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塔造粒水溶肥生产装置的除湿降温冷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060264 阅读:1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07 22: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化肥的生产设备,尤其是一种高塔造粒水溶肥生产装置的除湿降温冷却装置。包括储水箱,连接在储水箱中的供水管、回水管、集水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水管通过水泵连接换热腔,所述换热腔包括管状的壳体和设置在壳体中的上水室、下水室,上水室和下水室之间通过多根竖管连通,上水室和下水室分别连接供水管和回水管;在换热腔的内腔中设置有集水槽,集水槽的下端连接集水管。将该除湿降温冷却装置安装在水溶肥生产用的高塔进风口处,可以降低造粒用冷却风的温度和湿度,提高造粒的质量;该装置结构简单、耗能少、无污染。(*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化肥的生产设备,尤其是一种高塔造粒水溶肥生产装置的除湿降温冷却装置
技术介绍
在高塔造粒水溶性复合肥生产过程中,需要将尿素熔融液与工业磷酸一铵、氯化钾等混合后能形成具有流动性的共熔体混合料浆,通过高塔顶端的造粒喷头,将混合料浆喷入造粒塔中,使其在下落过程中与上升气流进行 热交换,冷却固化,形成颗粒。这种高塔造粒化肥生产工艺通常采用自然风冷却,但在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常因为空气的温度和湿度过大,造成混合料浆无法凝固,产品含水份高,成粒效果不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可降低冷却风的温度和湿度的水溶肥高塔生产装置的除湿降温冷却装置。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本技术所述的一种高塔造粒水溶肥生产装置的除湿降温冷却装置包括储水箱,连接在储水箱中的供水管、回水管、集水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水管通过水泵连接换热腔,所述换热腔包括管状的壳体和设置在壳体中的上水室、下水室,上水室和下水室之间通过多根竖管连通,上水室和下水室分别连接供水管和回水管;在换热腔的内腔中设置有集水槽,集水槽的下端连接集水管。将该除湿降温冷却装置安装在水溶肥生产用的高塔进风口处,可以降低造粒用冷却风的温度和湿度,提高造粒的质量;该装置结构简单、耗能少、无污染。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换热腔部分的A向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I所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高塔造粒水溶肥生产装置的除湿降温冷却装置,包括储水箱7,连接在储水箱7中的供水管8、回水管9、集水管10,所述供水管8通过水泵11连接换热腔12。如图2所示,所述换热腔12包括管状的壳体和设置在壳体中的上水室13、下水室14,上水室13和下水室14之间通过多根竖管15连通,上水室13和下水室14分别连接供水管8和回水管9 ;在换热腔12的内腔中设置有集水槽16,集水槽16的下端连接集水管10。使用时,储水箱7埋在地下,将换热腔12的一端与水溶肥高塔生产装置的进风口4对接,开启水泵,地下水通过供水管8、上水室13、竖管15、下水室14、回水管9回到储水箱7 ;空气通过换热腔12的时候,与循环水换热,使空气温 度降低,同时部分水份凝结在上水室13、竖管15或者下水室14的外表面,被集水槽16收集起来,进入集水管10,回流到储水箱7中。权利要求1.一种高塔造粒水溶肥生产装置的除湿降温冷却装置,包括储水箱(7),连接在储水箱(7)中的供水管(8)、回水管(9)、集水管(10),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水管(8)通过水泵(11 )连接换热腔(12),所述换热腔(12)包括管状的壳体和设置在壳体中的上水室(13)、下水室(14),上水室(13)和下水室(14)之间通过多根竖管(15)连通,上水室(13)和下水室(14)分别连接供水管(8)和回水管(9);在换热腔(12)的内腔中设置有集水槽(16),集水槽(16)的下端连接集水管(10)。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化肥的生产设备,尤其是一种高塔造粒水溶肥生产装置的除湿降温冷却装置。包括储水箱,连接在储水箱中的供水管、回水管、集水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水管通过水泵连接换热腔,所述换热腔包括管状的壳体和设置在壳体中的上水室、下水室,上水室和下水室之间通过多根竖管连通,上水室和下水室分别连接供水管和回水管;在换热腔的内腔中设置有集水槽,集水槽的下端连接集水管。将该除湿降温冷却装置安装在水溶肥生产用的高塔进风口处,可以降低造粒用冷却风的温度和湿度,提高造粒的质量;该装置结构简单、耗能少、无污染。文档编号C05G1/06GK202576279SQ2012202566公开日2012年12月5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2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2日专利技术者杨丽娜, 吴书宝, 王艳, 曹广峰 申请人:临沂市环保复合肥研究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塔造粒水溶肥生产装置的除湿降温冷却装置,包括储水箱(7),连接在储水箱(7)中的供水管(8)、回水管(9)、集水管(10),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水管(8)通过水泵(11)连接换热腔(12),所述换热腔(12)包括管状的壳体和设置在壳体中的上水室(13)、下水室(14),上水室(13)和下水室(14)之间通过多根竖管(15)连通,上水室(13)和下水室(14)分别连接供水管(8)和回水管(9);在换热腔(12)的内腔中设置有集水槽(16),集水槽(16)的下端连接集水管(10)。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丽娜吴书宝王艳曹广峰
申请(专利权)人:临沂市环保复合肥研究所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