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出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981315 阅读:1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1-16 18: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顶出机构,包括下板、多个推杆、上板、转换板、多个顶出杆以及多个支撑柱,其中,所述多个推杆均匀地穿设于所述下板,并且所述多个推杆的上部连接端与所述转换板的下端面相连接;所述多个顶出杆均匀地穿设于所述上板,并且所述多个顶出杆的下部连接端与所述转换板的上端面相连接;所述多个顶出杆在所述上板的分布密度大于所述多个推杆在所述下板的分布密度;以及所述多个支撑柱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所述下板和所述上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顶出机构,通过在原有顶出机构上进行加密转换,从而扩展了原有压机设备的适用锻件范围。(*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模锻件加工,更具体地,是一种用于在锻件成型后将其从模具顶出的顶出机构。技术背景在锻造设备制造中,顶出机构是必不可少的装置。如图I所示,是常用的顶出机构10对在下模20内成型的锻件30进行顶出操作的示意图。如图所示,该顶出机构10包括一个基座11以及通过顶出孔设置在该基座11上的顶杆12,顶杆12通过活动插设入基板11上多个孔的方式,均匀地分布于基座11。当锻件30在模具内成型后,将顶出机构10的基座11置于下模20下方,并且利用压机对顶杆12施加向上的推力,顶杆12在推力的驱动下,向上运动,进而将锻件30顶出。进一步结合附图,当顶出机构的顶杆之间的密度不适当时,则难以满足锻件的顶出需求,此时,原有的顶出机构,甚至是压机就难以使用了,如图I所示,顶杆12之间由于间隔较大,因此顶杆12不能平衡地作用于锻件30,即锻件30可供顶出的位置很少,从而使得其与现有顶出机构的顶杆位置无法匹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的顶出机构所存在的上述问题,并在其基础上进行改进,从而提供了一种新型的顶出机构。本技术的顶出机构,包括下板、多个推杆、上板、转换板、多个顶出杆以及多个支撑柱,其中,所述多个推杆均匀地穿设于所述下板,并且所述多个推杆的上部连接端与所述转换板的下端面相连接;所述多个顶出杆均匀地穿设于所述上板,并且所述多个顶出杆的下部连接端与所述转换板的上端面相连接;所述多个顶出杆在所述上板的分布密度大于所述多个推杆在所述下板的分布密度;以及所述多个支撑柱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所述下板和所述上板。优选地,所述多个顶出杆在所述上板的分布密度为所述多个推杆在所述下板的分布密度的2至4倍。优选地,所述下板和所述上板之间连接有固定立板。本技术的顶出机构,通过在原有顶出机构上进行加密转换,扩展了压机设备的适用锻件范围。附图说明图I为现有顶出机构进行顶出操作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顶出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顶出机构的俯视图;图4为利用本技术的顶出机构进行顶出操作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顶出机构的结构及工作原理进行详细说明。如图2所示,是本技术的顶出机构的示意图,并结合图3,本技术的顶出机构100,包括下板110、多个推杆120、上板130、转换板140、多个顶出杆150以及多个支撑柱160。其中,多个推杆120均匀地穿设于下板110,并且多个推杆120的上部连接端与转换板140的下端面相连接。多个顶出杆150均匀地穿设于上板130,并且多个顶出杆150 的下部连接端与转换板140的上端面相连接。并且,多个顶出杆150在上板130的分布密度大于多个推杆120在下板110的分布密度。另外,多个支撑柱160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下板110和上板130。更具体地,下板110以及推杆120,可采用原有顶出机构的设置(参考图I),这样,下板110和推杆120可与原有压机设备相匹配。上板130可通过支撑柱160与下板110固定连接,并且在顶出操作时,上板能够与模具相连接(参考图4)。利用支撑柱160支撑下板110和上板130,可保证在顶出操作中的顶出行程以及承受模具上传递的压力,并且给转换板140以足够的移动空间。