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武韶蕴专利>正文

一种吸引器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940453 阅读:11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1-01 23: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吸引器头,包括内管、外管、限位器和负压连接头,所述限位器包括上限位器和下限位器,所述外管通过上限位器和下限位器限定在所述内管的外部与内管紧密相贴,而且在内管外限定水平高度为0.1-40cm之间环绕内管作旋转运动;所述内管上端连接所述上限位器和一个负压连接头;且在内/外管其中之一的下端管壁上设置有一个开孔;所述内/外管的另一管的管壁上设置有多个开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上下限位器的方式,满足了外管不掉落的情况下,方便外管相对内管自由旋转位移。既可以规避不同位置的组织,实现只吸液,不吸组织的目的;又可以随着液面的下降,顺序关闭液面以上的开孔,保证吸引的最大效能。(*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ー种吸引器头,尤其涉及ー种手术中的吸引器头。
技术介绍
外科手术中病人会有出血。为了吸取这些积血以暴露出更好的手术视野,一般需要用吸引器把血吸走。临床上常用的吸引器由内管和外管和负压连接头组成。外管末端封闭,有网状孔1(如图I)。内管、固定器3和负压连接头4连为一体(如图2)。外管通过固定器固定在内管上,不可移动。外管上孔的位置、大小不会变化。外管与内管间有间隙,可容许液体的自由流动。液体可从外管的网状孔I进入内外管间间隙,再进入内管腔2,通过负压连接头,流向吸引器的负压产生端(如图3)。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容许液体流入内管腔,但人体组织不 会被吸入内管腔。这种方法的缺点是网孔高度是固定的,但液面是变化的。随着液体被吸走,液平面会下降。当部分网孔露出液面时,会造成内管负压減少,吸引效率下降。目前的专利技术设计都没有很好解决这一点。如去除了外套筒的同时,也丢掉了只吸液,不吸组织的优势。又如虽然增加了调解负压的手段,但仍无法解决随液面变化,调解气孔的问题。最后,上述设计均为直型设计,握持端在负压连接头处。当手术切ロ很小吋,握持端在手术切ロ正上方。握持在负压连接头处的手会遮挡术者的视野,造成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本技术提供了ー种吸引器头。所述技术方案如下ー种吸引器头,包括内管、外管、限位器和负压连接头,所述限位器包括上限位器和下限位器,所述外管通过上限位器和下限位器限定在所述内管的外部并与内管紧密相贴,而且在内管外限定水平高度为0. l-40cm之间环绕内管作旋转运动;所述内管上端连接所述上限位器和ー个负压连接头;且在内/外管其中之一的下端管壁上设置有一个开孔;所述内/外管的另ー管的管壁上设置有多个开孔。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由于外管不再固定在内管上,而是采用上下限位器的方式防止外管从内管上滑脱,赋予了外管在一定范围内相对内管自由位移的功能,使得内外管的开孔可以按照操作者的意愿重叠或分开。又由于内外管间没有了间隙,当内外管开孔重叠时,液体只能经外管开孔、内管开孔直接进入内管腔;当内外管开孔分开时,从外管开孔处进入的液体被内管外壁挡住,不能留入内管腔内,相当于关闭内管开孔的效果。附图说明图I是现有技术外管设计结构图;图2是现有技术内管结构示意图;图3是现有技术内管和外管固定使用结构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一外管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一内管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一内管和外管结合使用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ニ外管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ニ内管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