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风抗风伞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979633 阅读:21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1-16 07: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风抗风伞,包括伞布及伞骨,该伞骨包括伞中棒、外顶骨及内顶骨,伞中棒至少包括上伞巢及下伞巢,所述外顶骨枢接于伞中棒的上伞巢,所述内顶骨的一端枢接在下伞巢,另一端设有枢接孔,并通过转轴枢接在设有套孔的伞中碟一端,伞中碟的另一端枢接在外顶骨上。当遇强风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防风抗风伞整把伞成反向翻起,呈自我保护的反向收折状。这样,既保证了该伞的安全,防止伞骨被强风吹折,增强雨伞的使用寿命,又可避免撑伞者迎风撑伞举步维艰造成意外事故的发生。(*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伞具,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防风抗风伞
技术介绍
伞具是人们生活常备用品,不只用于挡雨,其功能亦可使用于遮阳、挡风等情形。一般人使用雨伞时都会遇到一个共同的困扰,当碰到风雨交加的日子时,强大的风力常会使伞面出现上翻“开伞花”的状况,给使用者造成不安全感,尤其是对于多折伞骨,因伞骨由多节枢接而成,在枢接处更容易出现上述状况,雨伞经过这样的情形会容易损坏。且伞上翻 后,欲恢复原状,需要将上翻的伞骨一节一节的往回翻,使用极其不便。因此便有如图I及图2所示的多折伞骨的雨伞,其在伞骨架中加设了加强牵拉线以此增加伞骨架的强度。如图所示,其伞骨架由内伞骨I’、外伞骨2’、顶伞骨3’、中伞骨4’及牵拉线5’构成,内伞骨I’的一端枢接在中巢6’的下部,另一端通过固定在外伞骨2’上蝶片V的外枢接点71’枢接外伞骨2’,外伞骨2’的外端为自由端连接伞珠;顶伞骨3’ 一端枢接在上巢8,上,另一端通过一活动套置于内伞骨I’上的“T”型块9’枢接在内伞骨I’上;中伞骨4’ 一端枢接在中巢6’的上部,另一端同顶伞骨3’ 一并枢接在“T”型块9’上;而牵拉线5’ 一端枢接在顶伞骨上3’,另一端枢接在外伞骨2’蝶片V的内枢接点72’上。正是由于该牵拉线5’的一端限制着外伞骨2’的内枢接点72’,同时使外伞骨2’与顶伞骨3’之间具有一连接牵引的作用,使整个伞骨架在遇强风时不易损坏。但是上述伞结构强度虽有所增加,但是在遇到强风时,由于伞布撑开,受力面积增大,造成举伞者举步维艰,容易发生意外事故,且强风依然容易将伞骨压折断,影响伞的使用寿命。有鉴于此,本设计人针对上述伞结构设计上未臻完善所导致的诸多缺失及不便,而深入构思,且积极研究改良试做而开发设计出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避免被强风折断的防风抗风伞,增强雨伞的使用寿命。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轻易打开的防风抗风伞,方便实用。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的解决方案是一种防风抗风伞,包括伞布及伞骨,该伞骨包括伞中棒、外顶骨及内顶骨,伞中棒至少包括上伞巢及下伞巢,所述外顶骨枢接于伞中棒的上伞巢,所述内顶骨的一端枢接在下伞巢,另一端设有枢接孔,并通过转轴枢接在设有套孔的伞中碟一端,伞中碟的另一端枢接在外顶骨上。所述伞中棒的顶端与伞布未缝固在一起。伞中碟与内顶骨的夹角在开区间(0° ,180°)内。所述内顶骨套在伞中碟内,伞中碟与内顶骨枢接的一端端部闭合。所述内顶骨套在伞中碟内,伞中碟与内顶骨枢接的一端端部设有一凸起。所述内顶骨套在伞中碟内,该内顶骨的底部设有凸粒,当该内顶骨转动至伞中碟时,该凸粒落入伞中碟的套孔与端部之间。所述伞中碟套在内顶骨内,该内顶骨与伞中碟枢接的一端端部闭合。所述伞中碟套在内顶骨内,该内顶骨与伞中碟枢接的一端端部设有一凸起。所述伞中碟套在内顶骨内,该伞中碟的底部设有凸粒,当该内顶骨转动至伞中碟 时,该凸粒始终落入内顶骨的枢接孔与端部之间。采用上述结构后,本技术防风抗风伞通过在内顶骨与外顶骨之间设置了相对内顶骨转动的伞中碟,在正常情况下,撑伞者撑开该伞时,内顶骨顶持伞中碟于外顶骨内;当遇强风时,撑开的伞布受风力作用向上翻起,同时伞中碟与内顶骨连接的一端脱离外顶骨,整把伞成反向翻起,呈自我保护的反向收折状。这样,即保证了该伞的安全,防止伞骨被强风吹折,增强雨伞的使用寿命,又可避免撑伞者迎风撑伞举步维艰造成意外事故的发生。该防风抗风伞受强风作用上翻后,只需下拉下伞巢,就能使伞形成收折状态,无需用手将上翻的伞骨一节一节往回扳,方便实用。另外,撑开伞时,伞中碟会相对内顶骨转动,当内顶骨与伞中碟呈180度状态时,伞中碟会顶住伞布呈半开状,不容易撑开伞。因此,将伞中碟与内顶骨的夹角设成不等于180度可避免该情况的发生,轻易即可撑开伞,方便使用。