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功玉专利>正文

折叠式插秧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956 阅读:21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适用于水田插秧的折叠式插秧机,它由多个夹爪组成秧夹(3),通过其上楔口两边拉簧(11)和楔块(5)及(6)的作用,使夹爪并拢或张开,在操纵柄(4)的一拉一推下,可将秧槽(1)各小槽滑入出秧口(2)各U形口的秧苗插入田里。当拉动插秧机拉手(9)前进时,向前成八字形安装的刮板(7)将淤泥往插秧行道刮拢,形成凸形埂,再由其后的耙齿(8)将凸形埂梳细耙平。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同时并排插多行秧苗,并可折叠收拢,便于搬运和收藏。(*该技术在199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本技术属于插秧机械。目前,我国农村是用人工一蔸一蔸地进行插秧,这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插秧工效低。过去曾出现过一种插秧机,秧苗是立放在秧盘内,用双手捏秧夹压缩弹簧使秧夹张开进行夹秧,当秧夹夹着秧苗插入田里后,再用双手捏秧夹使秧夹脱离秧苗,这样进行插秧劳动强度大,同时由于捏秧夹的力量及夹秧的部位每次不一致,因此,秧夹夹秧的数量和长短也不一致,所以秧苗插入田里的深浅不一,常出现夹断和杵断秧苗,有时也出现纡头秧及秧苗飘浮现象,使秧苗长势不好。同时由于机体笨重、操作、搬运和收藏都不方便,因此,没有被推广应用。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筒单,操作方便,省力的折叠式插秧机,这种插秧机只要通过操纵柄的一拉一推就可将数蔸秧苗同时插入田里,既保证插秧快、质量好,又可折叠收拢,便于搬运和收藏。本技术是由安装在插秧机体(10)后上方秧槽靠背架上的秧槽(1)和出秧口(2),可沿底架上的秧夹支撑轴转动的秧夹(3)和与其连接的操纵柄(4),底架支撑板上的刮板(7)及耙齿(8)组成。秧槽(1)为U形在U形槽内用隔板隔成多个长方形小槽,槽的上下无挡板,秧槽(1)背后的半圆环(13)套在靠背架两根横杆(12)上,可左右移动,使秧槽(1)小槽下端口始终与出秧口(2)的U形口对齐,该U形口宽度和各小槽的宽度相同,出秧口(2)上的各U形口在同一平面上,固定在秧槽-->靠背架上,位于秧槽(1)下方,小槽内秧苗靠其斜度可以自由下滑,分别进入出秧口(2)各U形口,各U形口之间的距离根据秧苗行距而定。本技术出秧口(2)有7个U形口,秧槽(1)的小槽是35个,五倍于U形口,当秧槽全部装满秧苗时,将秧槽的第一个小槽对准出秧口第1个U形口时,则第6个小槽就对准第2个U形口,依次类推,当用完第1轮7个小槽中的秧苗后,移动秧槽(1),使第2个小槽对准第1个U形口,第7个小槽对准第2个U形口,这样依次移动秧槽可将秧槽内的全部秧苗用完。由于出秧口(2)U形槽的长度比秧槽(1)U形槽的深度短,沿秧槽滑入出秧口的秧苗根部露出出秧口的下端面,以便秧夹(3)进行夹秧。秧夹(3)的每个夹口的两个夹爪为长方形,分别安装在形秧夹(3)的横梁和与其平行并可沿导套(14)相对移动的杆件(15)上,各夹爪互相平行,夹爪内侧装置软质材料,各夹口之间的距离和出秧口(2)各U形口之间的距离一致。在形横梁和杆件(15)中部向前安装一楔形口,楔形口两边由拉簧(11)连接。向上拉形操纵柄(4)时,带动与其连接的秧夹(3)沿固定在底架上的秧夹支撑轴作圆弧转动,当安装在秧夹支撑轴中部上方楔尖向后的上楔块(6)进入秧夹上的楔口时,就将拉簧(11)拉长,夹口的两个夹爪分开,当夹爪到达出秧口(2)下端口时,楔口脱离上楔块(6)尾部,拉簧(11)收缩,夹爪夹住秧苗根部。