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逆变器电源机箱,包括由前箱体和后框架组成的箱体,后框架焊接在前箱体的底板的背面,前箱体上安装前盖板,后框架上安装后盖板,后盖板、后框架以及前箱体底板所围成的空腔内安装散热器和电抗器,前箱体的中部焊接隔板,隔板将前箱体和前盖板所围成的空腔分隔为上、下空腔,上空腔内安装主电路单元,下空腔内安装输入输出及滤波防雷单元。将箱体分为三个空腔,并将电路和元器件分别放置在三个空腔内,避免了电路及元器件相互干扰,能很好的解决EMC/EMI干扰等问题;电路和元器件的分区布置有效的利用了结构空间,减小了箱体的体积,从而减轻了机箱的重量;将电路和元器件分区布置,使得走线清晰简单,方便接线维护。(*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ー种电源机箱,尤其是一种逆变器电源机箱。
技术介绍
提高能源效率和发展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全球能源可持续发展的两个车轮,最終将转入可再生能源的永续利用。光伏/风カ并网发电技术是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光伏/风カ并网逆变装置是并网发电系统中的关键性部件,它承担能源转换的重任。逆变器的质量尤为重要,逆变器的质量除了与设计电路及元器件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夕卜,还与各个电路板、兀器件的排布有很大关系。尽管我国可再生能源具有巨大的资源潜力,部分技术实现了商业化,光伏/风カ并网发电技术也获得了长足发展,然而仍然存在ー些不足第一,电源机箱体积偏大,重量 偏重;第二,电路板及元器件排布位置零乱,不便于接线或者接线过长,给生产和维护带来困难;第三,各元器件及电路板没有分区隔开放置,会出现电路间的相互干扰而造成EMC/EMI干扰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体积小、便于维护、能够有效降低各电器元件之间相互干扰的逆变器电源机箱。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逆变器电源机箱,包括由前箱体和后框架组成的箱体,后框架焊接在前箱体的底板的背面,前箱体上安装前盖板,后框架上安装后盖板,后盖板、后框架以及前箱体底板所围成的空腔内安装散热器和电抗器,前箱体的中部焊接隔板,隔板将前箱体和前盖板所围成的空腔分隔为上、下空腔,上空腔内安装主电路单元,下空腔内安装输入输出及滤波防雷单元。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技术将箱体分为三个空腔,并将电路和元器件分别放置在三个空腔内,避免了各空腔内的电路及元器件相互干扰,能很好的解决EMC/EMI干扰等问题;电路和元器件的分区布置有效的利用了结构空间,减小了箱体的体积,从而减轻了机箱的重量;将电路和元器件分区布置,使得走线清晰简单,方便接线维护。附图说明图1、2均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外形结构示意图;图3、4、5分别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前箱体、后框架和隔板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前箱体、后框架和隔板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去掉前盖板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去掉后盖板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2、7、8所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包括由前箱体10和后框架20组成的箱体,后框架20焊接在前箱体10的底板11的背面,前箱体10上安装前盖板30,后框架20上安装后盖板40,后盖板40、后框架20以及前箱体10底板11所围成的空腔内安装散热器50和电抗器60,前箱体10的中部焊接隔板14,隔板14将前箱体10和前盖板30所围成的空腔分隔为上、下空腔,上空腔内安装主电路单元70,下空腔内安装输入输出及滤波防雷単元80。本技术中的箱体被划分成3个空间,避免了各空间内的电路及元器件相互干扰,能很好的解决EMC/EMI干扰等问题。进ー步的,如图3、5所示,所述的前箱体10由底板11以及设置在底板11四周的竖板12围合而成,横梁13架设在位于左右两侧的竖板之间,隔板14的上下两端均设置折边14a,隔板14的上端通过折边14a焊接在横梁13上,隔板14的下端通过折边14a焊接在前箱体10的底板11上,隔板14的板面上开设供引线引出的出线孔14b,以保证箱体下空腔内安装的的输入输出及滤波防雷単元80的线缆能够接到箱体上空腔的主电路单元70。所述的前盖板30安装在前箱体10的竖板12以及横梁13上。 