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黄仲佑专利>正文

茶叶筛选机的结构改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82622 阅读:1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茶叶筛选机的结构改良,为提升茶叶、茶枝快速、精准筛选,初选筒采用可活动组、拆设计,使设置在初选筒上端筒体及下端承接座间的网片,可随茶叶粗、细快速更换为适合该网目规格的网片;在茶叶筛选机的分离器内部的隔杆上增设凸肋,将次选筒掉入的横向茶枝导回直向,并顺势将其顶入隔杆间的导引槽快速排出,以防止茶枝滞留在分离器的问题发生;在茶叶筛选机的筛选滚筒表面形成有若干锥形凹孔,通过锥形凹孔下端尖锥状的V形槽,达到防止圆形茶叶间相互堆挤效应产生、防止粒状茶叶不慎卡置而无法排出,并结合锥形凹孔上端的外掀式喇叭口设计,粒状茶叶能顺利排出至预定的收容位置,获得最佳的筛选品质,筛选速度快,省力、省电。(*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有关一种茶叶筛选机的结构改良,尤指一种能自由更换网片、茶枝导正及防止茶叶卡置于凹孔内无法排出的茶叶筛选机的结构改良,是属茶叶加工机具

技术介绍
按一般茶叶筛选机,是采用电眼方式以色差法,将茶叶和茶枝予以筛选分离,此种利用电眼筛选茶业及茶枝方式,因电眼判断速度限制,而不适用于高速且大量的送料方式。于是,为解决习知电眼式茶叶筛选机筛选速度缓慢的缺点,本人于83年提出可适用高速且大量送料物筛选的“茶叶筛选机”新型专利案申请,并于85年获得公告第274744号专利。上述的茶叶筛选机,虽具有大量及高速送料功效,但其仅具有单层筛选功料的设计,导致较精细的茶叶、茶枝需反复多次筛选,方能获得理想粗、细的茶叶及茶枝分离目的。鉴于茶叶筛选机所存在的多次耗时筛选缺失,本人于86年再次提出具双层筛选功效的“茶叶筛选机(一)”其主要是借由增设一具有网片的初、次选筒,以达到茶叶及茶枝的初步筛选目的,借由第一、第二选层的两道筛选结构应用,以达到茶叶单次置入机体内进行两道筛选加工工序,即能获致一理想的茶叶及叶枝精确分离功效,该追加(一)案实较母案更具实用进步性功效,而获颁公告号第319118号新型专利。上述经过改良后的茶叶筛选机追加(一),整体筛选速度及精确度方面皆大幅提升,因此深获消费大众的增爱,本人本着产品精益求精的精神,再次针对追加(一)案的筛选滚筒的圆形凹孔缺失,提出长条凹孔的“茶叶筛选机追加(二)”该追加(二)案,仍以具微小进步性改良功效,再次获得公告第417511号新型专利。然而,随着时代进步,科技日新越异,消费形态亦实质改变,以致使用了近十年的先前创作“茶叶筛选机”并无法持续满足多元化消费市场的强大竞争力,且本属旧型机器就筛选速度上也无法和目前业界研发出的新机器相互竞争,使得本人先前研发的茶叶筛选机有逐渐被时代洪流所淘汰之势。为达到更精确及更快速的茶叶、茶枝筛选目标,以及更优良的茶叶、茶枝筛选品质,本人遂针对旧有的机具的初次选筒、分离器、筛选滚筒及传动系统方面,提出更新颖的结构改良,经试做实验后发现,本技术的“茶叶筛选机结构改良”确实能达到更快、更佳茶叶、茶枝筛选功效。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茶叶筛选机的结构改良,主要目的是为提升茶叶、茶枝快速筛选,初选筒采用可活动组、拆设计,使容设在初选筒上端筒体及下端承接座间的网片,可随茶叶等级快速更换为具有恰当网目规格的网片。本技术的茶叶筛选机的结构改良,另一目的是为防止茶枝滞留在分离器表面,而无法顺利排出的问题发生,在分离器内部设有复数隔杆,各隔杆上端并形成有一凸肋,借该凸肋的设计,将次选筒排入的横向茶枝导回直向,并顺势顶入隔杆间的导引槽内,达到分离器内的茶枝快速排出的效果。本技术的茶叶筛选机的结构改良,再一目的是为防止茶叶筛选机的筛选滚筒表面凹孔,产生茶叶无法顺利排出掉落于预定位置的堆挤效应,故将筛选滚筒表面形成若干锥形凹孔,借由锥形凹孔下端尖锥状V形槽设计,防止烘焙后的圆形茶叶相互堆挤卡抵,且开口采取外掀嗽叭口,这种大进出口设计,达到使锥形凹孔内的茶叶掉出的效果。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茶叶筛选机的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该茶业筛选机体包括一初选筒,该中空初选筒设置于机体上端,并由一筒体及一承接座以可活动组、拆方式结合而成,该筒体与承接座间容设具有网目的网片;一第一选层,包括二表面开设有锥形凹孔的筛选滚筒,筛选滚筒间设有一导引滚筒,该导引滚筒与两侧的筛选滚筒保持一预设间隙,且以水平状态排列;各筛选滚筒的下方设有一向下斜的接片,而各接片的底端对应有导管,该导引滚筒的下方也对应设有一接片,接片末端再接设有一导管;各筛选滚筒上方对应设有圆刷棒,各圆刷棒与筛选滚筒间是通过链轮传动,从而使圆刷棒与筛选滚筒同步转动,中间的导引滚筒与其中一侧的筛选滚筒采用链轮传动方式同步转动;一次选筒,该中空次选筒设置在第一选层下方,并由一筒体及一承接座以可活动组、拆方式结合而成,该筒体与承接座间容设具有网目的网片;一分离器,是倾斜连接在次选筒下方,其内部形成有预设数量的隔杆,各隔杆适当处设有一凸肋,分离器前方有上、下出口;一第二选层,是对应于分离器的上出口下方,主要包括一表面开设有锥形凹孔的筛选滚筒,该筛选滚筒一侧设有一隔阻滚筒,上方对应设有一圆刷棒,该圆刷棒与筛选滚筒是呈相异方向的转动。