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有源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899918 阅读:1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0-23 05:3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有源功率因数校正电路。本发明专利技术包括功率因数校正芯片U1、升压电感T1、开关管Q1、热敏电阻NTC、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第十一电阻R11、第十二电阻R12、第十三电阻R13、第十四电阻R14、第十五电阻R15、第十六电阻R16、第十七电阻R17、第一滤波电容C1、第二滤波电容C2和第三滤波电容C3。本发明专利技术不但实现对高功率因数的校正,提高了电路的功率因数,有效音质电网谐波干扰,而且稳定输出电压、提高电源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有源功率因数校正电路,主要应用于LED驱动电路中,属于电子

技术介绍
功率因数指的是有效功率与总耗电量(视在功率)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有效功率除以总耗电量(视在功率)的比值。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电カ的需求不断增长,大部分用电设备中,其工作电压直接取自交流电网。所以电网中会有许多电カ电子装置、电磁设备和电子设备等非线性负载,使电网产生谐波电压和电流。而许多没有采取功率因数校正技术的AC-DC整流电路,输入电流波形呈尖脉冲状。因此,交流网侧功率因数只有0. 5-0. 7,电流的总谐波畸变(THD)很大,可超过100% (功率因数为0. 999吋,THD约为3%)。功率因数 过低,对供电设备的输出增加了无功功率的比例,減少能源的使用效率,电子镇流器会产生ー个大电流循环,热量积聚在电源总线,传输线绝缘层损坏,造成火灾;电流谐波含量高,高频率电子镇流器和电源谐波干扰,影响其正常工作。因此,提高功率因数,减少谐波的含量也就是功率因数校正成为开关电源领域中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是要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ー种新型的LED驱动的有源功率因数校正电路。本专利技术包括功率因数校正芯片U1、升压电感Tl、开关管Q1、热敏电阻NTC、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第i^一电阻R11、第十二电阻R12、第十三电阻R13、第十四电阻R14、第十五电阻R15、第十六电阻R16、第十七电阻R17、第一滤波电容Cl、第二滤波电容C2、第三滤波电容C3、第四滤波电容C4、第五滤波电容C5、第六滤波电容C6、第七滤波电容C7、第一整流ニ极管D1、第二稳压ニ极管D2、第三升压ニ极管D3。功率因数校正芯片Ul的I脚与第五滤波电容C5的一端、第六滤波电容C6的一端、第十六电阻R16的一端、第十七电阻R17的一端、第十五电阻R15的一端连接;功率因数校正芯片Ul的2脚与第五滤波电容C5的另一端、第九电阻R9的一端连接;第九电阻R9的另一端与第六滤波电容C6的另一端连接;功率因数校正芯片Ul的3脚与第二电阻R2的一端、第三电阻R3的一端、第一滤波电容Cl的一端连接;功率因数校正芯片Ul的4脚与第十电阻RlO的一端连接;功率因数校正芯片Ul的5脚与第七电阻R7的一端连接;功率因数校正芯片Ul的6脚与第二稳压ニ极管D2的阳极、接地端连接;功率因数校正芯片Ul的7脚与第八电阻R8的一端连接;功率因数校正芯片Ul的8脚与第二滤波电容C2 —端、第三滤波电容C3的一端、第五电阻R5的一端、第一整流ニ极管Dl的阴极连接。升压电感Tl初级线圈的一端与第四电阻R4的一端、第一电阻Rl的一端、电压输入端Vin连接;升压电感Tl初级线圈的另一端与第三升压ニ极管D3的阳极、开关管Ql的漏极连接;升压电感Tl次级线圈的一端与第六电阻R6的一端、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连接;升压电感Tl次级线圈的另一端与接地端连接。开关管Ql的栅极与第八电阻R8的另一端、第十三电阻R13的一端连接;开关管Ql的源极与第十电阻RlO的另一端、第i 电阻Rll的一端、第十二电阻R12的一端、第十三电阻R13的另一端连接。第一电阻Rl的另一端与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与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连接,第四滤波电容C4的一端与第一整流二极管Dl的阳极、第二稳压二极管D2的阴极连接,第四滤波电容C4的另一端和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连接,热敏电阻NTC的一端与第三升压二极管D3的阴极连接,热敏电阻NTC的另一端与第十四电阻R14的一端、第七滤波电容C7的一端连接,第十四电阻R14的另一端与第十五电阻R15的另一端连接,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第一滤波电容Cl的另一端、第二滤波电容C2的另一端、第三滤波电容C3的另一端、第^ 电阻Rll的另一端、第十二电阻R12的另一端、第十六电阻R16 的另一端、第十七电阻R17的另一端、第七滤波电容C7的另一端与接地端连接,Vin端接经过整流滤波后的电压,第七滤波电容C7的两端作为输出。本专利技术不但实现对高功率因数的校正,提高了电路的功率因数,有效音质电网谐波干扰,而且稳定输出电压、提高电源效率。附图说明图I是本专利技术电路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I所示,本专利技术包括功率因数校正芯片U1、升压电感Tl、开关管Q1、热敏电阻NTC、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第i^一电阻R11、第十二电阻R12、第十三电阻R13、第十四电阻R14、第十五电阻R15、第十六电阻R16、第十七电阻R17、第一滤波电容Cl、第二滤波电容C2、第三滤波电容C3、第四滤波电容C4、第五滤波电容C5、第六滤波电容C6、第七滤波电容C7、第一整流二极管D1、第二稳压二极管D2、第三升压二极管D3。