ニ内管和外管结合使用时外管的两个孔与内管孔重合的结构图;图10是本技术实施例ニ外管ー个下端孔与内管孔重合的结构示意图;图11是本技术实施例三外管结构示意图;图12是本技术实施例三内管结构示意图;图13是本技术实施例三内管和外管结合使用时外管大孔与内管的上端孔重合,内管下端孔被外管壁封堵住结构示意图;图14是本技术实施例三外管大孔与内管下端孔重合,内管上端孔被外管壁封堵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作进ー步地详细描述ー种吸引器头,包括内管、外管、限位器和负压连接头,所述限位器包括上限位器和下限位器,所述外管通过上限位器和下限位器限定在所述内管的外部并与内管紧密相贴,而且在内管外限定水平高度为0. l-40cm之间环绕内管作旋转运动;所述内管上端连接所述上限位器和一个负压连接头;且在内/外管其中之一的下端管壁上设置有一个开孔;所述内/外管的另一管的管壁上设置有多个开孔。实施例I内外管相对上下位移随着液平面的下降,外管向下移动,遮挡住内管高于液面的孔,有效避免了吸引效カ的下降。如图4和图5所示,展示了单孔的外管及多孔内管的结构,该内管上端连接上限制器和负压连接头;内管的下端连接下限位器,并在内管的下端管壁设置有开孔7,液体从开孔流入内管腔,然后经负压连接头流入负压发生端。在使用时单孔的外管可以沿内管移动,随需要遮蔽部分内管(如图6所示)。实施例2旋转位移旋转外管,外管不同高度、不同角度的短开孔随着旋转角度的变化依次与内管的长开孔重合。随着液面下降,用该法能逐段关闭液面以上的开孔,保证了最大吸引效能。通过这种逐高度段打开气孔的方式,也可以有效躲开不同高度的组织,避免被吸入吸引器中,实现只吸液体,不吸组织。如图7、图8和图9所不,展不了开设有两个孔的外管、开有较大孔内管的结构及内管和外管结合使用时外管的两个孔与内管孔重合的结构,液面高时,外管的两个小孔9与内管的大孔10重合,液体经过外管上下端的孔及内管孔进入内管腔;如果液面下降,这时旋转外管,外管上端的小孔与内管壁重叠,只剩内管下端孔与外管大孔重合,导致上端孔被关闭,而下端孔依然开放(如图10所示),液体由外管下端孔和内管孔进入内管腔。实施例3另ー种旋转位移旋转外管,内管不同高度、不同角度的短开孔随着旋转角度的变化依次与外管的长开孔重合。随着液面下降,用该法能逐段关闭液面以上的开孔,保证了最大吸引效能。通过这种交替在不同角度打开气孔的方式,也可以有效躲开不同位置的组织,避免被吸入吸引器中,实现只吸液体,不吸组织。如图11、图12和图13所示,展示了下端开大孔的外管、下端不同高度和角度开两个孔的内管及内管和外管结合使用时外管大孔与内管的上端孔重合,内管下端孔被外管壁封堵住结构;当液面高时,外管的大孔11与内管上端的小孔12和部分内管壁重合,内管的下端孔被外管壁关闭,液体流经外管大孔和内管上端小孔流入内管腔;当液面下降时,旋转外管一定角度,外管的大孔部分被内管壁封闭,其余部分与内管下端的小孔重合,上端孔 关闭,液体流经外管大孔和内管下端小孔流入内管腔(如图14所示)。上述上限位器设计成一横握手设计,方便助手握持,当手术切ロ很小吋,该横握手在手术切口外,而不在手术切口上方,助手握持的手不会遮挡主刀医生的视野。上述实施由于弃用螺纹结构,采用上下限位器的方式,满足了外管不掉落的情况下,方便外管相对内管自由旋转位移。本吸引器通过上述方式,既起到了传统设计中网状外管的作用,又可以保证随液面下降时,可以逐段关闭液面以上的开孔,实现吸引的最大效能。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吸引器头,包括内管、外管、限位器和负压连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器包括上限位器和下限位器,所述外管通过上限位器和下限位器限定在所述内管的外部并与内管紧密相贴,而且在内管外限定水平高度为0.1?40cm之间环绕内管作旋转运动;所述内管上端连接所述上限位器和一个负压连接头;且在内/外管其中之一的下端管壁上设置有一个开孔;所述内/外管的另一管的管壁上设置有多个开孔。

【技术特征摘要】
1.ー种吸引器头,包括内管、外管、限位器和负压连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器包括上限位器和下限位器,所述外管通过上限位器和下限位器限定在所述内管的外部并与内管紧密相贴,而且在内管外限定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武韶蕴
申请(专利权)人:武韶蕴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