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导电端子直穿式高频连接器,属于电传导的连接结构技术领域,包括绝缘座体和4对导电端子,绝缘座体包括壳体、端子座、嵌合部和支撑部;端子座在绝缘座体内腔的前上方,并排设置有8个端子通道;嵌合部设置在绝缘座体内腔的后下方,嵌合部和下壳体的后端间隔凹设有前后交错状的4对嵌合卡槽;支撑部上半部凹设有8个支撑凹槽,其底部为向后下方倾斜的斜面;导电端子从端部至尾部依次包括插接部、弯折部、穿接部、斜边连接部、焊接部;穿接部设置在端子通道内;导电端子插接部斜向后下,支撑在支撑凹槽底部的斜面上;4对导电端子的焊接部呈前后交错状设置在嵌合卡槽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可简化结构、减少模具、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为一种高频连接器,特别涉及一种导电端子直穿式高频连接器,属于电传导的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高频连接器是传输高频信号的电连接部件,广泛用于电话、传真机、或其它通讯如网络传输上。现今电脑科技快速发展,而办公桌电脑或笔记型电脑已在社会上普遍使用,在使用者想获得信息或进行文件传输时,都可利用电脑连结网路,上网获取所需资料来进行工作,所以电脑必需设立可供网路插头对接使用的电连接器。如图I和图2所示,可清楚看出,该电连接器是由导电端子、端子台以及绝缘座体所组成,当电连接器组装时,先将导电端子穿设固定于端子台,再将端子座推入绝缘座体内,固定后形成电连接器。然而,此种作 法具有下列缺陷(一)导电端子须由端子台固定,再由端子台与绝缘座体连接,组装上必须经由二道工序才可完成,工时成本有所增加;( 二)电连接器的端子台与绝缘座体为分开制作,须经由不同的模具进行制造,使模具成本增加,生产成本增加;(三)由于组装工序增加以及零件较多,因此在制作以及组装的过程中,产生不良品的机会也会同时提升,造成产品合格率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导电端子设计不合理,导电端子需与端子台连接后,才能组装到绝缘座体上,使模具增多、组装工时增加,产品质量下降,而生产成本增加的缺陷,提供了一种导电端子直穿式高频连接器,可以达到简化结构、减少模具、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导电端子直穿式高频连接器,包括绝缘座体和4对导电端子,所述绝缘座体为一体结构,绝缘座体包括上、下、左、右壳体,所述上、下壳体互相平行设置,所述左、右壳体与上、下壳体垂直设置,所述绝缘座体底面延伸设置有用以定位于电路板的定位柱,所述绝缘座体还包括端子座、嵌合部和支撑部,所述端子座设置在绝缘座体内腔的前上方,其上面与上壳体相连,其两侧与左、右壳体相连,端子座并排设置有8个端子通道,所述端子通道为通口向后的盲道;所述嵌合部设置在绝缘座体内腔的后下方、下壳体的上方,嵌合部两侧与左、右壳体相连,嵌合部与下壳体平行设置,嵌合部的后端和下壳体的后端间隔凹设有前后交错状的4对嵌合卡槽;所述支撑部与嵌合部垂直设置,支撑部的下端与嵌合部的前端相连,支撑部上半部凹设有8个支撑凹槽,所述支撑凹槽的底部为向后下方倾斜的斜面;所述支撑凹槽与端子通道、嵌合卡槽互相对应;所述导电端子从端部至尾部依次包括插接部、弯折部、穿接部、斜边连接部、焊接部,所述导电端子的穿接部设置在绝缘座体端子座的端子通道内,导电端子穿接部的设置方向与上壳体方向平行;所述弯折部顶端与端子通道的盲道底部为紧配合;所述导电端子插接部斜向后下,支撑在支撑凹槽底部的斜面上,所述支撑凹槽底部斜面与上、下壳体的倾斜角度为18-22° ;所述4对导电端子的焊接部与下壳体垂直,并呈前后交错状设置在嵌合卡槽内,焊接部下端伸出在下壳体下方。所述绝缘座体的嵌合部与下壳体之间有一段间隙。所述支撑部的上端与端子座之间有一段间隙。所述支撑凹槽底部斜面与上、下壳体的倾斜角度为20°。 所述嵌合卡槽开口处设置有引导面。在实际安装使用中,绝缘座体可为射出成形方式,使多个绝缘座体形成并排连接, 或是多层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一)导电端子可直接插接到绝缘座体的端子座上,与绝缘座体连接,组装时由一道工序即可完成,使工时减少,工时成本降低;(二)省去了单独的端子台部件,使制作模具减少,模具成本降低,生产成本也随之降低;(三)由于组装部件减少、组装工序减少,产品在制作以及组装的过程中,产生不合格的机会也减少了,使广品合格率进一步提升。