功率因数校正芯片Ul的I脚与第五滤波电容C5的一端、第六滤波电容C6的一端、第十六电阻R16的一端、第十七电阻R17的一端、第十五电阻R15的一端连接;功率因数校正芯片Ul的2脚与第五滤波电容C5的另一端、第九电阻R9的一端连接;第九电阻R9的另一端与第六滤波电容C6的另一端连接;功率因数校正芯片Ul的3脚与第二电阻R2的一端、第三电阻R3的一端、第一滤波电容Cl的一端连接;功率因数校正芯片Ul的4脚与第十电阻RlO的一端连接;功率因数校正芯片Ul的5脚与第七电阻R7的一端连接;功率因数校正芯片Ul的6脚与第二稳压二极管D2的阳极、接地端连接;功率因数校正芯片Ul的7脚与第八电阻R8的一端连接;功率因数校正芯片Ul的8脚与第二滤波电容C2 —端、第三滤波电容C3的一端、第五电阻R5的一端、第一整流二极管Dl的阴极连接。功率因数校正芯片Ul为L6562A,第一滤波电容Cl和第三滤波电容C3的容量值为O. OluF,第二滤波电容C2的采用22uf/25V,第五滤波电容C5的容量值为O. IuF,第六滤波电容C6容量值为luF,第二电阻R2的阻值为1ΜΩ、第三电阻R3阻值为15ΚΩ,第五电阻R5的阻值为270K Ω,第七电阻R7的阻值为47K Ω,第八电阻R8的阻值为20 Ω,第九电阻R9的阻值为IOK Ω,第十电阻RlO的阻值为O. I Ω,第一整流二极管Dl为IN4147,第二稳压二极管 D2 为 1N5248B。升压电感Tl初级线圈的一端与第四电阻R4的一端、第一电阻Rl的一端、电压输入端Vin连接;升压电感Tl初级线圈的另一端与第三升压二极管D3的阳极、开关管Ql的漏极连接;升压电感Tl次级线圈的一端与第六电阻R6的一端、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连接;升压电感Tl次级线圈的另一端与接地端连接。开关管Ql的栅极与第八电阻R8的另一端、第十三电阻R13的一端连接;开关管Ql的源极与第十电阻RlO的另一端、第i 电阻Rll的一端、第十二电阻R12的一端、第十三电阻R13的另一端连接。 当开关管导通时,电感线圈中的电流呈线性增加,能量由电能转化成磁能,储存电感内,此时由输出电容向负载提供需要的能量;当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有源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功率因数校正芯片U1、升压电感T1、开关管Q1、热敏电阻NTC、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第十一电阻R11、第十二电阻R12、第十三电阻R13、第十四电阻R14、第十五电阻R15、第十六电阻R16、第十七电阻R17、第一滤波电容C1、第二滤波电容C2、第三滤波电容C3、第四滤波电容C4、第五滤波电容C5、第六滤波电容C6、第七滤波电容C7、第一整流二极管D1、第二稳压二极管D2和第三升压二极管D3,所述的功率因数校正芯片U1的型号为L6562A;功率因数校正芯片U1的1脚与第五滤波电容C5的一端、第六滤波电容C6的一端、第十六电阻R16的一端、第十七电阻R17的一端、第十五电阻R15的一端连接;功率因数校正芯片U1的2脚与第五滤波电容C5的另一端、第九电阻R9的一端连接;功率因数校正芯片U1的3脚与第二电阻R2的一端、第三电阻R3的一端、第一滤波电容C1的一端连接;功率因数校正芯片U1的4脚与第十电阻R10的一端连接;功率因数校正芯片U1的5脚与第七电阻R7的一端连接;功率因数校正芯片U1的6脚与第二稳压二极管D2的阳极、接地端连接;功率因数校正芯片U1的7脚与第八电阻R8的一端连接;功率因数校正芯片U1的8脚与第二滤波电容C2一端、第三滤波电容C3的一端、第五电阻R5的一端、第一整流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升压电感T1初级线圈的一端与第四电阻R4的一端、第一电阻R1的一端、电压输入端Vin连接;升压电感T1初级线圈的另一端与第三升压二极管D3的阳极、开关管Q1的漏极连接;升压电感T1次级线圈的一端与第六电阻R6的一端、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连接;升压电感T1次级线圈的另一端与接地端连接;开关管Q1的栅极与第八电阻R8的另一端、第十三电阻R13的一端连接;开关管Q1的源极与第十电阻R10的另一端、第十一电阻R11的一端、第十二电阻R12的一端、第十三电阻R13的另一端连接;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与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与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连接,第四滤波电容C4的一端与第一整流二极管D1的阳极、第二稳压二极管D2的阴极连接,第四滤波电容C4的另一端和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连接,第九电阻R9的另一端与第六滤波电容C6的另一端连接,热敏电阻NTC的一端与第三升压二极管D3的阴极连接,热敏电阻NTC的另一端与第十四电阻R14的一端、第七滤波电容C7的一端连接,第十四电阻R14的另一端与第十五电阻R15的另一端连接,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第一滤波电容C1的另一端、第二滤波电容C2的另一端、第三滤波电容C3的另一端、第十一电阻R11的另一端、第十二电阻R12的另一端、第十六电阻R16的另一端、第十七电阻R17的另一端、第七滤波电容C7的另一端与接地端连接,Vin端接经过整流滤波后的电压,第七滤波电容C7的两端作为输出。...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梁章洁卢林杰房媛媛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