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密研磨用清洁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86059 阅读:1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不使固体表面发生擦伤、可以有效除去该固体表面粘附的异物的精密研磨用清洁带。该清洁带包括单面上丝圈突出的纤维基材层、上述丝圈上涂覆的研磨材料层,以及上述纤维基材层的另一面上连接的薄膜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适于除去固体表面粘附的异物的精密研磨用清洁带
技术介绍
玻璃、金属、塑料等的固体表面,特别是薄膜晶体管(トラジスタ-)液晶元件(TFT-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等离子体显示屏(PDP)、场发射显示器(FED)等显示器用平板玻璃的表面,如果粘附灰尘、金属、无机物、有机物等异物,光折射率及光透射性等光学性能变差,产生次品,成本提高,所以进行通过各种清洁法除去它们的作业。以往,主要是在使金属切割刀的刀刃接触固体表面的状态下,沿着固体表面移动切割刀,除去固体表面粘附的异物。另外,当异物为有机化合物时,将海绵或用极细线织造的纤维沾水或溶剂(例如醇、酮类化合物)通过擦拭作业除去异物。最近,由上述方法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将发泡体片材的表面用研磨粒子进行部分涂覆得到的清洁片材(参照韩国专利公开公报第2003-30813号,图1a)。使用该清洁片材除去固体表面粘附的异物的过程(步骤)如图1b所示。由图1b可知,清洁作业时,将固体表面100粘附的异物101首先粘附在发泡体片材50的研磨材料层30上后,一边在研磨材料层30和固体表面100之间滑动一边在没有涂覆研磨材料的发泡体片材的空隙51间得到收集。但是,采用该方法存在的问题是,由于被除去的异物的滑动,固体表面可能发生擦伤,异物除去效率不高,特别是为除去有机化合物必须重复多次清洁步骤。另外,韩国专利第366906号公开了植绒片材的植绒上涂覆研磨材料层的研磨片材,但是有如下问题,即由于植绒排在一直线上,被收集的异物不能持续保持,这种异物导致的擦伤发生率显著高,所以该研磨片材不适用于显示器用平板玻璃等需要高精度的产品。专利文献1韩国专利公开公报第2003-30813号专利文献2韩国专利第366906号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通过包括环状纤维基材层而使LCD、PDP、FED等显示器用玻璃等的固体表面不发生擦伤,且可有效除去该固体表面上粘附的异物的精密研磨用清洁带。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清洁带,其包括单面上丝圈突出的纤维基材层、上述丝圈上涂覆的研磨材料层,以及上述纤维基材层的另一面上连接的薄膜层。专利技术的效果通过使用本专利技术的清洁带,可以使LCD、PDP、FED等显示器用固体表面不发生擦伤等,有效除去固体表面粘附的异物(灰尘、金属、无机物、有机物等)而完全不损坏固体表面。附图说明图1a及1b是显示各种现有的清洁片材的概略断面图及用其除去固体表面粘附的异物的过程(步骤)的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清洁带的概略断面图。图3是显示使用本专利技术的清洁带除去固体表面粘附的异物的过程(步骤)的图。符号的说明20环状纤维基材层21纺织品或编织物层22丝圈30研磨材料层35粘接剂层40薄膜层50发泡体片材51发泡体片材的空隙100固体表面101固体表面粘附的异物101a收集到的异物具体实施方式下面更详细地说明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的清洁带的断面结构如图2所示。如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的清洁带具有将薄膜层40、粘接剂层35,以及由单面(外部露出面)具有涂覆了研磨材料层30的丝圈22的纺织品或编织物层21形成的环状纤维基材层20依次层压的结构。本专利技术的环状纤维基材层20由单面具有涂覆了研磨材料层30的许多不规则大小的丝圈22的纺织品或编织物层21形成,作为纺织品或编织物层21,可以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尼龙、聚丙烯(PP)、聚乙烯(PE)、100%棉或它们的混合物。