向下推操纵柄(4),秧夹就将秧苗从出秧口(2)抽出,楔口尾部将弹簧连接的上楔块(6)扒开,使秧夹将秧苗插入田里,与此同时,秧夹上的楔口被安装在秧夹支撑轴中部后方楔尖向上的下楔块(5)楔开,拉簧(11)伸长,秧夹夹爪分开,秧苗脱离夹爪,然后向前拉动插秧机的形拉手(9),使插秧机前进,进-->行第二排插秧。当插秧机前进时,向前成八字形安装在底架支撑板上的刮板(7),将田里的淤泥往插秧行道刮拢,形成凸形埂,刮板(7)为长方形,耙齿(8)为尖齿形,安装在刮板(7)之后的另一支撑板上,可将凸形埂梳细耙平。插秧机体(10)底部为多孔板,使插秧机不会上浮。本技术可折叠收拢,将秧槽(1)、出秧口(2)和靠背架折叠入插秧机体(10)内,秧夹(3)旋转到插秧机体后部,操纵柄(4)收缩于插秧机体两侧,刮板(7)和耙齿(8)随支撑板向上旋转到插秧机体底部,拉手(9)折叠到秧槽(1)端面上,使插秧机体积缩小,既便于搬运,又便于收藏。本技术结构简单、轻便,使用方便,夹秧和插秧的过程就是靠操纵柄一拉一推,在楔块和拉簧的作用下自动完成,比用双手捏秧夹夹秧和插秧简单省力。出秧口大小一样,每个秧夹所夹秧苗的多少及部位一致,一次可同时插7窝秧。由于刮板(7)及耙齿(8)的作用,插秧行道平直,秧插入田里后不会出现纡头秧和秧苗飘浮。秧槽(1)有成倍于出秧口的小槽装满秧苗,在插秧时只需移动秧槽(1)就可使用各槽秧苗,操作简便,节省时间。同时,本技术可折叠收拢,便于搬运和收藏。说明书附图简要说明:图1,是折叠式插秧机的主视图。图2,是折叠式插秧机的俯视图。图3,是折叠式插秧机的左视图。图4,是折叠式插秧机折叠收拢时的示意图。图5,是折叠式插秧机出秧口及秧槽靠背架示意图。-->图6,是秧槽(1)侧视图。图7,是秧夹(3)同上楔块(6)和下楔块(5)工作原理图。在附图中。(1)秧槽,为U形,中间用隔板膈成复数个长方形小槽,两端无挡板;(2)出秧口,由多个U形槽组成,两端无挡板;(3)秧夹,每个夹口的两个长方形夹爪分别固定在形横梁及杆件(15)上;(4)操纵柄,形,在套筒内可调节长短;(5)下楔块,(6)上楔块;(7)刮板,长方形;(8)耙齿;(19)拉手,形;(10)插秧机体,底部是多孔板;(11)拉簧;(12)秧槽靠背架横杆;(13)半圆环;(14)导套,固定在秧夹形横梁上;(15)装有夹爪的杆件。在图中,相同符号表示同一或相应部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折叠式插秧机。其特征在于,秧槽(1)和出秧口(2)是U形、在U形秧槽(1)内用隔成多个长方形小槽,背后有半圆环,出秧口(2)各U形口在同一平面上,并固定在秧槽靠背架上,底架上的秧夹支撑轴中部装有楔夹向后的上楔块(6),尾部由弹簧连接和楔夹向上的下楔块(5),两端与具有多个夹爪的秧夹(3)连接,秧夹(3)U形横梁和与其平行并可沿导套(14)相对移动的杆件(15)上,分别安装多个互相平行的方形夹爪,秧夹(3)中部朝前有一楔形口,两边用拉簧(11)连接,长方形刮板(7)向前成八字形安装在底架支撑板上。在刮板(7)后面的另一支撑板上,横向装有多个夹齿形耙齿(8)。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折叠式插秧机,其特征在于,秧槽(1)和出秧口(2)是U形、在U形秧槽(1)内用隔成多个长方形小槽,背后有半圆环,出秧口(2)各U形口在同一平面上,并固定在秧槽靠背架上,底架上的秧夹支撑轴中部装有楔夹向后的上楔块(6),尾部由弹簧连接和楔夹向上的下楔块(5),两端与具有多个夹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功玉
申请(专利权)人:王功玉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52[中国|贵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