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电池正面电极网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033034 阅读:2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03 03: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太阳能电池正面电极网版,包括有装置本体,装置本体内设置有固线框,其特点是:在固线框内横向间隔分布有细栅线,且固线框内纵向间隔分布有主栅线。同时,相邻两根主栅线之间平行分布有副栅线。由此,通过副栅线与主栅线之间的有效配合,能够有效改善电池片表面的电子的传输路径,增加电子的有效传导。并且,通过对各个栅线的合理设计,不增加任何额外的成本。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增加光电流的传输路径,减少断栅对电池片光电流传输造成的影响,提升电性能效率。同时,改善热斑现象,延长组件寿命。(*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网版,尤其涉及一种太阳能电池正面电极网版
技术介绍
目前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产业化技术已经非常成熟,然而与常规能源相比,相对较高的成本、较低的效率以及优质的产品质量制约了其发展,对于如何降低成本及提高转换效率及产品质量,人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影响效率及组件寿命的因素中,栅线是其中一个关键因素。硅太阳能表面的栅线设计是为了最大的限度的收集光电流至主栅,若在正电极印刷过程中出现细栅线断栅现象,光电流的传输路线被阻断,相当于电路断路,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光电流的收集,从而影响电池片转换效率,日后此断栅电池片做成组件,断栅处将出现局部发热的热斑现 象,影响组件寿命。虽然可以通过增大网版细栅线宽度及更换颗粒度更小且印刷效果及电性能好的银浆来达到减少断栅的效果,但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增加生产成本,并且不能避免断栅的出现。为了达到对栅线的优化,提高电流的收集,同时在不增加生产成本的前提下,尽可能的改善断栅对电池片效率及组件寿命的影响。设计增加两根平行正电极主栅的细栅线,将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光电流传输至主栅的路径,减少断栅后光电流传输短路对短路电流及效率的影响,同时也降低了组件端断栅处局部发热所造成的组件热斑现象及对组件寿命的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太阳能电池正面电极网版。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太阳能电池正面电极网版,包括有装置本体,所述的装置本体内设置有固线框,其中所述的固线框内横向间隔分布有细栅线,所述固线框内纵向间隔分布有主栅线,所述相邻两根主栅线之间平行分布有副栅线。进一步地,上述的太阳能电池正面电极网版,其中所述的主栅线两端设置有尖头,所述的尖头长度为15. 45至15. 55毫米。更进一步地,上述的太阳能电池正面电极网版,其中所述的副栅线与左右相邻两根主栅线之间的距离为22至28毫米。更进一步地,上述的太阳能电池正面电极网版,其中所述的副栅线与左右相邻两根主栅线之间的距离为26毫米。更进一步地,上述的太阳能电池正面电极网版,其中所述的主栅线宽度为O. I至O.4毫米。更进一步地,上述的太阳能电池正面电极网版,其中所述的主栅线宽度为O. 3毫米。更进一步地,上述的太阳能电池正面电极网版,其中所述的主栅线上间隔分布有主分隔段与副分隔段,所述主分隔段的长度为7. 45至7. 55毫米,所述副分隔段的长度为10.95 至 11. 05 毫米。再进一步地,上述的太阳能电池正面电极网版,其中所述的固线框厚度为I. 5毫米。本技术技术方案的优点主要体现在通过副栅线与主栅线之间的有效配合,能够有效改善电池片表面的电子的传输路径,增加电子的有效传导。并且,通过对各个栅线的合理设计,不增加任何额外的成本。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增加光电流的传输路径,减少断栅对电池片光电流传输造成的影响,提升电性能效率。同时,改善热斑现象,延长组件寿命。附图说明 本技术的目的、优点和特点,将通过下面优选实施例的非限制性说明进行图示和解释。这些实施例仅是应用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典型范例,凡采取等同替换或者等效变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技术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图I是太阳能电池正面电极网版的构造示意图。I装置本体2固线框3细栅线4副栅线5尖头6主分隔段7副分隔段具体实施方式如图I所示的太阳能电池正面电极网版,包括有装置本体1,该装置本体I内设置有固线框2,其与众不同之处在于本技术所采用的固线框2内横向间隔分布有细栅线3,该固线框2内纵向间隔分布有主栅线。同时,在相邻两根主栅线之间平行分布有副栅线4。这样,依托于副栅线4与主栅线之间的有效配合,能够减少断栅对电子传输的影响,进而减少断栅对电池片电子传输造成的影响,从而减少光电流的短路现象,最终提升电性能效率。