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型乘用车乘员保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970093 阅读:2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1-15 02:38
一种小型乘用车乘员保护装置,用于改善小型车辆行驶的安全性,避免在与大型车辆追尾事故中给乘员造成严重伤害。它包括防护网、防护网卷收容纳壳体、弹射机构、导轨、锁止机构、控制系统和固定安装机构,所述防护网可在弹射机构组成元件推动下沿导轨展开,所述弹射机构安装在防护网卷收容纳壳体内,所述防护网卷收容纳壳体及导轨通过固定安装机构与车辆A柱固定装配,所述锁止机构与防护网及导轨配装。本发明专利技术创新了一种汽车被动安全保护模式,具有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性能可靠的特点,能有效减少小型车辆在与大车严重追尾事故中给乘员带来的伤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乘用车的乘员保护装置,尤其适用于对小型乘用车前风挡部位的防护,避免在与大型车辆追尾事故中给乘员造成严重伤害,属汽车

技术介绍
随着汽车制造技术的进步,人们对车辆使用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提高车辆行驶速度,一般车辆底盘及车身的设计高度都大大降低,这对于小型乘用车来讲,在追求高速刺激的背后却隐藏着重大安全隐患,即小型汽车与大型货车发生严重追尾事故时,小型车辆会嵌入大车底盘下面,车外刚性物体穿越风挡玻璃,造成对小型汽车内乘员的致命伤害。据统计在小型车与大货车严重追尾事故中,小型车内前排乘员死亡率在90%以上。因此,目前亟待开发设计一种专用于小型乘用车辆前风挡部位的安全防护装置,以减少车辆追尾事 故中对乘员的伤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为改善小型车辆行驶的安全性,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性能可靠的小型乘用车乘员保护装置。本专利技术所述问题是以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小型乘用车乘员保护装置,它包括防护网、防护网卷收容纳壳体、弹射机构、导轨、锁止机构、控制系统和固定安装机构,所述防护网可在弹射机构组成元件推动下沿导轨展开,所述弹射机构安装在防护网卷收容纳壳体内,所述防护网卷收容纳壳体及导轨通过固定安装机构与车辆A柱固定装配,所述锁止机构与防护网及导轨配装。上述小型乘用车乘员保护装置,所述防护网由一组高强度加强条柔性连接而成,非工作状态下盘卷在防护网卷收容纳壳体内,它一端与防护网卷收容纳壳体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弹射机构组成元件连接。上述小型乘用车乘员保护装置,所述弹射机构包括电雷管、气体发生器和发射块,所述电雷管与气体发生器连接,所述气体发生器启爆后推动发射块沿导轨运动,所述发射块推动防护网沿导轨展开。上述小型乘用车乘员保护装置,所述导轨为倾斜放置的矩形槽结构,由左右对称的两部分组成,它们分别与对应的固定安装机构元件配装。上述小型乘用车乘员保护装置,所述锁止机构包括左右对称布置的两部分,其中每一部分均由锁柱、锁舌和锁体组成,所述锁柱固定在防护网前端,所述锁舌与锁体铰接,在锁舌上设有与锁柱匹配的锁止孔,所述锁体固定安装在导轨的下端。上述小型乘用车乘员保护装置,所述控制系统包括碰撞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和车辆ECU控制单元,所述碰撞传感器数量不少于三个,它们均安装在防护网卷收容纳壳体上面,所述加速度传感器和车辆ECU控制单元安装在车体内部。上述小型乘用车乘员保护装置,所述固定安装机构包括导轨支座和防护网卷收容纳壳体支座,所述导轨支座与导轨下端配装,它固定安装在车辆A柱的下端,所述防护网卷收容纳壳体支座与防护网卷收容纳壳体外形匹配,它固定安装在车辆A柱的上端。本专利技术在汽车即将发生追尾碰撞时,由位于车辆风挡上部的碰撞传感器感应到前方障碍物信号,通过车辆ECU控制单元分析判断后发出指令,电雷管将气体发生器引爆,发射块推动防护网沿轨道迅速打开,防护网的高强度加强条覆盖在风挡玻璃上面,防止尖锐物体穿过风挡玻璃给驾驶员或乘员造成身体伤害;本专利技术结构中,安装在车辆两侧A柱上的导轨,不仅能为防护网展开提供导向作用,而且在车辆发生碰撞时,通过高强度加强条将两侧A柱连接起来,提高了车身的抗冲击能力;本专利技术结构中,锁止机构限定了防护网的运动范围,保证了防护网打开位置的准确性;本专利技术由车辆E⑶对碰撞传感器和加速度传感器的信号综合分析,只有当碰撞传感器检测到前方设定位置障碍并且在车辆加速度传感器检测到加速度变化量达到设定值时,本安全保护装置才发挥作用,避免了单纯由非碰撞障碍物信息导致的误操作。总之,本专利技术创新了一种汽车被动安全保护模式,具有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性能可靠的特点,能有效减少小型车辆在与大车严重追尾事故中给乘员带来的伤害。 