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金属轧制设备,具体涉及基于气动驱动方式的板带自适应纠偏及张力调节装置。
技术介绍
1、极薄板带广泛应用于电子、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等领域,是一种特殊厚度较薄的金属带材。在板带材生产过程中,从放卷机构到工作辊,中间要经过一系列托辊进行传送。由于板带材张力不均匀、托辊安装位置偏差等原因,不可避免会产生带材发生偏移等现象。如不及时纠正,会导致设备生产的产品表面出现划痕、凹陷等缺陷,降低产品的表面质量;严重的带材偏移可能会导致停机调整甚至导致设备事故或安全隐患,影响生产安全。
2、现有的张力调节装置主要分为两种。一是传统三辊式张力辊组。辊组由两个固定压紧辊和一个可以做垂直升降运动的张力辊组成,通过张力辊的上下移动改变带钢包绕在张力辊上的包角进而调整张力大小,传统三辊式张力辊组结构简单、安全可靠,但是其缺点在于该装置可调节精度有限且不能根据实际张力分布情况进行自适应调整。二是设置可调整位置的滚子结构,包括跳动滚子、液压驱动件、液压箱、可控阀以及液压泵。该装置通过液压驱动件或摇臂改变滚子相对位置进而改变带钢传送路径、以此实现
...【技术保护点】
1.基于气动驱动方式的板带自适应纠偏及张力调节装置,包括机架、传送带和板带;所述机架及传送带用于轧制过程中板带的运输与传送;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板带传输路径上用于检测板带偏差量的偏差检测系统和三辊式张力辊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气动驱动方式的板带自适应纠偏及张力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三段式可变径张力调节辊包括辊轴、减振模块、动力气缸、球形阀、辊瓣以及弹性摩擦层;所述减振模块通过螺纹连接以及双面粘性材料与辊轴连接;所述减振模块垂直辊轴设置;所述动力气缸底部与减振模块上表面粘接,且垂直设置;所述辊瓣与动力气缸的活塞杆表面的扩张顶帽焊接;所述弹性
...【技术特征摘要】
1.基于气动驱动方式的板带自适应纠偏及张力调节装置,包括机架、传送带和板带;所述机架及传送带用于轧制过程中板带的运输与传送;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板带传输路径上用于检测板带偏差量的偏差检测系统和三辊式张力辊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气动驱动方式的板带自适应纠偏及张力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三段式可变径张力调节辊包括辊轴、减振模块、动力气缸、球形阀、辊瓣以及弹性摩擦层;所述减振模块通过螺纹连接以及双面粘性材料与辊轴连接;所述减振模块垂直辊轴设置;所述动力气缸底部与减振模块上表面粘接,且垂直设置;所述辊瓣与动力气缸的活塞杆表面的扩张顶帽焊接;所述弹性摩擦层设置在辊瓣表面;所述球形阀和动力气缸沿辊轴径向均匀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气动驱动方式的板带自适应纠偏及张力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辊轴整体呈六棱柱形,相邻侧壁夹角均为120°;所述辊轴分为三段变辊径机构,每段变辊径机构中设有至少两个动力气缸;所述辊轴为中空壳体,且辊轴两端均设置有进气管道;所述辊轴侧壁均设有连接通孔,所述连接通孔在侧壁上均匀分布;所述减振模块通过连接通孔与辊轴连接;所述辊轴的形状根据实际生产过程需要进行更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气动驱动方式的板带自适应纠偏及张力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模块包括上法兰、若干组自供能式减振机构和下法兰;各组自供能式减振机构限位于上下法兰之间;各组自供能式减振机构的顶部均通过螺纹连接固定于上法兰,另一端则均通过螺纹连接固定于下法兰;各组自供能式减振机构沿气孔管道轴向均匀分布;所述上法兰与动力气缸的底部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气动驱动方式的板带自适应纠偏及张力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自供能式减振机构包括缸体、上密封盖、活塞、减振弹簧组件、磁流变阻尼模块、电磁感应模块、自供能发电模块和下密封盖;所述自供能式减振机构整体呈圆柱结构,且左右轴向对称;所述活塞上连接有活塞杆;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桥医,张路宽,吴华杰,陶来华,过山,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