输送带,在所述驱动机构的带动下再所述机台的上表面处运行;两个侧挡板,设置于所述输送带两侧,所述侧挡板通过定位螺栓固定于所述机台上;支撑柱,固定于所述侧挡板一侧;以及上档臂,所述上档臂的一端枢轴连接于所述支撑柱,并在所述支撑柱的支承下悬于所述输送带上方。本专利技术具有较强的应用前景。文档编号B65G21/20GK102815505SQ20121034648公开日2012年12月12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18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18日专利技术者朱井钟 申请人:昆山特力伯传动科技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输送带机床,包括:机台,所述机台的两侧底部具有弯折,所述弯折处具有固定用的铆钉孔;驱动机构,设置与所述机台的内部;输送带,在所述驱动机构的带动下再所述机台的上表面处运行;两个侧挡板,设置于所述输送带两侧,所述侧挡板通过定位螺栓固定于所述机台上;支撑柱,固定于所述侧挡板一侧;以及上档臂,所述上档臂的一端枢轴连接于所述支撑柱,并在所述支撑柱的支承下悬于所述输送带上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井钟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特力伯传动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