纺织品可以用毛巾制造方式制造,编织物可以使用特里科经编机、拉舍尔经编机、圆编机等以通常的方法得到。上述丝圈22是具有5~100旦,优选20~50旦粗细的丝线形成直径0.3~3mm的环而形成的,纤维基材层的每单位面积(1cm2)存在500~12000个,优选5000~10000个。上述研磨材料层30是将混合了研磨材料、粘接剂、分散剂、表面活性剂、颜料及溶剂等的研磨材料组合物,通过通常的喷涂法或网眼滚轴涂布(mesh roll coating)法涂覆到丝圈22上后,经干燥形成的,优选以20~100g/m2的量涂覆。这种研磨材料层的涂覆也可以使丝圈的全部或部分和/或纤维基材的全部或部分呈扁平的形态或点形态(例如四方形)而进行。作为研磨材料成分,可以使用氧化硅(SiO2)、氧化铝(Al2O3)、碳化硅(SiC)、氧化铝-氧化锆(AZ)、氧化铬(CrO2)、CBN(立方氮化硼)、金刚石、氧化铈(CeO3)及它们的混合物,合适的是具有0.3~80μm,优选1~15μm的平均粒径。研磨材料的平均粒径可以根据用途适当选择,但是如果小于0.3μm,不利于除去异物,必须重复数次清洁步骤,如果大于80μm,固体表面则可能发生擦伤。作为研磨材料组合物中混合的粘接剂,可以使用氨基甲酸乙酯树脂、环氧树脂、三聚氰胺树脂、尿素树脂、聚酯树脂及它们的混合物,优选使用分子量为7万~12万的氨基甲酸乙酯树脂。构成研磨材料组合物的其他成分,即分散剂、表面活性剂、颜料及溶剂等,可以使用通常的。另外,为了更有效地除去异物,可以使丝圈22或研磨材料层30具有导电性,具体地说,用碳纤维形成丝圈22,或者在研磨材料层组合物中添加导电性炭黑、石墨、微米单位的金属粉末、导电性无机物及导电性有机物等导电性物质。这种情况,电阻值必须在5兆欧(MΩ)以下。本专利技术的薄膜层40起着增强环状纤维基材层20的作用,例如可以由厚度为25~75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丙烯或聚酯薄膜形成。薄膜层40上涂布粘接剂形成粘接剂层35后,使其连接环状纤维基材20纺织品或编织物层21的平面,根据需要,于20~60℃下熟化固定1~3天,制造本专利技术的清洁带。作为薄膜层40和环状纤维基材20的纺织品或编织物层21的合布使用的粘接剂,可以使用氨基甲酸乙酯树脂、环氧树脂、聚酯树脂及它们的混合物。将这样制造的本专利技术的清洁带例如用清洁机器的触头或垫片,与要清洁的固体表面接触后,通过一边施加0.5~2kgf/cm2的压力,一边水平移动,可以从固体表面除去异物。这时,如果在固体表面供给水、洗涤液或水与醇的混合液等,在湿式条件下可以更有效地除去异物。使用本专利技术的清洁带除去固体表面粘附的异物的过程(步骤)如图3所示。由图3可知,清洁作业时,固体表面100粘附的异物101迅速移动到纤维基材层20的不规则形成的圈22的内侧空间中。这时,由于暂时从固体表面100脱离的异物101a不经过向以不规则大小形成的圈22的空隙中的滑动过程而迅速移动,所以因除去的异物导致的固体表面擦伤的可能性几乎没有。这样,本专利技术的清洁带由于完全不损坏LCD、PDP、FED等显示器用固体表面,且与固体表面的粘附性也非常优良,所以可有效除去固体表面粘附的异物(灰尘、金属、无机物、有机物等)。实施例下面通过下述实施例进一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但是,下述实施例是为了举例说明本专利技术,并不是将本专利技术的范围限制于此。实施例1在由粗30旦的尼龙单丝构成的、单面具有大小为0.3~0.5mm的圈7000~7200个/cm2的基材的另一面上,将厚度为50μm的PET薄膜用40~50g/m2的粘接剂(MC404(未来素材公司生产;韩国),分子量为100000~120000)合布。再者,将70.00g研磨材料(白色Al2O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清洁带,其包括单面上丝圈突出的纤维基材层、上述丝圈上涂覆的研磨材料层,以及上述纤维基材层的另一面上连接的薄膜层。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正运申统植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胜德克实业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KR[韩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