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辐射遮光面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035163 阅读:19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03 04: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防辐射遮光面料,由经纱和纬纱采用正反五枚缎组织相互交织而成,特征是:所述正反五枚缎组织包括若干个重复的组织循环,每个组织循环由10根经纱和5根纬纱组成;所述经纱相互紧密排列滑移形成上层经纱和下层经纱,上层经纱和下层经纱将纬纱包埋在两层经纱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金属长丝和纱线拼捻后织布或将金属短纤维和其它短纤维混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五枚正反经面缎纹组织,使纬线充分掩埋,且正反面风格完全相同;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经纱线的排列采用均匀排列方法,使金属纤维等距离分布在整个织物上,充分体现面料的防电磁波辐射性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纬纱采用金属短纤维和其它短纤维混纺纱并染成黑色,确保产品的遮光性能。(*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可用于窗帘布等的面料,尤其是一种防辐射遮光面料,属于纺织

技术介绍
随着电子、电器设备的大量使用,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不同波长和强度的电磁波,威胁到了生态环境和人们的身体健康,其累积作用会引发失眠乏力,神经衰弱,心律不齐,组织异变以及诱发白血病和癌症等病变。建筑物具有一定的通透性,人虽然在室内但避免不了看不见摸不着的射线。通常的窗帘具有一定的遮光性和装饰性,但不能防电磁波辐射,即无法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防辐射遮光面料,相对现有技术具有更好遮光性和装饰性,且可以防电磁辐射、防静电。按照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防辐射遮光面料由经纱和纬纱采用正反五枚缎组织相互交织而成,特征是所述正反五枚缎组织包括若干个重复的组织循环,每个组织循环由10根经纱和5根纬纱组成;所述经纱相互紧密排列滑移形成上层经纱和下层经纱,上层经纱和下层经纱将纬纱包埋在两层经纱之间。在每个组织循环中,第三根经纱、第五根经纱、第七根经纱、第八根经纱和第九根经纱均浮在第一根纬线之上;第一根经纱、第二根经纱、第三根经纱、第七根经纱和第九根经纱均浮在第二根纬线之上;第一根经纱、第三根经纱、第五根经纱、第六根经纱和第七根经纱均浮在第三根纬线之上;第一根经纱、第五根经纱、第七根经纱、第九根经纱、第十根经纱均浮在第四根纬线之上;第一根经纱、第三根经纱、第四根经纱、第五根经纱和第九根经纱均浮在第五根纬线之上。所述面料经向的密度为30 ±3%根/cm,纬向的密度为30 ±3%根/cm。所述经纱采用金属长丝和纱线并捻得到,所述纬纱采用金属短纤维和其他短纤维混纺得到。所述其他短纤维为棉纤维或涤棉纤维等。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I)本技术采用金属长丝和纱线拼捻后织布或将金属短纤维和其它短纤维混纺;(2)本技术采用五枚正反经面缎纹组织,使纬线充分掩埋,且正反面风格完全相同;(3)本技术的经纱线的排列采用均匀排列方法,使金属纤维等距离分布在整个织物上,充分体现面料的防电磁波辐射性能;(4)本技术的纬纱染成黑色,确保产品的遮光性能。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所述面料的上机图。图2为本技术所述面料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的A-A剖视图。图4为图2的B-B剖视图。图5为图2的C-C剖视图。图6为图2的D-D剖视图。图7为图2的E-E剖视图。·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I所示为本技术所述面料的上机图,其中左上方的图为穿综图,穿综图右侧的为纹版图,穿综图下方的为组织图。上机图是织造前穿筘、穿综和钉植纹钉的依据。穿综图是确定综框片数并表示一个组织循环中各根经纱穿综顺序的图,是织造时各根经纱穿入各列综丝顺序的图解。在穿综图中,穿综图的横行表示综框排列顺序,每一横行代表一列综丝(或一片综框),纵列表示与组织图相对应的经纱,每一纵列代表与组织图相对应的一根经纱。穿综图中用“X ”表示与组织图相对应的经纱的穿综顺序。纹板图是控制综框运动规律的图,表示的综框升降次序。纹版图中用“ X ”表示钉植纹钉的位置,横行表示对应于穿综图的综框数,纵列自左至右表示纬纱数。