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复旦大学专利>正文

移动式一体化污泥厌氧酸化液脱氮除磷的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779806 阅读:19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9-20 05:59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环境工程水污染处理与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移动式一体化污泥厌氧酸化液脱氮除磷处理装置。由加药模块、反应模块、污泥处理模块和电控柜组成,各模块间经管道和阀门连接。加药模块包括加药罐、进水口、加药罐搅拌器和加药泵;反应模块包括pH调节池、混凝沉淀池、吹脱塔、酸化液进水口、提升泵、调节阀门、污水管和排泥管;污泥处理模块包括污泥池、板框压滤机和螺杆泵,电控柜分别连接搅拌器和各种泵。整个装置可安置于一个集装箱内。污泥厌氧酸化液经过本装置处理后,酸化液中的氮磷浓度较低,碳氮比和碳磷比较高,可直接作为污水处理厂的脱氮的外加碳源。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构思新颖,使用灵活,处理效果好,占地面积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水污染处理
,具体涉及一种移动式一体化污泥厌氧酸化液中脱氮除磷的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城市污水处理厂正如雨后春笋般的在各城市建成并投入运行,截止2011年12月份,我国已建成并运行的污水处理已超过3000多座,污水处理量为I. 36亿吨/天,其产生的干污泥量约为1.37 1.7万吨03(办7 solid)/天。大量的污泥产生,不但加大了处理难度,还提高了处置费用,污泥的处置问题更加困扰着污水处理厂。因此如何将污泥资源化利用和处置是目前国内外亟需解决的问题和研究热点。近年来不断有研究发现,剩余污泥发酵液含有丰富的短链脂肪酸可成为优质的碳 源,可以提高低碳高氮城市污水生物脱氮效率,尤其在中国的南方地区,上海、深圳等地的污水处理厂,普遍存在生物脱氮除磷过程中碳源不足的情况,成为抑制生物脱氮除磷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想获得理想的脱氮效果,必须提供充足的碳源来补充反硝化脱氮的电子供体的要求。根据文献报道,要达到满意的反硝化效果,要求C/N比必须达到一定的值,通常在5 15,因此为了提高污水厂脱氮效果,要补充碳源。目前最常用的外加碳源是甲醇,其成本较高,增加了污水处理的费用。而污泥厌氧酸化产生的大量短链脂肪酸是低廉质优的碳源,因此污泥厌氧酸化被认为是一种资源型污泥处置方式而受到广泛的关注。但是污泥碱性厌氧酸化液中不但含有大量的溶解性有机物还含有大量的氮磷,如果直接作为补充碳源,会增加污水处理系统的负荷,削弱甚至会恶化氮磷的去除效果。因此如能将发酵液中的氮磷在酸化液回用前进行处理回收,既能降低发酵液作为碳源给污水处理带来的负面影响,又能实现污泥的资源化利用。通过大量的文献调研表明,目前国内尚缺乏针对污泥碱性厌氧酸化液进行脱氮除磷的有效处理的方法。若不去除污泥厌氧酸化液中的氮磷直接将其回用作为污水处理厂的反硝化碳源,会导致反硝化效果不佳,并且增加污水处理系统脱氮除磷的负担。目前研究较多的是鸟粪石法,通过投加MgC12等镁盐生成磷酸铵镁沉淀同时去除氮和磷,但是其结晶体细小不易于沉淀、固液分离困难,导致实际操作中较难规模化。去除水中氮的方法主要有吹脱法、离子交换法、吸附法、生物法等,其中离子交换法和吸附法的去除效果极易受到水中其它物质的影响,并且对前处理要求较高,投入成本较高且维护运行成本也较高;生物法去除氮的运行成本虽然较低,但是其处理设施所占土地面积较大,并且一次性投入的成本也较高。相对而言,吹脱法占地面积小、成本低,且去除氮的效果较好。去除废水中的营养物质磷(P),主要的处理方法包括化学法和生物法。化学法是最早采用的一种除磷方法,它是以磷酸盐能和某些化学物质如铝盐、铁盐、石灰等反应生成不溶的沉淀物为基础进行的。生物法是利用微生物在好氧条件下对污水中溶解性磷酸盐的过量吸收作用,然后沉淀分离而除磷,但是污泥中的磷极易在厌氧条件下释放出来。化学法的特点是磷的去除率较高,处理结果稳定,污泥在处理和处置过程中不会重新释放磷而造成二次污染,但污泥的产量比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高效的移动式一体化针对剩余污泥厌氧酸化液中脱氮除磷的处理装置。本专利技术提出移动式一体化污泥厌氧酸化液脱氮除磷的处理装置,由加药模板、反应模板、污泥处理模板和电控柜组成,各个模板间经管道和阀门连接,其中 所述加药模块,包括加药罐I、自来水管29、自来水进水口龙头2、加药罐搅拌器25和加药泵26,加药罐I为若干个(例如为3个),每个加药罐I上方中心处均设有自来水进水口龙 头2。其内设有加药罐搅拌器25和加药泵26。所述反应模块,包括第一 pH调节池5、混凝沉淀池7、第二 pH调节池9、污水酸化液进水口 11、第一提升泵12、调节阀门23、第二提升泵30、曝气器31、吹脱塔32、液体分布器33、第三提升泵34、填料层35、污水管27和排泥管28。