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93 阅读:2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犁包括支承架(1),在其上安装水平面回转架(3)。在回转架(3)上固定有右翻耕和左翻耕犁体形式的工作机构。回转架(3)通过安装可相对于通过回转架(3)转轴(6)的垂直横向平面(5)向两边偏转同样角度(α)。(*该技术在200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土壤耕种的农具,更具体地说属于可在行进中左右穿梭式翻耕土层的。按照本专利技术制造的犁,在具有足够大作业宽度时可悬挂在拖拉机上配套使用。已有类似功用的犁通常按结构分类,其中的每一种均具有一定的优点。但是所有这些犁的决定犁长度的犁体间距都超过了允许值,在这个允许值以内,能保证犁的长度尺寸最小,同时又不影响犁的工作,特别是不妨碍土片在犁体之间通过。双向犁是众所周知的,最普及的,它包括支承架,在支承架上安装着相对于纵轴偏转的回转架,在回转架上相对于水平面对称地固定有左翻耕和右翻耕犁体、前小犁、以及犁刀和固定在犁体上的犁床。双向犁与单面(通常是右面)翻耕的普通犁的不同点,仅在于双向犁有回转架和双套工作机构,它们决定双向犁的长度,且其结构和相互位置完全和普通单向犁的结构和相互位置一致,而单向犁犁体间距决定于前小犁的存在,前小犁的作用是将切下的土层上部分抛掷到前面犁体开出的敞沟内。双向犁的双套工作机构是这种犁的缺点,因此出现了克服这一缺点的技术措施。-->在能克服双向犁缺点的一种犁的支承架上安装有在水平面内回转的支架,在此支架上固定着犁体,每个犁体都可保证土层向左右两边翻耕。这种犁的犁体有两种型式。一种型式的犁体具有带两个铧的统一的左右翻耕犁壁,铧的前尖端根据犁路相互配合或者分开。根据要求的土层翻转方向,应从犁柱的左边或右边用铰接头安装犁壁,铰接头的轴位于犁柱对称垂直平面与犁壁对称平面的相交处。这种犁体的缺点是犁壁在垂直方向的直线尺寸增大,因此难以做到犁体的工作宽度很宽。此外,犁壁形状(柱形或锥形)不能适合于在任何土壤条件下工作。另一种型式的犁体较好。这是一种组合式犁体,每个犁体包括绕垂直轴回转的前后对称部分,它们分别用来向左和向右翻耕土层。譬如说有一种犁体,在其前部犁柱上固定有带铧的向左和向右翻耕的犁壁前部分,它们的工作位置相对于通过犁柱转轴的垂直横向平面镜象对称,而犁体的后部本身是可活活旋转的凹形圆柱体。这种犁体的后部系做成缩短型的,这是为了减小犁体间距从而也减小犁的长度,但是这样一来在犁体工作时土层翻转状况不佳,也就是说使翻耕质量降低。还有一种犁体,在其前部犁柱上固定有带铧的统一的向左和向右翻耕犁壁前部分,此犁壁前部分相对于通过犁柱转轴及铧中心的平面是对称的,而犁体的后部上固定着向左和向右翻耕犁壁的后部,此向左和向右翻耕犁壁后部是相互镜象对称地安装的。根据要求的土层翻转方向,犁体的前后部偏转状态应保证当回转架处于相应位置时犁壁-->前部的一个侧边与相应犁壁后部的侧边对接,因此而形成向左或向右翻耕土层的完整犁壁(US,A,3305025)。这种犁体可以满足与完成翻耕工艺过程有关的任何要求。但是,如果在已知的带有水平面回转架的犁上使用这种犁体,则减小犁长度不能依靠犁体间距减小到仅由犁体间土片通过的条件来决定的值,也就是说减小到由单纯耕作工艺要求决定的允许值。原因在于这种犁的装在支承架上的回转架只能相对于垂直纵向平面向两边偏转同样角度,因而当回转架处在工作位置时犁体后部的转向会单纯由于结构要求限制犁体间距的减小,所说结构要求是指必须在没有前小犁和犁刀的条件下使犁体后部的转向不与后面的犁体接触。因为采用前小犁和犁刀还会进一步增加犁的长度。因此,带有水平面回转架的犁仅有一套工作机构,从节省材料的观点看它比双向犁优越,但由于必须保证由每个犁体交替地向相反方向翻耕土层,犁体的结构变得复杂化,而且需要有使犁体调整到工作位置的传动机构。尽管带有水平面回转架的犁对犁制造业来说也有前途,但是由于与这种犁的回转架机构有关的缺点,不能在保持犁体已有参数不变和在其上采用前小犁及犁刀的条件下解决减小犁长度的问题。回转架相对于垂直纵向平面向两边偏转同样角度不仅是上述犁的严重缺点,而且也是带水平面回转架的所有已知犁的严重缺点(不论其犁体型式如何)。正是由于这个缺点,才不可能减小上述犁的犁体间距和制造更小长度的犁。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缺点。本专利技术的基本任务,是研制这样一种犁,这种犁的支架和工作机-->构运动方式应能通过相距更近地排列犁体的方法达到减小犁长度的目的。