一输出输送装置,设置在机体底端,该输出输送装置与上方的各导管呈有承接的关系。所述初选筒上端呈漏斗状的筒体与下端承接座,是借由设置在承接座四端角的扣固装置活动扣卡结合。所述分离器底端设置有一振动装置。所述各筛选滚筒一端设有一大链轮,圆刷棒相对应设有一小链轮,该大、小链轮间套设有一传动用的链条,导引滚筒与任一侧的筛选滚筒分别设有一小链轮,两横向小链轮间是通过一链条套接传动。所述锥形凹孔是由上端的喇叭口、下端的尖锥状V形槽及中间的圆柱形容置空间构成。所述初选筒及次选筒的筒体上端设有一可转动的刷杆,该刷杆底端设有刷毛。所述扣固装置是由一扳块及一S形扣勾构成。本技术有以下积极有益的效果本技术通过初选筒、次选筒的活动组、拆设计,可直接更换不同粗、细网目的网片,来进行初步的筛选,令后续茶业、茶枝分离过程更精细、分明,可以获得最佳的筛选品质功效。本产品的筒体与承接座活动组拆关键是“扣固装置”,其操作方式仅需将一扳块上、下扳动,再控制上端的S形扣勾与底盘的位置,即能达到筒体及承接座的快速组、拆功效,使网片24更换不会耗费太多的时间。本产品通过分离器的隔杆上增设凸肋,借以阻隔横向茶枝并导回较易排出的直向,可提升茶枝的筛选速度,杜绝茶枝停滞不前的事情发生。本技术将习知堆挤圆形茶业的圆形凹孔,改为开口大、底窄的锥形凹孔,这种新颖设计,可防止凹孔内承接的圆形茶业相互卡抵而无法刷出的现象发生。本产品的筛选滚筒、导引滚筒及圆刷棒间的传动,是采用链条传动方式,迫使具有小链轮的圆刷棒带动筛选滚筒同步异向转动,实能达到各滚筒间的驱动更省力、省电目的。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茶叶筛选机整体外观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茶叶筛选机的平面外观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锥形凹孔局部放大剖面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初选筒结构外观分解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扣固装置动作状态示意图,示扣固位置。图6同图5,示开启位置。图7是本技术茶叶筛选机的局部第一选层平面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茶叶筛选机的分离器结构外观示意图。图9是图8中分离器内部隔杆上形成的凸肋局部放大示意图。图10是图8中分离器内部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附图编号1.机体 2.初选筒 3.第一选层4.次选筒 5.分离器 6.第二选层21.筒体 211.刷杆 212.刷毛213.底盘22.承接座23.扣固装置231.扳块232.扣勾24.网片31.筛选滚筒 311.锥形凹孔 3111.喇叭口 3112.V形槽3113.容置空间312.大链轮 313.小链轮 32.导引滚筒321.小链轮 33.圆刷棒 331.小链轮34.接片 35.导管36.接片37.导管 51.隔杆52.凸肋 53.导引槽54.上出口55.下出61.筛选滚筒 611.锥形凹孔62.导引滚筒 63.圆刷棒 70.输出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茶叶筛选机的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该茶业筛选机包括:一初选筒,该中空初选筒设置于机体上端,并由一筒体及一承接座以可活动组、拆方式结合而成,该筒体与承接座间容设具有网目的网片;一第一选层,包括二表面开设有锥形凹孔的筛选滚筒,筛选滚筒间设有一导引滚筒,该导引滚筒与两侧的筛选滚筒保持一预设间隙且以水平状态排列;各筛选滚筒的下方设有一向下斜的接片,而各接片的底端对应有导管,该导引滚筒的下方也对应设有一接片,接片末端再接设有一导管;各筛选滚筒上方对应设有圆刷棒,各圆刷棒与筛选滚筒间是通过链轮传动,使圆刷棒与筛选滚筒同步转动,中间的导引滚筒与其中一侧的筛选滚筒采用链轮传动方式同步转动;一次选筒,该中空次选筒设置在第一选层下方,并由一筒体及一承接座以可活动组、拆方式结合而成,该筒体与承接座间容设具有网目的网片;一分离器,是倾斜连接在次选筒下方,其内部形成有预设数量的隔杆,各隔杆适当处设有一凸肋,分离器前方有上、下出口;一第二选层,是对应于分离器的上出口下方,主要包括一表面开设有锥形凹孔的筛选滚筒,该筛选滚筒一侧设有一隔阻滚筒,上方对应设有一圆刷棒,该圆刷棒与筛选滚筒是呈相异方向转动;一输出输送装置,设置在机体底端,该输出输送装置与上方的各导管呈有承接的关系。...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仲佑
申请(专利权)人:黄仲佑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