转换板140用于分别连接推杆120和顶出杆150,由于顶出杆150在上板130 (以及转换板140)上的分布密度大于推杆120在下板110 (以及转换板140)上的分布密度,因此转换板140的作用在于实现了对原顶出机构的加密转换,即通过转换板140,对顶出杆的密度进行增加。另外,容易理解,下板110和上板130上均开设用用于分别穿设推杆120和顶出杆150的多个孔。在本技术的顶出机构100中,多个顶出杆150在上板130的分布密度为多个推杆120在下板110的分布密度的2至4倍。优选地,结合图3所示,顶出杆150在上板130上的分布密度为推杆120在下板110的分布密度的2倍。另外,如图2所示,下板110和上板130之间进一步连接有固定立板170,以进一步连接固定下板110和上板130。如图4所示,为利用本技术的顶出机构100对成型后的锻件30进行顶出操作的示意图。如图所示,在该实施方式中,锻件30为一种薄筋板复杂锻件,其顶出位置很小。按照设计,顶出位置中心距离最小仅有88mm,而原有的顶出机构顶杆的位置间距为225mm,因此难以满足锻件的顶出要求。当利用本技术的顶出机构100进行顶出操作时,由于下板110和推杆120均采用原有设置,因此可继续利用原有压机设备,而通过本技术的转换板140的转换,顶出杆150的密度可相比原有进行加密,例如,顶出杆的密度可以为原有顶出杆密度的2倍,这样,经转换后的顶出杆的间隔可由原来的225_变为112. 5_,于是,当对下板110施加推力、顶出杆150穿过下模20上的通孔时,可使得能够作用于锻件30的顶出杆的数量增加,从而可平衡地将锻件30顶出。综上所述,本技术的顶出机构,通过在原有顶出机构上进行加密转换,从而可在继续使用原有压机设备的基础上,扩展了模锻液压机的适用锻件范围,这避免了再次添置新压机设备或对压机底座进行大的改造。另外,由于等温锻造模具温度较高,因此为了使压机设备温度始终处在室温环境下,一般等温锻造模具都有一定的高度,以便有足够的距离形成温度梯度,防止模具温度传递 到压机设备。这一高度距离可正好用于放置本技术的转换机构,而不影响等温锻造模具和模座及加热装置的设计,同时也不影响生产的正常进行。权利要求1.一种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下板、多个推杆、上板、转换板、多个顶出杆以及多个支撑柱,其中, 所述多个推杆均匀地穿设于所述下板,并且所述多个推杆的上部连接端与所述转换板的下端面相连接; 所述多个顶出杆均匀地穿设于所述上板,并且所述多个顶出杆的下部连接端与所述转换板的上端面相连接; 所述多个顶出杆在所述上板的分布密度大于所述多个推杆在所述下板的分布密度;以及 所述多个支撑柱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所述下板和所述上板。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顶出杆在所述上板的分布密度为所述多个推杆在所述下板的分布密度的2至4倍。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板和所述上板之间连接有固定立板。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顶出机构,包括下板、多个推杆、上板、转换板、多个顶出杆以及多个支撑柱,其中,所述多个推杆均匀地穿设于所述下板,并且所述多个推杆的上部连接端与所述转换板的下端面相连接;所述多个顶出杆均匀地穿设于所述上板,并且所述多个顶出杆的下部连接端与所述转换板的上端面相连接;所述多个顶出杆在所述上板的分布密度大于所述多个推杆在所述下板的分布密度;以及所述多个支撑柱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所述下板和所述上板。本技术的顶出机构,通过在原有顶出机构上进行加密转换,从而扩展了原有压机设备的适用锻件范围。文档编号B21J13/14GK202527646SQ20122010895公开日2012年11月14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21日 优先权日2012年3月21日专利技术者吴瑞恒, 庞克昌, 张磊 申请人: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下板、多个推杆、上板、转换板、多个顶出杆以及多个支撑柱,其中,所述多个推杆均匀地穿设于所述下板,并且所述多个推杆的上部连接端与所述转换板的下端面相连接;所述多个顶出杆均匀地穿设于所述上板,并且所述多个顶出杆的下部连接端与所述转换板的上端面相连接;所述多个顶出杆在所述上板的分布密度大于所述多个推杆在所述下板的分布密度;以及所述多个支撑柱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所述下板和所述上板。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瑞恒庞克昌张磊
申请(专利权)人: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