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洗-引流型的创伤创面护创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001747 阅读:21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1-23 22: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冲洗-引流型的创伤创面护创装置,包括引流模块和冲洗模块,所述引流模块下端设置有与冲洗模块结构相配合的凹槽,冲洗模块横截面左右宽度至上而下逐步增大,顶部采用圆弧过渡,冲洗模块上与引流模块相接触的面为不渗液致密壁,所述装置由引流模块和冲洗模块镶嵌而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同时进行引流和冲洗操作,实现冲洗液的高效清洗;独特的上小下大横截面设计可以有效减少细菌在致密壁上滞留,同时无棱边设计可让敷料自然压缩,使用时患者无异物感。(*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医疗卫生领域,具体地讲,是一种冲洗-引流型的创伤创面护创>J-U ρ α装直。
技术介绍
外科手术中,烧伤,急性创伤,皮肤、软组织缺损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溃疡、褥疮的治疗往往采用传统的敷料如纱布、绷带等,传统的敷料由于吸收渗液能力有限,容易被渗出液浸透,所以需要频繁地换药,这不仅增加了伤者的痛苦和伤口的再感染机率,而且大大增加了医护人员工作量大,患者伤口的愈合速度很慢。 因此负压引流护创技术应运而生。负压引流护创技术,是指先用护创装置覆盖已清创创面,作为创面与引流系统的介质,再用医用生物半透膜密封好,引流系统连接负压源,将创面渗出物不断吸引走,加快了创面组织的修复,避免病人遭受“二次打击”。随着临床医疗的需要,敷料不再局限于引流介质,还可作为冲洗液、药物的载体,将冲洗液、药物分散到创面中,不需要拆除敷料即可对创面进行治疗,这大大减少了病人的痛苦,降低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而且进一步加速伤口的恢复。现有技术中公开的护创装置,大部分的装置采用加装在引流管中加入冲洗小管或者在海绵中部加入冲洗小管的方法进行冲洗。这类方案可以简单地执行冲洗的功能,但有明显的缺陷(I)冲洗小管中加入的液体受到负压吸引时将直接通过敷料进入引流系统被吸引走,只有很少的量能到达伤口,这会造成药物的极大浪费;(2)如果将引流管封闭,再加入冲洗液,操作比较繁琐,而且因加入药液量不可控制,多余渗液不能被吸引走,很容易发生渗漏。另有一种装置通过设计横截面为倒梯形的冲洗功能模块,由海绵介质和带通透孔冲洗管组成,用于伤口冲洗。该设计可以很好地解决冲洗效率低下,创面治疗效果不一致和冲洗液速度调节繁琐,容易产生错误的问题。但这种方案存在以下缺陷(I)其倒梯形的冲洗模块设计容易产生冲洗液滞留,冲洗液进入到冲洗模块后,因冲洗模块接触引流模块部位致密不透水和倒梯形上大下小的结构设计会在致密壁上产生液体滞留,不能第一时间将冲洗液分散到创面上,而且滞留的液体还容易成为细菌的培养基,导致感染。(2)倒梯形冲洗模块的设计,上底棱角在负压状态被外压压扁时,会因棱角而不能自由的压缩,顺应性较差。同时,棱角压缩产生的块状会让患者感觉到异物感,舒适性差。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冲洗-引流型的创伤创面护创装置,可以同时进行引流和冲洗操作,实现冲洗液的高效清洗,并可以有效减少细菌在致密壁上滞留,同时受负压时可自然压缩,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无异物感。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冲洗-引流型的创伤创面护创装置,包括引流模块和冲洗模块,所述引流模块下端设置有与冲洗模块结构相配合的凹槽,所述冲洗模块横截面左右宽度至上而下逐步增大,顶部采用圆弧过渡,冲洗模块上与引流模块相接触的面为不渗液致密壁,所述装置由引流模块和冲洗模块镶嵌而成。现有技术中公开的护创装置,冲洗模块横截面为倒梯形,冲洗液进入冲洗模块后,因冲洗模块与引流模块接触面致密不透水和倒梯形上大下小的几何结构设计,容易在密致壁上产生冲洗液的滞留,不能第一时间将冲洗液分散到创面上,而且滞留的液体还容易成为细菌的培养基,导致感染。其次,横截面为倒梯形的设计,上底棱角在负压状态被外压压扁时,会因棱角作用而不能自由的压缩,顺应性较差,同时,会让患者感觉到异物感,舒适性差。本技术通过将冲洗模块横截面改进为无棱角或倒圆角几何形,冲洗液进入到冲洗模块后,不会在海绵致密壁上滞留,而是直接进入伤口创面,可以有效减少细菌滋生,避免感染,同时可自然压缩,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无异物感。