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河岸、水坝、水道或类似工程的护砌结构
,涉及一种低碳型生态挡墙驳岸。
技术介绍
河岸带是河流水体与陆地交接的部分,由于水流长时间的冲刷侵蚀,以及人类亲水活动对河岸的结构性破坏,该区域的土质疏松,存在坍塌等安全隐患。使用混凝土、浆砌块石等结构可以加固受损的驳岸,但固化的硬质结构隔断了陆地与水体之间正常的物质交换,压缩了亲水植物的生长空间,单一的河道形态减少了鱼类、两栖类动物的产卵、栖息环境,对整个河段的生态功能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且传统混凝土、浆砌块石等结构耗用材料多,在原材料开采、运输、材料产品生产等方面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会因能源消耗更多而产生更多的碳排放。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水工技术的进一步创新,对传统驳岸结构的优化改良方法开始出现,如使用空隙率较高的生态混凝土(Eco-Concrete),但是该材料生产成本高、工程量大,受限于现场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整治工程往往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复合式混凝土砌块构建阶梯状驳岸结构在近年来的水利工程中比较常见,但城市河流受道路及沿岸建筑影响较大,河岸带空间有限,不得不采用直立式挡墙驳岸结构。《一种加 ...
【技术保护点】
一种低碳型生态挡墙驳岸,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层和附加层,附加层是在底层之上逐层叠加形成的多层结构;底层包括多个单体构件,是由单体构件在混凝土底板(1)上并列排开,前后位置错开形成的,底层的单体构件的混凝土箱楔脚(4)位于混凝土底板凹槽(2)中;附加层的每一层包括多个单体构件,是由上一层的单体构件在下一层的单体构件上并列排开,前后位置错开形成的;上一层的单体构件的前两个混凝土箱楔脚(4)与下一层的单体构件侧壁上的混凝土箱凹槽(5)契合,后两个混凝土箱楔脚(4)位于下一层的单体构件水平连结间的混凝土箱结构空隙(6)内,与下一层的单体构件混凝土箱后壁(9)相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建华,孙即梁,黎维林,陈刚亮,王智,
申请(专利权)人:同济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