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物周转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830384 阅读:1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0-11 05:21
一种货物周转筐,属于商业设施技术领域。包括筐体,设置在筐体的一对第一壁体的两端的各一托杆,特点:在一对第一壁体的两端的上部各构成连接段隐匿槽,在其中一槽壁上开设连接段枢转轴孔,在连接段隐匿槽的槽口部位构成有支撑脚腔,托杆的两端各构成连接段,连接段置入连接段隐匿槽内,在连接段的一侧构成枢转轴头、另一侧构成支撑脚,在一对第一、第二壁体的中部或上部各构成有第一、第二叠置挡翼,在一对第一壁体的两端各构成有托杆容纳凹槽,在一对第一壁体的上边沿表面的两端各构成有小筐叠置配合腔。优点:不易遭受外力致损;不会出现枢转连接处的分脱现象;保护枢转轴头;增进观瞻效果;避免压损筐内物品;节约运输和仓储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商业设施
,具体涉及一种货物周转筐
技术介绍
货物周转筐还习惯称为货物周转盘,甚至还称为货物转运盘,等等。在并不限于例举的诸如超市、商场、集贸市场和物流行业广为使用,并且在并不限于举及的诸如食品生产厂商、净菜加工行业和轻工产品生产行业等广为使用。在公开的中国专利文献中不乏关于周转筐的技术信息,如授权公告号CN2379003Y公开有“可折叠盛物周转筐”,该专利方案由于能将筐体折叠,因而在空筐存储与周转运输中可以节省空间和运力并且节省运输成本,但是结构相对复杂并且容易因反复折叠而产生 的疲劳致损,尤其是当放置物品后处于堆垛状态时容易塌陷和/或上层筐相对于下层筐滑脱,轻则损及放置于筐内的产品,严重时会引发事故。又如CN2611302Y推荐有“周转筐”,该专利方案的长处在于在空载时,上、下周转筐可同向多层套叠堆放,欠缺在于当放置物品后如果叠置,那么上层筐会损坏即压坏位于下层筐内的产品,因而无法满足盛物后的叠置,然而在场所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如果将放置物品后的周转筐摊放,那么无疑会增大占地面积,并且纵使在场地空间允许的前提下,往往也不希望以地毯式放置。典型如授权公告号CN201046794Y提供的“叠套式周转箱”,该专利方案由于在左右壁上均构成有内外膨出的并且横截面形状呈C字形的叠套竖槽,和在筐体的两端上部各构成有一对凸片柱,及在筐体的两端的底部各构成有一对片柱缝,因此当筐体彼此叠置时,上层框体的片柱缝与下层筐体上的凸片柱之间能体现出榫卯效应,于是在堆垛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而不太会出现坍塌情形。但是,这种结构不利于空筐状态下的储存与周转运输,因此筐与筐之间无法满足空筐时的旨在缩小体积叠套要求。更为典型的如授权公告号CN201784844U公告的“一种框篮”,该专利方案的结构特征为整体形状呈锥台体并且在上部的两端各有一可枢转的把手,由于在筐体的底壁的两端各构成有一对凹槽,当堆垛时把手便演变为用于支承上部的框篮的托杆,因而客观地体现了说明书第0018段至0023段的技术效果。但是存在以下弊端其一,易导致兼有前述的托杆作用的把手(以下称托杆)损坏,因为在非使用状态下托杆翻转后耷拉在筐体的外壁上,于是当遭受外力撞击时会出现断裂情形,使提拿功能以及堆垛功能丧失;其二,托杆与筐体的枢转处较为脆弱,更具体地讲,专利所称的连接段与筐体的枢接点的部位存在两种不希望出现却极有可能出现的情形,一是连接段与枢转点分脱,即脱白,二是连接段断裂;其三,当筐体内放置物品后进行堆叠(堆垛)时,受力部分毫无疑问为长杆(即托杆),然而在长杆受力时势必将作用力施加至连接段与筐体的枢接点部位,于是枢接点部位会因杠杆原理的作用形式而遭到破坏;其四,由于一对托杆为外露式或称外置式(外翻式),因而有损观瞻。鉴于上述已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有必要加以合理改进,为此,本申请人作了有益的设计,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有助于起到对托杆的保护作用而藉以避免遭受外力致损、有利于显著改善托杆与筐体之间的杠转连接效果而藉以杜绝在枢转连接处出现分脱、有益于保障在满筐 堆垛时托杆的受力不会转嫁至连接段与筐体的枢接点而藉以避免枢接点损坏和有便于增进托杆与筐体上沿的配合效果而藉以避免影响观瞻的货物周转筐。本专利技术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货物周转筐,包括由一对彼此面对面的第一壁体以及一对同样彼此面对面的第二壁体共同围绕一底壁体的四周围合成上部敞口的并且上部朝向底壁体收缩而构成为锥台体的筐体,枢轴设置在所述的一对第一壁体的两端的各一个托杆,特征在于在所述的一对第一壁体的两端的上部并且在彼此对应的位置各构成有一连接段隐匿槽,在连接段隐匿槽的一对槽壁中的任择一个槽壁上并且位于槽壁的下部开设有一与连接段隐匿槽相通的连接段枢转轴孔,并且在连接段隐匿槽的槽口部位构成有一支撑脚腔,该支撑脚腔在所述槽口的位置处于远离所述的第二壁体的部位,所述的托杆的两端各构成有一连接段,连接段置入于所述的连接段隐匿槽内,在该连接段上并且朝向所述连接段枢转轴孔的一侧构成有一枢转轴头,该枢转轴头探入连接段枢转轴孔内,而在连接段朝向所述支撑脚腔的一侧构成有一支撑脚,当所述托杆朝向所述第二壁体的方向扳展时,该托杆搁置在第二壁体的上边沿上,而当托杆朝向所述支撑脚腔的方向扳展时,托杆处于腾空状态并且所述的支撑脚探入支撑脚腔内,其中在所述的一对第一壁体的高度方向的中部或上部并且位于外壁上各构成有一突出于第一壁体的表面的第一叠置挡翼,而在所述的一对第二壁体的高度方向的中部或上部并且位于外壁上各构成有一突出于第二壁体的表面的第二叠置挡翼,第一、第二叠置挡翼彼此接合,在所述的一对第一壁体的两端并且在彼此对应的位置各构成有一托杆容纳凹槽,托杆容纳凹槽与相邻货物周转筐的托杆相配合,并且在一对第一壁体的上边沿表面的两端各构成有一小筐叠置配合腔。