附图说明图I是现有产品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现有产品导电端子和端子座组合结构与壳体组装立体图;图3是本技术在后端方向的立体图;图4是本技术主视剖视图;图5是本技术绝缘座体在底面方向的剖视立体图;图6是本技术的组装立体图;图7是本技术的组装剖视立体图;图8是实施例I中多个绝缘座体形成并排连接的示意图;图9是实施例2中多个绝缘座体形成多层连接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绝缘座体、101上壳体、102下壳体、103左壳体、104右壳体、105定位柱、106端子座、107嵌合部、108支撑部、109端子通道、110嵌合卡槽、111引导面、112支撑凹槽、113斜面、2导电端子、201插接部、202弯折部、203穿接部、204斜边连接部、205焊接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实施例I :如图3-图7所示,一种导电端子直穿式高频连接器,包括绝缘座体I和4对导电端子2,所述绝缘座体I为一体结构,绝缘座体I包括上壳体101、下壳体102、左壳体103、右壳体104,所述上、下壳体101、102互相平行设置,所述左、右壳体103、104与上、下壳体101、102垂直设置,所述绝缘座体I底面延伸设置有用以定位于电路板的定位柱105,所述绝缘座体I还包括端子座106、嵌合部107和支撑部108,所述端子座106设置在绝缘座体I内腔的前上方,其上面与上壳101相连,其两侧与左、右壳体103、104相连,端子座106并排设置有8个端子通道109,所述端子通道109为通口向后的盲道;所述嵌合部107设置在绝缘座体I内腔的后下方、下壳体102的上方,嵌合部107两侧与左、右壳体103、104相连,嵌合部107与下壳体102平行设置,嵌合部107的后端和下壳体102的后端间隔凹设有前后交错状的4对嵌合卡槽110,所述嵌合卡槽110开口处设置有引导面111 ;所述支撑部108与嵌合部107垂直设置,所述绝缘座体I的嵌合部107与下壳体102之间有一段间隙;支撑部108的下端与嵌合部107的前端相连,支撑部108的上端与端子座106之间有一段间隙,支撑部108上半部凹设有8个支撑凹槽112,所述支撑凹槽112的底部为向后下方倾斜的斜面113 ;所述支撑凹槽112与端子通道109、嵌合卡槽110互相对应;所述导电端子2从端部至尾部依次包括插接部201、弯折部202、穿接部203、斜边连接部204、焊接部205,所述导电端子2的穿接部203设置在绝缘座体端子座106的端子通道109内,导电端子穿接 部203的设置方向与上壳体101方向平行;所述弯折部202顶端与端子通道109的盲道底部为紧配合;所述导电端子插接部201斜向后下,支撑在支撑凹112槽底部的斜面113上,所述支撑凹槽112底部的斜面113与上、下壳体101、102的倾斜角度为20° ;所述4对导电端子2的焊接部205与下壳体102垂直,并呈前后交错状设置在嵌合卡槽110内,焊接部205下端伸出在下壳体102下方。在实际安装使用中,绝缘座体I为可以射出成形方式,使多个绝缘座体I形成并排连接,如图8所示。实施例2:如图3-图7所示,一种导电端子直穿式高频连接器,在实际安装使用中,绝缘座体I为可以射出成形方式,使多个绝缘座体I形成双层连接,如图9所示。余同实施例I。以上所述的实施例,只是本技术较优选的具体实施方式的二种,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技术方案范围内进行的通常变化和替换都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导电端子直穿式高频连接器,包括绝缘座体和4对导电端子,所述绝缘座体为一体结构,绝缘座体包括上、下、左、右壳体,所述上、下壳体互相平行设置,所述左、右壳体与上、下壳体垂直设置,所述绝缘座体底面延伸设置有用以定位于电路板的定位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座体还包括端子座、嵌合部和支撑部,所述端子座设置在绝缘座体内腔的前上方,其上面与上壳体相连,其两侧与左、右壳体相连,端子座并排设置有8个端子通道,所述端子通道为通口向后的盲道;所述嵌合部设置在绝缘座体内腔的后下方、下壳体的上方,嵌合部两侧与左、右壳体相连,嵌合部与下壳体平行设置,嵌合部的后端和下壳体的后端间隔凹设有前后交错状的4对嵌合卡槽;所述支撑部与嵌合部垂直设置,支撑部的下端与嵌合部的前端相连,支撑部上半部凹设有8个支撑凹槽,所述支撑凹槽的底部为向后下方倾斜的斜面;所述支撑凹槽与端子通道、嵌合卡槽互相对应;所述导电端子从端部至尾部依次包括插接部、弯折部、穿接部、斜边连接部、焊接部,所述导电端子的穿接部设置在绝缘座体端子座的端子通道内,导电端子穿接部的设置方向与上壳体方向平行;所述弯折部顶端与端子通道的盲道底部为紧配合;所述导电端子插接部斜向后下,支撑在支撑凹槽底部的斜面上,所述支撑凹槽底部斜面与上、下壳体的倾斜角度为18?22°;所述4对导电端子的焊接部与下壳体垂直,并呈前后交错状设置在嵌合卡槽内,焊接部下端伸出在下壳体下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育庆,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硕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