组织图中用“ X ”和“〇“表示的位置,代表面料中经纱浮在纬纱之上。如图2所示,本技术所述的防辐射遮光面料由经纱和纬纱采用正反五枚缎组织相互交织而成,所述正反五枚缎组织包括若干个重复的组织循环,每个组织循环由10根经纱(1、2、3、4、5、6、7、8、9、10)和5根纬纱(a、b、c、d、e)组成;所述经纱相互紧密排列滑移形成上层经纱(1、3、5、7、9)和下层经纱(2、4、6、8、10),上层经纱(1、3、5、7、9)和下层经纱(2、4、6、8、10)将纬纱(a、b、C、d、e)包埋在两层经纱之间,使面料的正反面风格完全相同;所述面料经向的密度为30 土 3%根/cm,纬向的密度为30 土 3%根/cm ;在每个组织循环中,如图3所示,第三根经纱3、第五根经纱5、第七根经纱7、第八根经纱8和第九根经纱9均浮在第一根纬线a之上;如图4所示,第一根经纱I、第二根经纱2、第三根经纱3、第七根经纱7和第九根经纱9均浮在第二根纬线b之上;如图5所示,第一根经纱I、第三根经纱3、第五根经纱5、第六根经纱6和第七根经纱7均浮在第三根纬线c之上;如图6所示,第一根经纱I、第五根经纱5、第七根经纱7、第九根经纱9、第十根经纱10均浮在第四根纬线d之上;如图7所示,第一根经纱I、第三根经纱3、第四根经纱4、第五根经纱5和第九根经纱9均浮在第五根纬线e之上;所述经纱采用金属长丝和纱线并捻得到,所述纬纱采用金属短纤维和其他短纤维(如棉纤维、涤棉纤维等)混纺得到;为了得到更好的遮光效果,所述纬纱染成深色(如黑色、墨绿色等)。权利要求1.一种防辐射遮光面料,所述面料由经纱和纬纱采用正反五枚缎组织相互交织而成,其特征是所述正反五枚缎组织包括若干个重复的组织循环,每个组织循环由10根经纱(1、2、3、4、5、6、7、8、9、10)和5根纬纱(a、b、c、d、e)组成;所述经纱相互紧密排列滑移形成上层经纱(1、3、5、7、9)和下层经纱(2、4、6、8、10),上层经纱(1、3、5、7、9)和下层经纱(2、4、6、8、10)将纬纱(a、b、c、d、e)包埋在两层经纱之间。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防辐射遮光面料,其特征是在每个组织循环中,第三根经纱(3 )、第五根经纱(5 )、第七根经纱(7 )、第八根经纱(8 )和第九根经纱(9 )均浮在第一根纬线Ca)之上;第一根经纱(I)、第二根经纱(2)、第三根经纱(3)、第七根经纱(7)和第九根经纱(9 )均浮在第二根纬线(b )之上;第一根经纱(I)、第三根经纱(3 )、第五根经纱(5 )、第六根经纱(6 )和第七根经纱(7 )均浮在第三根纬线(c )之上;第一根经纱(I)、第五根经纱(5 )、第七根经纱(7)、第九根经纱(9)、第十根经纱(10)均浮在第四根纬线(d)之上;第一根经纱(I)、第三根经纱(3 )、第四根经纱(4)、第五根经纱(5 )和第九根经纱(9 )均浮在第五根纬线Ce)之上。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防辐射遮光面料,其特征是所述面料经向的密度为30±3%根/cm,纬向的密度为30 土 3%根/cm。4.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防辐射遮光面料,其特征是所述经纱采用金属长丝和纱线并捻得到,所述纬纱采用金属短纤维和其他短纤维混纺得到。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辐射遮光面料,其特征是所述其他短纤维为棉纤维或涤棉纤维等。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防辐射遮光面料,由经纱和纬纱采用正反五枚缎组织相互交织而成,特征是所述正反五枚缎组织包括若干个重复的组织循环,每个组织循环由10根经纱和5根纬纱组成;所述经纱相互紧密排列滑移形成上层经纱和下层经纱,上层经纱和下层经纱将纬纱包埋在两层经纱之间。本技术采用金属长丝和纱线拼捻后织布或将金属短纤维和其它短纤维混纺;本技术采用五枚正反经面缎纹组织,使纬线充分掩埋,且正反面风格完全相同;本技术的经纱线的排列采用均匀排列方法,使金属纤维等距离分布在整个织物上,充分体现面料的防电磁波辐射性能;本技术的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防辐射遮光面料,所述面料由经纱和纬纱采用正反五枚缎组织相互交织而成,其特征是:所述正反五枚缎组织包括若干个重复的组织循环,每个组织循环由10根经纱(1、2、3、4、5、6、7、8、9、10)和5根纬纱(a、b、c、d、e)组成;所述经纱相互紧密排列滑移形成上层经纱(1、3、5、7、9)和下层经纱(2、4、6、8、10),上层经纱(1、3、5、7、9)和下层经纱(2、4、6、8、10)将纬纱(a、b、c、d、e)包埋在两层经纱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兰周仪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省纺织研究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