本技术中,所述引流模块包括引流介质和引流管,引流管内端包裹在引流介质内,内端管壁设置有通透孔,外端伸出引流介质外。进一步的,所述引流管内设置有防堵小管。小管设计可以在管道中充入液体,冲走堵塞物,润湿引流模块。本技术中,所述冲洗模块包括冲洗介质和冲洗管,冲洗管内端包裹在冲洗介质内,内端管壁设置有通透孔,外端伸出冲洗介质外。由于冲洗模块与引流模块互不渗液,所以在使用时,冲洗液通过冲洗管进入冲洗模块,在引流模块的负压引流作用下,冲洗液只能经过伤口创面然后再回到引流模块,经由引流管排出。进一步的,所述冲洗管外端设置有冲洗管帽。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引流模块和冲洗模块的镶嵌设计,使冲洗液能够全部经过创面,实现冲洗液的高效清洗;冲洗模块横截面左右宽度至上而下逐步增大、顶部采用圆弧过渡的结构设计,可以有效减少细菌在致密壁上滞留,同时可自然压缩,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无异物感,引流管设置有防堵小管,可以有效清洗可以在管道中充入液体,冲走堵塞物。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立体结构图。图2为本技术的横截面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参照I图和图2,一种冲洗-引流型的创伤创面护创装置,包括冲洗模块2和引流模块1,冲洗模块2和引流模块I互相嵌合,引流模块I下端设置有与冲洗模块2结构相配合的凹槽,冲洗模块2横截面左右宽度至上而下逐步增大,顶部采用圆弧过渡,本实施例中,冲洗模块2横截面为顶角圆弧过渡的类三角形。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冲洗模块横截面为倒梯形,冲洗液进入冲洗模块后,因冲洗模块与引流模块接触面致密不透水和倒梯形上大下小的几何结构设计,容易在密致壁上产生冲洗液的滞留,不能第一时间将冲洗液分散到创面上,而且滞留的液体还容易成为细菌的培养基,导致感染。其次,横截面为倒梯形的设计,上底棱角在负压状态被外压压扁时,会因棱角作用而不能自由的压缩,顺应性较差,同时,会让患者感觉到异物感,舒适性差。冲洗液进入到冲洗模块2后,不会在海绵致密壁22上滞留,而是直接进入伤口创面,可以有效减少细菌滋生,避免感染,同时可自然压缩,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无异物感。引流模块I由引流介质11和引流管12组成,冲洗模块2由冲洗介质21和冲洗管23组成。引流管12还设置有防堵小管14,小管设计可以在管道中充入液体,冲走堵塞物,润湿海绵。冲洗模块2和引流模块I接触的面为互不渗液致密面22,在本实施例中,模块采用高功能复合生物活性海绵装置,致密面22为细分结构的不渗水海绵。冲洗模块2设置有冲洗管23,引流模块I设置有引流管12,冲洗管22 —端封闭在冲洗模块2中,引流管12 —端封闭在引流模块I中。引流管12、冲洗管22封闭在模块中的部分管壁上设有通透孔13和通透孔24,冲洗管22外端还设置有冲洗帽25。在使用时,将装置覆盖于创面上,用生物半透膜将装置连同伤口周围皮肤一起密封住,引流管12接入负压装置,打开负压装置,冲洗管22接入冲洗液,即可进行冲洗-引流操作。参照图3,当冲洗液从冲洗管23注入,在负压带动下,液体经冲洗管23通透孔24分散到冲洗介质21中,因不能透过致密面22,所以液体只能分散到伤口,在伤口表面进行冲洗治疗后,再进入引流模块I由引流管12吸引走。整个过程中冲洗液需要先经过伤口进行治疗后,多余的液体才经由引流介质21吸引走,而不是不经伤口就被引走,所以大大提高了其冲洗治疗的效率。权利要求1.冲洗-引流型的创伤创面护创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引流模块和冲洗模块,所述引流模块下端设置有与冲洗模块结构相配合的凹槽,所述冲洗模块横截面左右宽度至上而下逐步增大,顶部采用圆弧过渡,冲洗模块上与引流模块相接触的面为不渗液致密壁,所述装置由引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冲洗?引流型的创伤创面护创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引流模块和冲洗模块,所述引流模块下端设置有与冲洗模块结构相配合的凹槽,所述冲洗模块横截面左右宽度至上而下逐步增大,顶部采用圆弧过渡,冲洗模块上与引流模块相接触的面为不渗液致密壁,所述装置由引流模块和冲洗模块镶嵌而成。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万绵水
申请(专利权)人:汕头市泓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