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温包固定装置、除湿机及空调器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946648 阅读:20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1-05 19: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感温包固定装置、除湿机及空调器,其中,感温包固定装置包括与感温包(1)配合的第一夹持部(10)和与被测管路配合的第二夹持部(20)以及连接在第一夹持部(10)和第二夹持部(20)之间的连接部(30),第一夹持部(10)具有第一夹持缺口并且第一夹持部(10)通过套设在感温包(1)外并弹性地束缚在感温包(1)上而夹持感温包(1)。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取消了现有技术中的插片,结构更加简单。(*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感温包固定装置、除湿机及空调器
技术介绍
感温包是一种以热敏电阻为原材料检测温度的一种传感器元件,一般需要在电阻上加引线套管、压着端子,并将表面用金属壳(多为铜壳)来封装,结构多为圆柱形。除湿机的感温包具有实时监测温度的作用。感温包一般通过固定部件连接在换热器的弯头上。冷媒的温度通过换热器的弯头传递给固定部件进而传递给感温包以实现实时监测温度的作用。根据感温包的上述的测温原理,需要感温包和固定部件的内壁紧密接触,否则会 带来测量精度不准确的问题。现有技术中的固定部件为感温包套管和插片。申请号为200920061771. 6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除湿机,包括有换热器和温控器,该换热器上具有换热器弯头,上述温控器包括有温控器主体、与温控器主体连接的感温包,在上述换热器弯头上连接有感温包套管,感温包装配于上述感温包套管内。根据该专利的说明书和附图可知,感温包一般需要插入到焊接在被测管路上的套筒内,并附加一个插片用于卡紧感温包。上述的固定方式存在以下的弊端I、固定结构复杂,需要有套筒、插片;2、套筒需要焊接,增加生产工序、时间;3、这种插片式固定结构,会有一定的温度损失,导致感温包的检查温度值不够准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结构筒单、固定更稳固的感温包固定装置,以及具有该固定装置的除湿机及空调器。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感温包固定装置,包括与感温包配合的第一夹持部和与被测管路配合的第二夹持部以及连接在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之间的连接部,第一夹持部具有第一夹持缺口并且第一夹持部通过套设在感温包外并弹性地束缚在感温包上而夹持感温包。进一步地,第一夹持部呈套筒状且在自然状态下的内径小于感温包的直径。进一步地,第二夹持部具有第二夹持缺口并且第二夹持部套设在被测管路外并弹性地束缚在被测管路上。进一步地,第二夹持部呈套筒状且在自然状态下的内径小于被测管路的直径。进一步地,连接部呈片状结构。进一步地,第一夹持缺口和第二夹持缺口的开口方向朝向彼此。进一步地,第一夹持部的自由端端面与第二夹持部的自由端端面之间的距离大于感温包和被测管路的直径。进一步地,第一夹持部的自由端端面与第二夹持部的自由端端面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感温包和被测管路的直径。进一步地,感温包固定装置的材质为弹性材料。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除湿机,包括换热器,换热器的弯头上通过连接件固定有感温包,连接件为上述感温包固定装置。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换热器,换热器的弯头上通过连接件固定有感温包,连接件为上述感温包固定装置。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中,感温包固定装置包括第一夹持部、第二夹持部以及连接在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之间的连接部。其中,第一夹持部与感温包配合,第一夹持 部具有第一夹持缺口,并且第一夹持部套设在感温包外并弹性地束缚在感温包上;第二夹持部与被测管路配合,感温包固定装置通过第二夹持部固定在被测管路上。由于第一夹持部具有第一夹持缺口,感温包卡入第一夹持部时第一夹持部会被胀开而后弹性地束缚在感温包上,这样,第一夹持部就能利用恢复力夹紧感温包,使得感温包与第一夹持部的内壁紧密接触。本技术取消了现有技术中的插片,结构更简单、固定更稳固,同时节约了成本。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I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感温包固定装置的实施例与感温包配合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图I中感温包固定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以及图3示出了图I中感温包固定装置的俯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结合参见图I至图3的实施例,根据本技术的感温包固定装置包括第一夹持部10、第二夹持部20以及连接在第一夹持部10和第二夹持部20之间的连接部30。其中,第一夹持部10与感温包I配合,第一夹持部10具有第一夹持缺口,并且第一夹持部10通过套设在感温包I外并弹性地束缚在感温包I上而夹持感温包I ;第二夹持部20与被测管路配合,感温包固定装置通过第二夹持部20固定在被测管路上。由于第一夹持部10具有第一夹持缺口,感温包I卡入第一夹持部10时第一夹持部10会被胀开而后弹性地束缚在感温包I上,这样,第一夹持部10就能利用恢复力夹紧感温包1,使得感温包I与第一夹持部10的内壁紧密接触。本实施例取消了现有技术中的插片,结构更简单,同时,节约了成本,并且固定更稳固。如图I和图2所示,第一夹持部10呈套筒状且在自然状态下的内径小于感温包I的直径。这样,实现第一夹持部10的内壁与感温包I的外壁大部分面积能相互接触。第二夹持部20的结构可以为多种,只要能与被测管路紧固配合即可。优选地,如图2和图3所示,第二夹持部20具有第二夹持缺口并且第二夹持部20套设在被测管路外并弹性地束缚在被测管路上。第二夹持部20的结构和功能与第一夹持部10类似,上述的第二夹持部20取代了现有技术中的焊接连接的方式,减少了安装时间。另外,第二夹持部20的孔径可以根据已知管路,制作成系列化,提高其通用性。进一步优选地,第二夹持部20呈套筒状且在自然状态下的内径小于被测管路的直径。实现第二夹持部20的内壁与被测管路 的外壁大部分面积能相互接触。连接部30用于连接第一夹持部10和第二夹持部20,并且将被测管路的温度传递给感温包I。或者,优选地,连接部30呈片状结构,使用时可以被折弯,使得感温包I和被测管路直接接触,优选地,第一夹持部10的自由端端面11与第二夹持部20的自由端端面21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上述感温包I和被测管路的直径,这样温度直接从被测管路传递给感温包,从而减少了温度损失,可以保证感温包检测的温度的准确性,因此检测温度更准确。如图3所示,第一夹持缺口和第二夹持缺口的开口方向朝向彼此,使得感温包固定装置的外形结构为开口式的腰形结构。如图2所示,为了保证感温包I能够很容易的卡入至第一夹持部10内以及被测管路能够很容易的卡入至第二夹持部20,第一夹持部10的自由端端面11与第二夹持部20的自由端端面21之间的距离大于感温包和被测管路的直径。优选地,感温包固定装置的材质为弹性材料,优选为薄壁技术弹簧片制成,为保证足够的弹性,可将感温包固定装置的壁厚控制在1_左右。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除湿机,根据本技术的除湿机的实施例包括换热器,换热器的弯头上通过连接件固定有感温包,连接件为上述的感温包固定装置。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根据本技术的空调器的实施例包括换热器,换热器的弯头上通过连接件固定有感温包,连接件为上述的感温包固定装置。上述的换热器可以为蒸发器或冷凝器。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权利要求1.一种感温包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与感温包(I)配合的第一夹持部(10)和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感温包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与感温包(1)配合的第一夹持部(10)和与被测管路配合的第二夹持部(20)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一夹持部(10)和第二夹持部(20)之间的连接部(30),所述第一夹持部(10)具有第一夹持缺口并且所述第一夹持部(10)通过套设在所述感温包(1)外并弹性地束缚在所述感温包(1)上而夹持所述感温包(1)。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辉陈绍林熊军高旭高智强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