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连杆式炉门升降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876084 阅读:20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0-15 06: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连杆式炉门升降机构,包括炉门、连杆、驱动液压缸和支座,炉门的两侧均连接有上下平行设置的上连杆和下连杆,上连杆和下连杆的一端分别与炉门相连,另一端分别与支座相连;下连杆还与驱动液压缸相连。通过液压缸活塞杆的伸缩可实现炉门的升降。由于炉门上部无提升机构,因此大大降低炉门开启后的高度,适用于铝及铝合金行业的老车间改造项目和新设计的熔炼炉、保温炉炉门提升上,也可适用于其它行业的熔保炉设备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计新颖、结构简洁、实用性强,为炉门提升提供一个简易可靠的提升装置,另外制造成本低、使用方便,应用前景广。(*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提供一种连杆式炉门升降机构,尤其涉及铝及铝合金行业采用燃料作为热源的火焰熔铝炉、静置炉、混合炉等,属于冶金

技术介绍
在铝加工行业,随着技术的进步及国家淘汰落后产能的需要,国内很多的老牌铝加工厂通过老车间改造,更新大型先进节能设备来替换原有的小型设备。熔炼炉、保温炉作为铝加工厂的第一道工序设备,不可避免的再设备改造、更新换代中处于首选地位。目前,很多铝加工厂的熔铸车间设计偏低,当进行设备改造时,采用大吨位炉子设备时,受制于原有厂房的高度限制,当炉门开启高度超过原有车间天车高度,会导致车间天车无法通过,从而影响到整个车间的物流。传统的炉门提升方式为提升机构位于炉门的正上方,提升机构 的高度大于炉门提升后的最高高度,这样就不能满足在原有厂房上建设大型炉子设备的要求,因此就必须设计出一种新型的炉门提升机构,以降低炉门开启后的高度来满足原有厂房的需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连杆式炉门提升机构,降低炉门提升的总高度以满足需要。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连杆式炉门升降机构,包括炉门、连杆、驱动液压缸和支座,炉门的两侧均连接有上下平行设置的上连杆和下连杆,上连杆和下连杆的一端分别与炉门相连,另一端分别与支座相连;下连杆还与驱动液压缸相连,驱动液压缸铰接在下连杆的中部。进一步地,所述的炉门上方无提升机构,整个炉门的开启由炉门下侧的液压缸驱动。更进一步地,所述的炉门靠自重压紧或液压缸到位压紧,不再另设压紧机构。再进一步地,所述的炉门两侧无运行导轨,炉门启闭以连杆为半径,做圆周运动,炉门运行的高度决定液压缸的行程。本技术技术方案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主要体现在本技术设计新颖、结构简洁、实用性强,广泛应用于老车间改造项目和新设计的熔炼炉、保温炉炉门提升上,也适用于其它行业的熔保炉设备上,为炉门提升提供一个简易可靠的提升装置。该装置制造成本低、功能卓越,使用方便,应用前景看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图I :本技术的一种连杆式炉门升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标号说明1.炉门,2.上连杆,3.下连杆,4.驱动液压缸,5.支座。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提供一种连杆式炉门升降机构,尤其涉及铝及铝合金行业采用燃料作为热源的火焰熔铝炉、静置炉、混合炉等。如图I所示,一种连杆式炉门升降机构,主要包括炉门I、炉门两侧上下平行设置的上连杆2和下连杆3这两根连杆、驱动液压缸4和支座5,两根连杆的一端分别与炉门I相连接,另外一端与支座5相连,下连杆3与驱动液压缸4相铰接,铰接在下连杆2的下侧中部,支座5与炉体连接。炉门I上方不设置提升机构,整个炉门的开启由炉门下侧的液压缸驱动。且炉门I靠自重压紧或液压缸到位压紧,不再另设压紧机构。炉门I的两侧无运行导轨,炉门I的启闭以连杆为半径,做圆周运动,炉门I运行的高度决定液压缸的行程。综上所述,本技术设计新颖、结构简单、实用性强,广泛应用于铝加工行业的 熔炼炉、保温炉上,也适用于其它行业的熔炼炉、保温炉设备上。能够大大提高生产操作的自动化,确保安全生产。该装置制造成本低、功能卓越,使用简洁。上述实施例只是为了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是在于让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了解本技术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凡是根据本
技术实现思路
的实质所作出的等效的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连杆式炉门升降机构,包括炉门(1)、连杆、驱动液压缸(4)和支座(5),其特征在于,炉门(1)的两侧均连接有上下平行设置的上连杆(2)和下连杆(3),上连杆(2)和下连杆(3)的一端与炉门相连,另一端与支座相连;下连杆(3)还与驱动液压缸(4)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连杆式炉门升降机构,包括炉门(I)、连杆、驱动液压缸(4)和支座(5),其特征在于,炉门(I)的两侧均连接有上下平行设置的上连杆(2)和下连杆(3),上连杆(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卫军陆勇余广松李世轩朱咸中王楠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新长光热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