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铝箔封口膜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7832123 阅读:3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0-11 07:1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铝箔封口膜及其制备方法,属于塑料包装技术领域。包括保护层、阻隔层和热封层,所述保护层是光油层或PET膜层,所述阻隔层是铝箔层,所述热封层由如下材料组成,15~25wt%的聚丁烯、25~35wt%的乙丙共聚物和40~60wt%的HDPE。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铝箔封口膜作为聚丙烯塑料瓶瓶口的封口膜,具有优异的耐蒸煮和易揭开性能,其耐蒸煮温度为121℃时,封口膜的颜色无变化,且无分层现象;封口膜与聚丙烯瓶在200℃下热封后的开启力为5~25N,15mm宽的热封条其热封强度为5~25N,表明其同时具有优异的耐蒸煮性能和易揭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封口膜及其制备方法,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聚丙烯瓶的铝箔封口膜,属于塑料包装

技术介绍
铝箔封口膜广泛应用于聚丙烯塑料瓶的瓶口封装。铝箔封口膜通常由光油层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薄膜、油墨、铝箔、聚乙烯薄膜或流延聚丙烯薄膜组成,其中,光油层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薄膜为外层,作为封口膜的保护层,对封口膜中的油墨层起保护作用,聚乙烯薄膜或流延聚丙烯薄膜为内层,作为封口膜的热封层,起热封作用。铝箔封口膜制备时,通常在铝箔的一侧涂油墨,再将光油层或PET涂覆在油墨层上,铝箔的另一侧用粘结剂复合在聚乙烯薄膜或流延聚丙烯薄膜上,制备得到铝箔封口膜。 现有技术中用于聚丙烯塑料瓶的铝箔封口膜,由于采用聚乙烯薄膜或流延聚丙烯薄膜作为热封材料,而该热封材料在加热熔融时与聚丙烯塑料瓶的瓶口产生融合,形成封口牢度极好的封口膜,该封口膜不容易揭开,人们在饮用带该封口膜的饮品时,通常需要靠插入吸管来吸食包装内的饮品。但是,有时吸管太软,会造成吸管无法插入盛有饮品的塑料瓶内,这时就需要用剪刀或刀片剪开封口,造成使用不便。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国专利文献CN10165174A公开了一种热熔胶铝箔封口膜及其制备方法,热熔胶铝箔封口膜的结构包括保护层、阻隔层、基层和热封层,其中,保护层为光油层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膜层,阻隔层为铝箔层,基层为聚乙烯(PE)膜层或流延聚丙烯(PP)膜层,热封层为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热熔胶或乙烯丙烯酸共聚物热熔胶。上述热熔胶铝箔封口膜中,采用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热熔胶或乙烯丙烯酸共聚物热熔胶作为热封层,具有便于封口且易于揭开的优点。但是,上述技术中制备的封口膜用于聚丙烯塑料瓶的瓶口封口时存在如下问题(I)采用上述技术制备得到的封口膜对聚丙烯塑料瓶的瓶口进行封口后,该塑料瓶的使用温度一般应低于121°C,如果高于121°C时,瓶口封口膜的热封层会融化,起不到封口作用,所以该封口膜不适用于需要耐高温蒸煮的聚丙烯塑料瓶的封口;(2)该封口膜在对聚丙烯塑料瓶的瓶口进行封口时,瓶口的密封稳定性较差,并且密封强度也不均一 ;(3)该热熔胶铝箔封口膜不易贮存,只能在30°C以下贮存,高于30°C时封口膜之间容易发现粘连。中国专利文献CN101942133A公开了一种热封强度均匀的聚乙烯薄膜和复合薄膜,该复合薄膜包括面层、内层和设置在面层和内层之间的阻隔层,所述面层为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所述阻隔层为聚酯镀铝膜,所述内层至少包括热封层,所述热封层包括5(T70wt%的低密度聚乙烯(LDPE )、20 30wt%的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和10 20被%的聚丁烯-I (PB-I)。上述技术中,热封层主要利用PB-I在聚乙烯中具有低相容性和易分散性的特点,将LDPE、LLDPE与PB-I共混后,LDPE和LLDPE形成连续的聚乙烯相,PB-I相则以海岛状均匀分散于聚乙烯相中,在剥离封口时聚乙烯相与PB-I相界面发生分离实现开启封口。上述技术中制备得到的复合薄膜热封后封口强度较为均一,封口易揭开或撕开。但是上述技术中由于选择LDPE和LLDPE与PB-I制备复合膜,而LDPE和LLDPE的熔点低,制备得到的复合膜不能在高温下进行蒸煮,因此也不能用于需要蒸煮温度大于121°C的聚丙烯塑料瓶的封口。对于上述技术问题,本领域技术人员一直在寻找一种耐蒸煮温度大于121°C、尤其是大于130°C、且易于揭开或撕开的聚丙烯塑料瓶的封口膜,并且认为要使封口膜易于揭开必须使用低相容的聚合物来制备封口膜,但是,采用上述技术思路制备得到的聚丙烯塑料瓶封口膜的易揭性与耐蒸煮性一直无法同时满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技术中聚丙烯塑料瓶的封口膜一直无法同时满足易揭开和耐121°c、尤其是耐130°C的蒸煮性能,进而提供一种能够同时满足易揭开和耐130°C蒸煮的聚丙烯塑料口的铝箔封口膜。