进ー步的,如图4、6所示,所述的后框架20由设置在前箱体10底板11背面的竖板21围合而成,左右两侧的竖板之间设置加强筋21,加强筋21焊接在前箱体10底板11的背面上,位于左侧的竖板上开设用于安装通风窗23的安装孔,位于右侧的竖板上开设用于安装风扇组件24的安装孔。所述的后盖板40安装在后框架20的竖板21上,后盖板40上开设通风孔41。进ー步的,如图7所示,所述的主电路单元70包括直流侧功率板71、交流侧功率板72、调理板73和DSP板74,所述的直流侧功率板71和交流侧功率板72由左至右固定在前箱体10的底板11上,直流侧功率板71、交流侧功率板72的上板面上均固设铜支柱75,调理板73的下板面安装在铜支柱75上,调理板73的上板面上固设塑料支柱76,DSP板74的下板面安装在塑料支柱76上。所述箱体上空腔内的各电路板叠层放置,有效的利用了结构空间,减小了箱体的体积,从而减轻了机箱的重量。进ー步的,如图7所示,所述的输入输出及滤波防雷単元80包括直流开关81、直流汇流板82、直流防雷器83、通讯板84、交流防雷器85和交流滤波板86,直流开关81、直流防雷器83、通讯板84、交流防雷器85、交流滤波板86由左至右依次布置在前箱体10底板11的背面上,直流汇流板82位于直流开关81和直流防雷器83的下方。直流汇流板82上的线缆接到直流开关81上,直流开关81的出线再通过隔板14上的出线孔14b接到直流侧功率板71上,这样直流侧各单元按照接线顺序从下至上布置,有利于接线顺畅;交流滤波板86上的线缆通过隔板14上的出线孔14b接到交流侧功率板72上,这样交流侧各单元按照接线顺序从下至上布置,有利于接线顺畅;通讯板84上的线缆通过隔板14上的出线孔14b接到调理板73上,有利于接线顺畅。直流汇流板82、直流防雷器83、交流防雷器85、交流滤波板86和通讯板84是需要经常维护的元器件,将上述需要经常维护的元器件均放在箱体的下空腔内,便于维护和操作。进ー步的,如图8所示,所述的散热器50安装在前箱体10底板11的背面,且与直流侧功率板71、交流侧功率板72相对布置,多个电抗器60安装在散热器50的下方,前箱体10底板11上开设多个可供引线引出的出线孔11a,各个出线孔Ila上均安装防水端子15,在前箱体10底板11上开设的出线孔11a,以便箱体的上空腔、下空腔的単元和背部空间的単元之间的线缆连接。所述的电抗器60的个数为5个,前箱体10底板11上开设的出线孔Ila的个数为6个。散热器50主要是对直流侧功率板71和交流侧功率板72上的模块进行散热。 综上所述,本技术的优点在于各単元分区布置,避免各电路间的相互干扰,有利于解决EMC/EMI干扰等问题;各单元按照电气接线图合理布局,电路板叠层布置,有效利用机箱结构空间,有利于减小体积,减轻重量;接线和经常维护元器件集中放在箱体的下 部空间,便于操作和维护;各电路板及元器件按照电气接线图合理布局,有利于接线顺畅,避免走线相互干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逆变器电源机箱,其特征在干包括由前箱体(10)和后框架(20)组成的箱体,后框架(20)焊接在前箱体(10)的底板(11)的背面,前箱体(10)上安装前盖板(30),后框架(20)上安装后盖板(40),后盖板(40)、后框架(20)以及前箱体(10)底板(11)所围成的空腔内安装散热器(50)和电抗器(60),前箱体(10)的中部焊接隔板(14),隔板(14)将前箱体(10)和前盖板(30)所围成的空腔分隔为上、下空腔,上空腔内安装主电路单元(70),下空腔内安装输入输出及滤波防雷単元(80)。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逆变器电源机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箱体(10)由底板(11)以及设置在底板(11)四周的竖板(12)围合而成,横梁(13)架设在位于左右两侧的竖板之间,隔板(14)的上下两端均设置折边(14a),隔板(14)的上端通过折边(14a)焊接在横梁(13)上,隔板(14)的下端通过折边(14a)焊接在前箱体(10)的底板(11)上,隔板(14)的板面上开设供引线引出的出线孔(14b)。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逆变器电源机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后框架(20)由设置在前箱体(10 )底板(11)背面的竖板(21)围合而成,左右两侧的竖板之间设置加强筋(22 ),カロ强筋(22)焊接在前箱体(10)底板(11)的背面上,位于左侧的竖板上开设用于安装通风窗(23)的安装孔,位于右侧的竖板上开设用于安装风扇组件(24)的安装孔。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逆变器电源机箱,其特征在干所述的主电路单元(70)包括直流侧功率板(71)、交流侧功率板(72)、调理板(73)和DSP板(74),所述的直流侧功率板(71)和交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陶高周,胡孔红,蔡曲娥,蒋知信,王家明,
申请(专利权)人: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