第一 pH调节池5、混凝沉淀池7和第二 pH调节池9内均设有搅拌器16。第一 pH调节池5上方设有6为第一 pH调节池进水口,第一 pH调节池进水口 6连接进水管27,pH调节池5 —侧设有出水管17 (第一 pH调节池出水管),出水管17依不同高度设有排水口,第一 pH调节池5的池底呈锥形,锥形底部设有排泥口 20 (第一 pH调节池排泥口),排泥口 20连接排泥管28 ;混凝沉淀池7设有进水口8 (混凝沉淀池进水口),进水口 8连接进水管27,混凝沉淀池7 —侧设有出水管18 (混凝沉淀池出水管),出水管18依不同高度设有排水口,混凝沉淀池7池底呈锥形,锥形底部设有排泥口 21 (混凝沉淀池排泥口),排泥口 21连接排泥管28 ;第二 pH调节池9上方设有进水口 10 (第二 pH调节池进水口),进水口 10连接污水管27,第二 pH调节池9 一侧设有出水管19 (第二 pH调节池出水管),出水管19依不同高度设有排水口,第二 pH调节池9池底锥形底部设有排泥口 22(第二 pH调节池排泥口),排泥口 22连接排泥管28 ;pH调节后的酸化液经提升泵30、液体分布器33进入吹脱塔32,酸化液经过填料层35与经曝气器31鼓入的空气充分接触,去除酸化液中的氨;进水管27连接第一提升泵12相连,而第一离心泵12连接污水酸化液进水口 11 ;第二 PH调节池出水管19与第二提升泵30相连接,而第二提升泵30与33液体分布器相连;吹脱塔32的底部液体出口与第三提升泵34相连,而第三提升泵34与处理液出水管36相连。 所述污泥处理模块,包括污泥池13、板框压滤机3和螺杆泵4,排泥管28 —端连接污泥池13底部,污泥池13和板框压滤机3通过排泥管道14连接。螺杆泵4位于板框压滤机3底部,污泥池13的底部呈锥形,锥形底部下方设有排泥口 24 ; 所述电控柜15,分别连接搅拌器16、加药罐搅拌器25、加药泵26、螺杆泵4、提升泵12。本专利技术中,整个装置可安置于一个集装箱内,达到移动式处理的目的。污泥酸化液经过本系统处理后,氮磷浓度较低,碳氮比和碳磷比较高,可直接作为污水处理厂脱氮除磷的碳源。本专利技术的工作过程如下 (I)药品固体或浓缩液投入加药罐,加水稀释,备用。(2)污泥酸化液通过第一提升泵12抽取进入第一 pH调节池,在pH调节池中投加NaOH (30%)作为pH调节剂,使酸化液pH升至10 12,搅拌10_30min。(3)调节pH后的酸化液进入混凝沉淀池,加入CaO与废水中的TP进行化学反应形成小的沉淀悬浮物,CaO摩尔投加量相当于TP摩尔浓度的I. 6 2倍,化学反应时间10-20min。接着加入FeCl3进行快速搅拌(20(T400r/min),混合时间为l_2min,投加量为70-100mg/L ;最后投加PAM 0. 5_lmg/L,絮凝时间为15_30min,此过程在慢速搅拌(40 90r/min)中进行,保证大颗粒絮体的形成;静置45-60min,大量的絮体沉入沉淀池底部得到去除,沉淀后废水中COD去除率达15%,TN去除率达30%,TP去除率达到95%以上;污泥排入污泥池。(4)沉淀后的上清液进入第二 pH调节池进行pH调节,运行条件为投加NaOH调节pH 至 10 12,搅拌 10-30min。 (5)调节pH值后的污泥酸化液经提升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移动式一体化污泥厌氧酸化液脱氮除磷处理装置,由加药模块、反应模块、污泥处理模块和电控柜组成,各模块间经管道和阀门连接,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药模块,包括加药罐(I)、自来水管(29 )、进水口龙头(2 )、加药罐搅拌器(25 )和加药泵(26),加药罐(I)为3个,每个加药罐(I)上方中心处均设有进水口龙头(2),进水口龙头(2)与自来水管(29)连接,每个加药罐(I)内设有加药罐搅拌器(25)和加药泵(26); 所述反应模块,包括第一 PH调节池(5)、混凝沉淀池(7)、第二 pH调节池(9)、酸化液进水口(11),第一提升泵(12)、调节阀门(23)、第二提升泵(30)、曝气器(31)、吹脱塔(32)、液体分布器(33)、第三提升泵(34)、填料层(35)、进水管(27)和排泥管(28);其中,第一 pH调节池(5 )、混凝沉淀池(7 )和第二 pH调节池(9 )内均设有搅拌器(16 );第一 pH调节池(5 )上方设有第一进水口(6)第一,进水口(6)连接进水管(27),第一 pH调节池(5) —侧设有第一出水管(17 ),第一出水管(17 )依不同高度设有排水口,第一 pH调节池(5 )的池底呈锥形,锥形底部设有排泥口(20),排泥口(20)连接排泥管(28);混凝沉淀池(7)设有第二进水口(8),第二进水口(8)连接进水管(27),混凝沉淀池(7)一侧设有第二出水管(18),第二出水管(18)依不同高度设有排水口,混凝沉淀池(7)池底呈锥形,锥形底部设有第一排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颢文代瑞华刘燕刘翔张强宋安安周蓓吕黎辉吴瑾严杨蔚
申请(专利权)人:复旦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