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连接段隐匿槽的宽度是与所述的连接段的厚度相适应的,而连接段隐匿槽的深度是与连接段的长度相适配的。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一对第一壁体是封闭或镂空的,所述的一对第二壁体同样是封闭或镂空的,所述的底壁体是封闭或镂空的。在本专利技术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当所述的一对第一壁体为镂空的壁体时,则在第一壁体上间隔开设有第一透孔;当所述的第二壁体为镂空的壁体时,则在第二壁体上间隔开设有第二透孔,当所述的底壁体为镂空的壁体时,则在底壁体上间隔开设有第三透孔。在本专利技术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的一对第一壁体的外壁上各构成有补强肋,补强肋与所述的第一叠置挡翼连接。在本专利技术的还有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托杆容纳凹槽的形状呈U字形、V字形或C字形。在本专利技术的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的一对第二壁体上各构成有扣手凹腔。在本专利技术的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连接段的形状呈英文字母的C字形趋势。在本专利技术的又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支撑脚的形状呈飞禽的鸟头状。在本专利技术的又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的上边沿的两端并且在对应于所述连接段的位置各构成有一挡脚腔,而在连接段上并且背对所述的支撑脚的一侧构成有一挡脚,挡脚与挡脚腔相配合。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由于当托杆向第二壁体的方向扳展后可贴靠在第二壁体的上边沿上,因而不易遭受外力致损;由于托杆的连接段处于连接段隐匿槽内并且连接段的枢转轴头与墙壁的连接段枢转轴孔枢轴配合,因而不会出现枢转连接处的分脱现象;由于支撑脚能与支撑脚腔相配合,因此在满筐叠置时托杆的受力不会转嫁至枢转轴头有助于保护枢转轴头;由于托杆可搁置贴靠于上边沿,因而能与第二壁体融合,有助于增进观瞻效果;由于在底壁体的一对第一壁体的两端的底部各构成有与相邻货物周转筐的托杆相配合的托杆容纳凹槽,因而能满足满筐状态下的叠置要求而避免压损筐内物品;由于筐体为锥 台体形状,因此可满足空筐状态下的叠置要求,以节约运输和仓储成本。附图说明图I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结构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应用例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应用例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三应用例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了使专利局的审查员尤其是公众能够更加清楚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实质和有益效果,申请人将在下面以实施例的方式作详细说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货物周转筐,包括由一对彼此面对面的第一壁体(11)以及一对同样彼此面对面的第二壁体(12)共同围绕一底壁体(13)的四周围合成上部敞口的并且上部朝向底壁体(13)收缩而构成为锥台体的筐体(I),枢轴设置在所述的一对第一壁体(11)的两端的各一个托杆(2),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一对第一壁体(11)的两端的上部并且在彼此对应的位置各构成有一连接段隐匿槽(111),在连接段隐匿槽(111)的一对槽壁(1111)中的任择一个槽壁(1111)上并且位于槽壁(1111)的下部开设有一与连接段隐匿槽(111)相通的连接段枢转轴孔(11111),并且在连接段隐匿槽(111)的槽口部位构成有一支撑脚腔(1112),该支撑脚腔(1112)在所述槽口的位置处于远离所述的第二壁体(12)的部位,所述的托杆(2)的两端各构成有一连接段(21),连接段(21)置入于所述的连接段隐匿槽(111)内,在该连接段(21)上并且朝向所述连接段枢转轴孔(11111)的一侧构成有一枢转轴头(211),该枢转轴头(211)探入连接段枢转轴孔(11111)内,而在连接段(21)朝向所述支撑脚腔(1112)的一侧构成有一支撑脚(212),当所述托杆(2)朝向所述第二壁体(12)的方向扳展时,该托杆(2)搁置在第二壁体(12)的上边沿(121)上,而当托杆(2)朝向所述支撑脚腔(1112)的方向扳展时,托杆(2)处于腾空状态并且所述的支撑脚(212)探入支撑脚腔(1112)内,其中在所述的一对第一壁体(11)的高度方向的中部或上部并且位于外壁上各构成有一突出于第一壁体(11)的表面的第一叠置挡翼(112),而在所述的一对第二壁体(12)的高度方向的中部或上部并且位于外壁上各构成有一突出于第二壁体(12)的表面的第二叠置挡翼(122),第一、第二叠置挡翼(112、122)彼此接合,在所述的一对第一壁体(11)的两端并且在彼此对应的位置各构成有一托杆容纳凹槽(11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法冬
申请(专利权)人:常熟市发东塑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