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铝箔封口膜,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保护层、阻隔层和热封层,所述保护层是光油层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层(即PET膜层),所述阻隔层是铝箔层,所述热封层由如下材料组成,15^25wt%的聚丁烯、25 35wt%的乙丙共聚物和40 60wt%的HDPE (即高密度聚乙烯)。所述聚丁烯的熔融指数为f2g/min,所述乙丙共聚物的熔融指数为f2g/min,所述HDPE的熔融指数为0. 2 0. 5g/min。所述热封层是通过将所述聚丁烯、所述乙丙共聚物、所述高密度聚乙烯混合均匀后于165 185°C下吹塑成型制备得到的。所述PET膜层的厚度为6 16 u m ;所述光油层的厚度为f 5 u m ;所述阻隔层厚度为30 60 u m ;所述热封层厚度为30 70 u m。所述PET膜层的厚度为7 12 u m ;所述光油层的厚度为2 3 u m ;所述阻隔层厚度为40 50 V- m ;所述热封层厚度为45 60 u m。所述PET膜层是经过电晕处理后得到的。在所述保护层与阻隔层之间还设置有印刷层。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所述铝箔封口膜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当所述保护层是光油层时,在所述铝箔层的表面上涂覆光油,烘干或自然冷却后形成光油层;在所述铝箔层的另一面上涂覆胶黏剂,对其在4(T90°C下烘干或自然冷却形成第一胶黏层;在7(T80°C下,将热封层与所述第一胶黏层热压复合在一起,得到坯膜; 当所述保护层是PET膜层时,在所述铝箔层的表面上涂覆胶黏剂,对其在40、0 V下进行烘干或自然冷却,使所述胶黏剂在所述铝箔层上固化形成第一胶黏层;在7(T80°C下,将PET膜层与所述第一胶黏层热压复合在一起;在所述铝箔层的另一面涂覆胶黏剂,对其在4(T90°C下烘干或自然冷却,使所述胶黏剂在所述铝箔层的另一面上固化形成第二胶黏层;在7(T80°C下,将热封层与所述第二胶黏层热压复合在一起,得到坯膜; (2)对步骤(I)中得到的坯膜在5(T60°C下进行熟化,熟化时间>96h,得到铝箔封口膜。当所述保护层是光油层时,在所述铝箔层的表面上涂覆光油前,先对所述铝箔层进行印刷,形成印刷层。当所述保护层是PET膜层时,在对所述PET膜层和所述铝箔层进行热压前,先对所述PET膜层与所述铝箔层热压的一面进行印刷,形成印刷层。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I)本专利技术所述铝箔 封口膜,包括保护层、阻隔层和热封层,其中所述热封层由15 25wt%的聚丁烯、25 35wt%的乙丙共聚物和40 60被%的HDPE组成。本专利技术所述铝箔封口膜是对聚丙烯塑料瓶瓶口进行热封处理的,因此需要研究热封层的各组成与聚丙烯之间的热封强度的关系,经专利技术人研究发现,HDPE与聚丙烯之间的粘结强度高,聚丁烯与聚丙烯之间粘结强度较低,在聚丁烯和HDPE中加入乙丙共聚物后,可以提高HDPE和聚丁烯之间的相容性,而经专利技术人进一步研究发现,如果能够适当提高低相容的两种聚合物之间的相容性,使聚丁烯均匀分散在HDPE中,不仅不影响封口膜的易揭性,并且还可以提高封口膜的耐蒸煮温度。而通过控制热封层中聚丁烯的为15 25wt%、乙丙共聚物的含量为25 35被%和HDPE的含量为4(T60wt%时,可以使热封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铝箔封口膜,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保护层、阻隔层和热封层,所述保护层是光油层或PET膜层,所述阻隔层是铝箔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封层由如下材料组成,15 25wt%的聚丁烯、25 35wt%的乙丙共聚物和40 60wt%的HDPE。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铝箔封口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聚丁烯的熔融指数为f2g/min,所述乙丙共聚物的熔融指数为f 2g/min,所述HDPE的熔融指数为0. 2^0. 5g/min。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铝箔封口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封层是通过将所述聚丁烯、所述乙丙共聚物、所述高密度聚乙烯混合均匀后于165 185°C下吹塑成型制备得到的。4.根据权利要求广3任一所述铝箔封口膜,其特征在于,所述PET膜层的厚度为.6 16 u m ;所述光油层的厚度为I飞u m ;所述阻隔层厚度为3(T60 u m ;所述热封层厚度为.30 70 u mD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铝箔封口膜,其特征在于,所述PET膜层的厚度为7 12u m ;所述光油层的厚度为2 3 u m ;所述阻隔层厚度为4(T50 u m ;所述热封层厚度为45飞0 u m。6.根据权利要求f5任一所述铝箔封口膜,其特征在于,所述PET膜层是经过电晕处理后得到的。7.根据权利要求1飞任一所述铝箔封口膜,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保护层与阻隔层之间还设置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文锋曾文明孙国锦杨虎平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金石包装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