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图I是本专利技术与车辆位置关系不意 图2是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 图3是图2中A处结构放大 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主视 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侧视 图6是弹射机构工作原理示意 图7 图8是锁止机构工作过程示意图。图中各标号为I、锁止机构,I -1、锁柱,I -2、锁舌,I -3、锁体,2、导轨,3、防护网,4、弹射机构,4-1、电雷管,4-2、气体发生器,4-3、发射块,5、碰撞感应器,6、防护网卷收容纳壳体,7、防护网卷收容纳壳体支座,8、导轨支座,9、车辆A柱。具体实施例方式参看图I、图2、图4、图5、图6,本专利技术包括防护网3、防护网卷收容纳壳体6、弹射机构4、导轨2、锁止机构I、控制系统和固定安装机构。所述防护网3由一组高强度加强条柔性连接而成,非工作状态下盘卷在防护网卷收容纳壳体6内部,它一端与防护网卷收容纳壳体6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弹射机构的组成元件连接,它可在弹射机构组成元件推动下沿导轨2展开;所述弹射机构4安装在防护网卷收容纳壳体6内部,它包括电雷管4-1、气体发生器4-2和发射块4-3,所述电雷管4-1与气体发生器4-2连接,所述气体发生器4_2启爆后推动发射块4-3沿导轨2运动,所述发射块4-3推动防护网3沿导轨2展开;所述防护网卷收容纳壳体6及导轨2通过固定安装机构与车辆A柱9固定装配;所述锁止机构I包括左右对称布置的两部分,其中每一部分均由锁柱1-1、锁舌1-2和锁体1-3组成,所述锁柱1-1固定在防护网3前端,所述锁舌1-2与锁体1-3铰接,在锁舌1-2上设有与锁柱匹配的锁止孔,所述锁体1-3固定安装在导轨2的下端;所述固定安装机构包括导轨支座8和防护网卷收容纳壳体支座7,所述导轨支座8与导轨2下端配装,它固定安装在车辆A柱9的下端,所述防护网卷收容纳壳体支座7与防护网卷收容纳壳体6外形匹配,它固定安装在车辆A柱9的上端。参看图I 图8,本专利技术位于车身顶部,前风挡玻璃的上方,当其处于非工作状态时,防护网3盘卷在防护网卷收容纳壳体6内部,只有当安装在防护网卷收容纳壳体6上的碰撞传感器5检测到前方设定位置障碍,并且由加速度传感器检测到加速度变化量达到设定值时,本安全保护装置才发挥作用;本专利技术通过锁止机构I限定防护网的运动范围,保证了防护网打开位置的准确性。本专利技术的工作过程为在汽车即将发生追尾碰撞时,由位于车辆风挡上部的碰撞传感器5感应到前方障碍物信号,通过车辆ECU控制单元分析判断后发出指令,电雷管4-1将气体发生器4-2引爆,发射块4-3推动防护网3沿导轨2迅速打开,随后,安装在防护网3前端的锁柱1-1首先触碰到锁舌1-2的锁止孔边缘,带动锁舌1-2与锁体1-3发生相对转动,使锁舌1-2的锁止孔将锁柱1-1锁止,此时,防护网3的高强度加 强条覆盖在风挡玻璃上面,防止尖锐物体穿过风挡玻璃给驾驶员或乘员造成身体伤害,起到了对车内乘员的安全保护作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小型乘用车乘员保护装置,其特征是,它包括防护网(3)、防护网卷收容纳壳体(6)、弹射机构(4)、导轨(2)、锁止机构(1)、控制系统和固定安装机构,所述防护网(3)在弹射机构组成元件推动下沿导轨(2)展开,所述弹射机构(4)安装在防护网卷收容纳壳体(6)内,所述防护网卷收容纳壳体(6)及导轨(2)通过固定安装机构与车辆A柱(9)固定装配,所述锁止机构(1)与防护网(3)及导轨(2)配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小型乘用车乘员保护装置,其特征是,它包括防护网(3)、防护网卷收容纳壳体(6 )、弹射机构(4)、导轨(2 )、锁止机构(I)、控制系统和固定安装机构,所述防护网(3 )在弹射机构组成元件推动下沿导轨(2 )展开,所述弹射机构(4 )安装在防护网卷收容纳壳体(6 )内,所述防护网卷收容纳壳体(6)及导轨(2)通过固定安装机构与车辆A柱(9)固定装配,所述锁止机构(I)与防护网(3)及导轨(2)配装。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小型乘用车乘员保护装置,其特征是,所述防护网(3)由一组高强度加强条柔性连接而成,非工作状态下盘卷在防护网卷收容纳壳体(6)内,它一端与防护网卷收容纳壳体(6)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弹射机构的组成元件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小型乘用车乘员保护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弹射机构(4)包括电雷管(4-1)、气体发生器(4-2)和发射块(4-3),所述电雷管(4-1)与气体发生器(4-2)连接,所述气体发生器(4-2)启爆后推动发射块(4-3)沿导轨(2)运动,所述发射块(4-3)推动防护网(3)沿导轨(2)展开。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小型乘用车乘员保护装置,其特征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建强梁春夺周晓平田利军杨彦灵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