解决所提任务的方法是,犁包括支承架,在支承架上安装水平面回转架和固定在回转架上的工作机构,工作机构包括左翻耕和右翻耕犁体,根据专利技术,回转架通过安装可相对于通过回转架转轴的垂直横向平面向两边偏转同样角度。根据犁的结构型式之一,它的每个犁体由前回转部和后部组成,前回转部上固定有带铧的、与通过回转轴及铧中心的平面对称的犁壁部分,犁体后部上固定有相互镜象对称地安装的左翻耕和右翻耕犁壁部分,根据专利技术,每个犁体后部在安装后可由垂直于回转架的垂直平面向两边转动ψ角,此ψ=α-γ,式中ψ-犁体后部调整到工作位置所必需的转角;α-处于工作位置的回转架纵轴与垂直横向平面间的夹角;γ-处于工作位置的犁体后部对称平面与垂直纵向平面间的夹角。根据犁的另一种结构型式,它的每个犁体由前回转部和后部组成,前回转部上固定有带铧的、与通过回转轴及铧中心的平面对称的犁壁部分,犁体后部上固定有相互镜象对称地安装的左翻耕和右翻耕犁壁部分,根据专利技术,每个犁体后部刚性地固定在回转架上。每个铧的侧刃边最好与犁的运动方向呈一定角度,并且要磨锐。每个犁体前部犁壁的侧边可做成凸曲线形。每个犁体最好带有铰接固定在其上的犁床和使犁床转到给定位置的两个限动块。回转架最好做成平行四边形机构的形式,而且此机构的连接节与-->工作机构运动相联。上述推荐的犁不论采用何种犁体型式和有无犁刀及前小犁,均可大大减小犁体间距以至犁的长度,从而提高耕作机组的灵活性的生产率。本专利技术的实质如下。犁带有固定在支承架上的水平面回转架,此回转架可借助于液压油缸或其他已知的类似装置调整移动到工作位置,并在工作位置与通过回转架轴线的垂直横向平面相交。与已知其他犁的回转架移动到与垂直纵向平面相交的情况相比,这种犁的回转架移动会使所有工作机构的转动改变到相反方向。因此,在调整到工作位置时每个犁体后部不会触到不论挨得多近的并列犁体的前部。同时,在调整到工作位置时,犁刀和前小犁也不会触到犁体。因此,推荐犁的犁体间距巴不取决于犁体长度和是否装有犁刀与前小犁(已有带水平面回转架的犁没有犁刀和前小犁)。犁体间距可减小的程度,是由单纯耕作工艺要求主要是土片在犁体之间通过的条件决定的,假使每个前小犁完成的耕作工艺过程是被它切下的土层上部分留在前小犁后面的地面上并在自重作用下被抛掷到敞沟内,与此同时由后面犁体切下的土层自行翻转、堆放到犁沟内。推荐的犁可采用任何型式的犁体,但组合式犁体具有适合于不同土壤条件和翻耕要求的工艺参数,在这种组合式犁体的前回转部上固定有带铧的铧壁部分,而其后部上固定有相互镜象对称地安装的向左和向右翻耕的犁壁部分。采用这种犁体时当犁处在工作位置时的回转架相对于垂直横向平面的安装角α越小,犁体后部离开垂直于回转架的垂直平面的转角ψ也越小。当犁体后部相对于垂直纵向平面的安装-->角γ=α时,犁体后部即刚性地固定到回转架上。例如,当α=40°,γ=40°时,犁体后部刚性地固定到回转架上,在此情况下犁铧与犁沟壁之间呈γ0角,此γ0角等于或接近于40°。随着犁体的靠近,回转架相对垂直横向平面的安装角α减小。因此,犁越短,上述组合式犁体后部在工作位置的安装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犁包括支承架(1),在其上安装水平面回转架(3)和固定在回转架上的工作机构,工作机构包括左翻耕和右翻耕犁体,其特征为回转架(3)通过安装可相对于通过回转架(3)转轴(6)的垂直横向平面(5)向两边偏转同样角度(α)。

【技术特征摘要】
1、犁包括支承架(1),在其上安装水平面回转架(3)和固定在回转架上的工作机构,工作机构包括左翻耕和右翻耕犁体,其特征为回转架(3)通过安装可相对于通过回转架(3)转轴(6)的垂直横向平面(5)向两边偏转同样角度(α)。2、按权利要求1的犁带有犁体,每个犁体由前回转部和后部组成,前回转部上固定有带铧(9)的、与通过回转轴(11)及铧(9)中心的平面(10)对称的犁壁部分(8),犁体后部上固定有相互镜象对称地安装的左翻耕和右翻耕犁壁部分(13、14),其特征为每个犁体后部在安装后可由垂直于回转架(3)的垂直平面(15)向两边转动ψ角,此ψ=α-γ,式中ψ-犁体后部调整到工作位置所必需的转角;α-处于工作位置的回转架纵轴与垂直横向平面间的夹角;γ-处于工作位置的犁体后部对称平面与垂直纵向平面间的夹角。3、按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维蒂姆米克海劳夫契玛他夏普诺费道尼考莱夫契沃乐考夫娜他里亚依万诺夫娜埃沙考微莱奥尼得斯苔佩诺夫契库兹米契微拉迪米尔阿莱先德夫契塞门诺夫瓦拉瑞奥莱格夫契门格奥
申请(专利权)人:瓦丁米哈依诺维奇马歇普洛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SU[苏联]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