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盒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767305 阅读:18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9-15 03: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工具盒结构,包括一第一盒体、一第二盒体、至少一插接柱,该第一盒体具有内壁、容置部,又设置第一枢接部、第一扣接部;该第二盒体具有外壁,外壁下方及上方对应外壁垂直方向分别设置下端部、上端部,外壁中央具有透空部,下端部设置第二枢接部对应第一盒体枢转,该上端部设置可与第一扣接部扣合的第二扣接部,下端部、上端部对应外壁中央位置分别设置下、上枢接部;该插接柱为直条柱体,其侧方设置多个嵌接片,插接柱二端具有枢接端可分别枢设于第二盒体的下、上枢接部内插接柱与第二盒体间设置弹性组件以提供插接柱可自动枢转展开;藉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工具盒可减小体积,并具有较佳取用工具便利性。(*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工具盒结构
技术介绍
现有起子具有多种不同规格的端头以对应各种规格的螺栓,众多不同规格的起子会有携带、储放不便的情形,因而市面上出现了单一驱动杆即可组装各式不同规格的起子头设计,且体积较小的起子头可置于较小体积的工具盒内以便于携行、储放。而现有的工具盒具有各种不同结构,如图10所示为一现有工具盒结构,主要具有一底座I’、一盖体2’,该底座I’内设置多个插槽11’以提供插置各式起子头3’,盖体2’是由透明材质制造,可盖合底座1’,于底座I’或盖体2’外侧设置勾体(图中未标示)以勾扣于皮带上便于携带。然而前述结构因起子头3’必须保持直立插置于底座I’上,造成该工具盒的厚度及体积较大不利于携行。有鉴于此,本设计人针对上述工具盒结构设计上未臻完善所导致的诸多缺失及不便,而深入构思,且积极研究改良试做而开发设计出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减小体积,便于携带,并且取用便利的工具盒结构。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的解决方案是一种工具盒结构,包括一第一盒体,具有内壁,该内壁端部上方及二侧分别连结顶壁及侧壁,内壁与顶壁及侧壁间具有容置部,该容置部前方具有开口,下方位置具有缺口,在二侧壁下方设置第一枢接部,上方设置第一扣接部;一第二盒体,具有外壁,外壁下方及上方对应外壁垂直方向分别设置下端部、上端部,外壁中央具有透空部,下端部二侧对应第一盒体的第一枢接部位置设置与第一枢接部枢接的第二枢接部,上端部二侧对应第一盒体的第一扣接部位置设置与第一扣接部扣合的第二扣接部,该下端部、上端部对应外壁中央位置分别设置下、上枢接部;至少一插接柱,为直条柱体,并于侧方设置多个嵌接片,各嵌接片间具有插接工具端头的嵌槽,该插接柱二端具有枢接端分别枢设在第二盒体的下、上枢接部内,对应第二盒体枢转,插接柱与第二盒体间设置弹性组件,第二盒体与第一盒体盖合时插接柱可枢转至 对应外壁平行方向,工具端头由第一、二盒体包覆并同时压缩弹性组件,第二盒体对应第一盒体展开时插接柱藉由弹性组件的弹性力枢转展开,使插接柱与外壁展开夹角,第二盒体与第一盒体盖合该工具端头抵靠第一盒体的内壁表面,插接柱自动枢转至嵌槽对应外壁平行方向。所述插接柱设为二个呈并排枢设于第二盒体中央位置,第二盒体对应第一盒体展开时该二插接柱的嵌槽分别对应透空部左、右方向。所述第一、二盒体容置有接杆,第一盒体在内壁上方设置凹部,第二盒体的上端部设置容置槽,并于该凹部及容置槽位置容置接杆。所述工具盒结构还包括挂勾,第一盒体的内壁设置有枢孔枢接该挂勾,第一盒体内壁背面对应枢孔环周不同角度位置设置定位槽孔;该挂勾具有勾槽,挂钩一侧设置可与前述内壁枢孔枢接的枢柱,并于对应定位槽孔位置设置外凸定位体。所述第二盒体的下、上枢接部分别具有二相同轴向枢接槽,外壁对应二相邻枢接槽间设置抵靠凸缘;该插接柱的枢接端分别枢设于第二盒体的下、上枢接槽内,二插接柱外缘轴向外凸设置与前述抵靠凸缘抵靠并限制二插接柱展开角度的靠缘。所述弹性组件为扭力弹簧,其簧圈套置于插接柱的枢接端上,二端部分别与外壁及插接柱抵靠。 所述第一盒体的内壁下方设置提供第二盒体枢转展开时与第二盒体的外壁背面抵靠的挡靠部。采用上述结构后,本技术工具盒插接柱的嵌槽可分别插接工具端头,该工具盒收合时各工具端头可对应外壁呈横向水平设置以减小厚度,此时该弹性组件呈被压缩状态,该第二盒体与第一盒体盖合时可由第一、第二扣接部扣合,使得工具端头可稳定容置于第一盒体的容置部内,并由第一盒体、第二盒体包覆,使本技术工具盒的体积减小,便于携行。欲取用本技术工具盒内的工具时将第二盒体对应第一盒体枢转展开,展开时该第二盒体的外壁背面可与第一盒体下方挡靠部抵靠以限制展开角度,当第二盒体展开时插接柱可由弹性组件的弹性力展开并使嵌槽对应外壁具有展开夹角,因而可便于使用者取用工具。