就本技术一较佳的实施方式来看,为了能够有效降低主栅线的端头宽度,在主栅线两端设置有尖头5,该尖头5长度为15. 45至15. 55毫米。进一步来看,考虑到能够增加光电流传输至主栅线的路径,同时避免断栅的出现,本技术副栅线4与左右相邻两根主栅线之间的距离为22至28毫米,就最佳的实施方式来看,副栅线4与左右相邻两根主栅线之间的距离可以为26毫米。为了巩固这样的效果,采用的主栅线宽度为O. I至O. 4毫米。同样,就最佳的实施方式来看,该主栅线宽度为O. 3毫米。再进一步来看,为了改善热斑现象,延长组件寿命并降低印刷浆料的重量,本技术的主栅线上间隔分布有主分隔段6与副分隔段7,主分隔段6的长度为7. 45至7. 55毫米,副分隔段7的长度为10. 95至11. 05毫米。当然,为了可以有效控制制造成本,固线框2厚度为I. 5毫米即可。通过上述的文字表述可以看出,采用本技术后,通过副栅线与主栅线之间的有效配合,能够有效改善电池片表面的电子的传输路径,增加电子的有效传导。并且,通过对各个栅线的合理设计,不增加任何额外的成本。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增加光电流的传输路 径,减少断栅对电池片光电流传输造成的影响,提升电性能效率。同时,改善热斑现象,延长组件寿命。权利要求1.太阳能电池正面电极网版,包括有装置本体,所述的装置本体内设置有固线框,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线框内横向间隔分布有细栅线,所述固线框内纵向间隔分布有主栅线,所述相邻两根主栅线之间平行分布有副栅线。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正面电极网版,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栅线两端设置有尖头,所述的尖头长度为15. 45至15. 55毫米。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正面电极网版,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副栅线与左右相邻两根主栅线之间的距离为22至28毫米。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正面电极网版,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副栅线与左右相邻两根主栅线之间的距离为26毫米。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正面电极网版,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栅线宽度为O. I至O. 4毫米。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正面电极网版,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栅线宽度为O. 3晕米。7.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正面电极网版,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栅线上间隔分布有主分隔段与副分隔段,所述主分隔段的长度为7. 45至7. 55毫米,所述副分隔段的长度为10. 95至11. 05晕米。8.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正面电极网版,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线框厚度为I. 5毫米。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太阳能电池正面电极网版,包括有装置本体,装置本体内设置有固线框,其特点是在固线框内横向间隔分布有细栅线,且固线框内纵向间隔分布有主栅线。同时,相邻两根主栅线之间平行分布有副栅线。由此,通过副栅线与主栅线之间的有效配合,能够有效改善电池片表面的电子的传输路径,增加电子的有效传导。并且,通过对各个栅线的合理设计,不增加任何额外的成本。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增加光电流的传输路径,减少断栅对电池片光电流传输造成的影响,提升电性能效率。同时,改善热斑现象,延长组件寿命。文档编号H01L31/18GK202556882SQ20122016018公开日2012年11月28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16日 优先权日2012年4月16日专利技术者苗成祥, 易辉, 何伟, 庞井明, 苏远志 申请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太阳能电池正面电极网版,包括有装置本体,所述的装置本体内设置有固线框,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线框内横向间隔分布有细栅线,所述固线框内纵向间隔分布有主栅线,所述相邻两根主栅线之间平行分布有副栅线。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苗成祥易辉何伟庞井明苏远志
申请(专利权)人:中利腾晖光伏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