附图说明图I为现有伞具伞骨的立体图;图2为现有伞具伞骨的局部分解图;图3为本技术的立体图;图4为本技术伞骨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伞骨的动作示意图一;图6为本技术伞骨的动作示意图二 ;图7为本技术内顶骨与伞中碟第一实施例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内顶骨与伞中碟第二实施例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内顶骨与伞中碟第三实施例示意图。本技术标号说明伞100伞布I伞骨2伞中棒21上伞巢211下伞巢212外顶骨22内顶骨23枢接孔231伞中碟24套孔241端部闭合242凸起243凸粒 232。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进一步解释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结合附图来对本技术进行详细阐述。如图3至图6所示,本技术揭示一种防风抗风伞100,包括伞布I及伞骨2,该伞骨包括伞中棒21、外顶骨22及内顶骨23,外顶骨22缝固于伞布I上,伞中棒21的顶端与伞布I未缝固在一起。伞中棒21至少包括上伞巢211及下伞巢212,所述外顶骨22枢接于伞中棒21的上伞巢211,所述内顶骨23的一端枢接在下伞巢212,另一端设有枢接孔231,并通过转轴3枢接在设有套孔241的伞中碟24 —端,伞中碟24的另一端枢接在外顶骨22上。仍如图3至图6所示,在正常情况下,撑伞者撑开该防风抗风伞100时,内顶骨23顶持伞中碟24于外顶骨22内(如图3、图4所示),伞布I中心与伞中棒21的顶端相抵靠;当遇强风时,撑开的伞布I受风力作用向上翻起,同时伞中碟24与内顶骨23连接的一端脱离外顶骨22,把伞100成反向翻起,呈自我保护的反向收折状(如图5、图6所示);由于伞布I与伞中棒21的顶部未缝固,伞布I在伞100反向翻起时会脱离伞中棒21顶端,呈随意松开状态,减少阻力。这样,即保证了该伞100的安全,防止伞骨2被强风吹折,增强伞100的使用寿命,又可避免撑伞者迎风撑伞举步维艰造成意外事故的发生。该防风抗风伞100受强风作用上翻后,只需下拉下伞巢212,就能使伞100形成收折状态,无需用手将上翻的伞骨2 —节一节往回扳,方便实用。 当撑开伞时,伞中碟24会相对内顶骨23转动,当内顶骨23与伞中碟24呈180度状态时,伞中碟24会顶住伞布I呈半开状,不容易撑开伞100,需要手动调整伞中碟24,为解决该问题,在制造该防风抗风伞100时,需保证伞中碟24与内顶骨23的夹角不等于180°,以方便撑伞者迅速撑开伞,而为保证伞100能正常使用,内顶骨23与伞中碟24的角度需大于0°,因此,伞中碟24与内顶骨23的夹角需设置为大于0°,小于180°。图7至图9为本技术防风抗风伞100的内顶骨23与伞中碟24的枢接方式。如图7所示,内顶骨23与伞中碟24枢接方式的第一实施例,本实施例中,内顶骨23套在伞中碟24内,伞中碟24与内顶骨23枢接的一端端部242闭合,这样,当内顶骨23相对伞中碟24转动至该端部242时,由于该端部242的止挡无法继续转动,两者的转动角度会小于180度。如图8所示,内顶骨23与伞中碟24枢接方式的第二实施例,本实施例中,内顶骨23套在伞中碟24内,伞中碟24与内顶骨23枢接的一端端部设有一凸起243,这样,当内顶骨23相对伞中碟24转动至时,由于该凸起243的止挡无法继续转动,两者的转动角度会小于180度。如图9所示,内顶骨23与伞中碟24枢接方式的第三实施例,本实施例中,内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防风抗风伞,包括伞布及伞骨,该伞骨包括伞中棒、外顶骨及内顶骨,伞中棒至少包括上伞巢及下伞巢,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顶骨枢接于伞中棒的上伞巢,所述内顶骨的一端枢接在下伞巢,另一端设有枢接孔,并通过转轴枢接在设有套孔的伞中碟一端,伞中碟的另一端枢接在外顶骨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风抗风伞,包括伞布及伞骨,该伞骨包括伞中棒、外顶骨及内顶骨,伞中棒至少包括上伞巢及下伞巢,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顶骨枢接于伞中棒的上伞巢,所述内顶骨的一端枢接在下伞巢,另一端设有枢接孔,并通过转轴枢接在设有套孔的伞中碟一端,伞中碟的另一端枢接在外顶骨上。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防风抗风伞,其特征在于伞中碟与内顶骨的夹角在开区间(O。,180。)内。3.如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一种防风抗风伞,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顶骨套在伞中碟内,伞中碟与内顶骨枢接的一端端部闭合。4.如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一种防风抗风伞,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顶骨套在伞中碟内,伞中碟与内顶骨枢接的一端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添财
申请(专利权)人:漳浦松泰伞业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