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的立体分解图。图2为本技术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图3为本技术第一、第二盒体容置工具并盖合的示意图。图4为图3中的A-A剖视图。图5为图3中的B-B剖视图。图6为本技术第二盒体对应第一盒体展开的示意图。图7为图6中的C-C剖视图。图8为图6中的D-D剖视图。图9为本技术第二盒体欲盖合第一盒体的动作示意图。图10为现有工具盒不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进一步解释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技术进行详细阐述。请参阅图I至图5,其中在以下描述的上、下、前、后方向是对应盒体盖合时配戴于人体的方向,本技术工具盒包括一第一盒体I、一第二盒体2、二插接柱3,该第一盒体I具有内壁U,于内壁11端部上方及二侧分别连结顶壁12及侧壁13,使内壁11与顶壁12、侧壁13间具有容置部14,该容置部14前方具有开口 141,下方位置具有缺口 142,内壁11上方设置凹部111以容置接杆4,下方设置挡靠部112,于内壁11设置枢孔113以枢接挂勾15,内壁11背面对应枢孔113环周不同角度位置设置定位槽孔114 ;该挂勾15具有勾槽151以勾扣于人体衣物皮带上,并在一侧设置可与前述内壁11枢孔113枢接的枢柱152,在对应定位槽孔114位置设置外凸定位体153,定位体153侧缘设置缺口 154以使定位体153可具较佳动作偏移弹性,挂勾15可枢设于第一盒体I背面,可藉由定位体153与适当角度的定位槽孔114接合以定位该第一盒体I对应挂勾15角度;二侧壁13下方设置具有枢孔的第一枢接部131,上方设置内凹第一扣接部132,外侧设置止滑凸纹133。第二盒体2具外壁21,外壁21下方及上方对应外壁21垂直方向分别设置下端部22、上端部23,使外壁21中央二侧具有透空部211,并于下端部22 二侧对应第一盒体I 二侧壁13的第一枢接部131位置设置外凸第二枢接部221,使第二盒体2可藉由第二枢接部221与第一盒体I的第一枢接部131枢接,使第二盒体2可对应第一盒体I枢转,上端部23二侧对应第一盒体I的第一扣接部132位置设置可与第一扣接部132扣合的外凸第二扣接部231,该上端部23设置可接合接杆4的容置槽232,该上端部23的顶端设置外凸拨持部233,又该下端部22、上端部23对应外壁21中央位置分别设置下、上枢接部222、234,并该下、上枢接部222、234分别具有二相同轴向枢接槽223、235,并于外壁21对应二相邻枢接槽233,225间设置抵靠凸缘212。二插接柱3为直条柱体,侧方设置多个嵌接片31,各嵌接片31间具有嵌槽32以插接工具端头5,又该二插接柱3 二端具有枢接端33,呈并排设于第二盒体2中央且分别枢设于下、上枢接部222、234的枢接槽233、225内,且可对应第二盒体2枢转,且二插接柱3的嵌槽32可分别枢转至对应外壁21透空部211的左、右方向,在二插接柱3外缘轴向外凸设置可与前述抵靠凸缘212抵靠并限制二插接柱3展开最大角度的靠缘34,二插接柱3与第二盒体2间设置弹性组件35以使二插接柱3可藉由弹性组件35的弹性力枢转展开,嵌槽32与外壁21具有展开夹角。该弹性组件35为扭力弹簧,其簧圈351套置于插接柱3的枢接端33上,二端部352、353分别与外壁21、插接柱3抵靠,使得二插接柱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工具盒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第一盒体,具有内壁,该内壁端部上方及二侧分别连结顶壁及侧壁,内壁与顶壁及侧壁间具有容置部,该容置部前方具有开口,下方位置具有缺口,在二侧壁下方设置第一枢接部,上方设置第一扣接部; 一第二盒体,具有外壁,外壁下方及上方对应外壁垂直方向分别设置下端部、上端部,外壁中央具有透空部,下端部二侧对应第一盒体的第一枢接部位置设置与第一枢接部枢接的第二枢接部,上端部二侧对应第一盒体的第一扣接部位置设置与第一扣接部扣合的第二扣接部,该下端部、上端部对应外壁中央位置分别设置下、上枢接部; 至少一插接柱,为直条柱体,并于侧方设置多个嵌接片,各嵌接片间具有插接工具端头的嵌槽,该插接柱二端具有枢接端分别枢设在第二盒体的下、上枢接部内,对应第二盒体枢转,插接柱与第二盒体间设置弹性组件,第二盒体与第一盒体盖合时插接柱可枢转至对应外壁平行方向,工具端头由第一、二盒体包覆并同时压缩弹性组件,第二盒体对应第一盒体展开时插接柱藉由弹性组件的弹性力枢转展开,使插接柱与外壁展开夹角,第二盒体与第一盒体盖合该工具端头抵靠第一盒体的内壁表面,插接柱自动枢转至嵌槽对应外壁平行方向。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工具盒结构,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子建
申请(专利权)人:洲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