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集成直流断路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750673 阅读:1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9-11 02: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体化集成直流断路器,包括上外罩1、下外罩2、线圈12和PCB板14等,线圈12缠绕在线圈骨架11上,线圈12两端的出线焊接在环形的PCB板14上,PCB板14上包含有驱动直流断路器的控制电路和续流保护电路,其控制电路的两个输入端分别与所述线圈骨架11上端的两个引脚16相连;引脚16焊接在PCB板14上,并穿过上外罩1输入端的引脚保护台阶5而引出;线圈骨架11内部中央的磁铁13通过绝缘套10推动动触点柱体7和动触点顶板8与输出触点3接触。该一体化直流断路器可直接与单片机连接,结构简洁,使用方便且可靠性高。(*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直流断路器
,尤其涉及一种一体化集成直流断路器
技术介绍
直流断路器是一种用来对直流配电系统的设施和电气设备进行过载、短路保护之用的器件,可广泛用于电力、邮电、交通、工矿企业等行业。目前,使用传统的直流断路器时,需将其额外通过驱动器连接至单片机,才可与控制电路连通从而正常工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直接与单片机连接的一体化直流断路器,结构简洁,使用方便且可靠性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体化集成直流断路器,包括上外罩I、下外罩2、保险FUSE4、线圈骨架11、线圈12和PCB板14 ;保险FUSE4两端的安装底座17分别设置在上外罩I外侧表面和下外罩2外侧表面上,其中位于下外罩2外侧表面上的安装底座17与输出触点3 —端相连;线圈12缠绕在线圈骨架11上,线圈12两端的出线焊接在环形的PCB板14上;PCB板14上包含有驱动直流断路器的控制电路和续流保护电路,其控制电路的两个输入端分别与线圈骨架11上端的两个引脚16相连;引脚16穿过并焊接在PCB板14上,再穿过上外罩I输入端的引脚保护台阶5而引出;线圈骨架11内部中央设置一磁铁13 ;磁铁13 —端正对绝缘套10,绝缘套10与动触点柱体7 —端接触;动触点柱体7另一端与动触点顶板8底面呈T字形连接,动触点顶板8的顶面设置有两个动触点触头9,动触点触头9分别正对两个输出触点3 ;下外罩2内与动触点顶板8对应的位置开有一动触点腔体15,动触点腔体15的形状、大小与动触点顶板8对应。优选的,动触点触头9和输出触点3为纯银触点。优选的,上外罩I底端为带有三个孔洞的密封板,位于中央的孔洞大小与绝缘套10相对应,位于两侧的孔洞大小与下罩螺丝6的大小相对应。优选的,下罩螺丝6穿过下外罩2与上外罩I相连。优选的,动触点柱体7为紫铜材质。优选的,保险FUSE4的安装底座17为矩形。优选的,磁铁13为圆柱体。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I、集成度高传统的直流断路器、保险管、驱动器均为三个独立的器件,在使用直流断路器时,必须另加连接线将保险管与直流断路器连接起来,再在外部另加驱动控制器方能正常工作;而本申请将保险、驱动器与直流断路器集成为一体,并在内部PCB板设置有驱动直流断路器的控制电路和续流保护电路,从而大大简化了外部的连接线路和连接方式,提高设备可靠性和集成度;因自身包含驱动电路,本申请一体化集成直流断路器可直接与单片机I/o 口连接,外部使用控制特性非常简便。2、本一体化集成直流断路器体积小巧,结构紧凑,安装方便,维护简单。3、因为在同一结构中集成了保险、驱动器与直流断路器器件,真正实现了保险、驱动器与直流断路器在结构和功能上的三合一,所以本申请一体化集成直流断路器可直接外接负载,无需其他辅助设备,使用方便。4、该技术可广泛用于电动汽车的动力控制总成或者直流电控柜中,技术效果明显,是现有直流断路器的更新换代产品。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I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直流断路器结构外观图之一(输入端视角);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直流断路器结构外观图之二(输出端视角);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直流断路器结构外观图之三(输出端视角);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直流断路器结构拆分图之一(输出端视角);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直流断路器结构拆分图之二(输入端视角);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直流断路器结构拆分图之三(输出端视角);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直流断路器结构拆分图之四(输入端视角);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直流断路器结构拆分图之五(输入端视角);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直流断路器结构拆分图之六(输入端视角);图10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直流断路器结构拆分图之七(输出端视角);图1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直流断路器下外罩细节图(输入端视角);图1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直流断路器上外罩细节图(输入端视角);其中,I、上外罩,2、下外罩,3、输出触点,4、保险FUSE,5、引脚保护台阶,6、下罩螺丝,7、动触点柱体,8、动触点顶板,9、动触点触头,10、绝缘套,11、线圈骨架,12、线圈,13、磁铁,14、PCB板,15、动触点腔体,16、引脚,17,安装底座。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以下为具体实施例,参见图I至图12。一体化集成直流断路器,包括上外罩I、下外罩2、保险FUSE4、线圈骨架11、线圈12和PCB板14 ;上外罩I和下外罩2可为圆柱形,相互组合为一个整体;保险FUSE4两端的安装底座17分别设置在所述上外罩I外侧表面和下外罩2外侧表面上,其中位于下外罩2外侧表面上的安装底座17与输出触点3 —端相连;加强该直流断路器的安全性能。线圈12缠绕在线圈骨架11外侧,线圈12两端的出线焊接在环形的PCB板14上。PCB板14上包含有驱动直流断路器的控制电路和续流保护电路,其控制电路的两个输入端分别与所述线圈骨架11上端的两个引脚16相连;引脚16穿过并焊接在PCB板14上,再穿过上外罩I输入端的引脚保护台阶5而引出,可直接连接单片机的I/O控制口。线圈骨架11内部设置一圆柱形的磁铁13 ;磁铁13 —端正对绝缘套10,绝缘套10与动触点柱体7 —端接触;所述动触点柱体7另一端与动触点顶板8底面呈T字形连接,所述动触点顶板8的顶面设置有两个动触点触头9,所述动触点触头9分别正对两个输出触点3。当线圈12通电后,随后产生电磁场,置于该电磁场中的磁铁13发生运动,碰触绝缘套10,并通过绝缘套10推动动触点柱体7,使得与动触点柱体7相连的动触点顶板8上的动触点触头9与输出触点3接通。 下外罩2内与动触点顶板8对应的位置开有一动触点腔体15,所述动触点腔体15的形状、大小与所述动触点顶板8对应;以便将动触点顶板8容纳在内,阻止其左右横向移动,并使得动触点顶板8沿着动触点腔体15的边缘运动,直至其顺利与输出触点3接触。优选的,动触点顶板8的顶面上的动触点触头9和输出触点3的为耐电腐蚀的纯银触点;动触点柱体7则可为紫铜材质,提高接触灵敏性。优选的,上外罩I与下外罩2之间可通过下罩螺丝6相连,以稳固外罩。上外罩I底端为带有三个孔洞的密封板,位于中央的孔洞大小与绝缘套10相对应,位于两侧的孔洞大小与下罩螺丝6的大小相对应。优选的,保险FUSE 4的安装底座17为矩形,以加强保险在圆柱形表面的安装牢固程度。以上对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体化集成直流断路器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仅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核心思想;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体化集成直流断路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外罩(I)、下外罩(2)、保险FUSE(4)、线圈骨架(11)、线圈(12)和PCB板(14);所述保险FUSE(4)两端的安装底座(17)分别设置在所述上外罩(I)外侧表面和下外罩(2)外侧表面上,其中位于下外罩(2)外侧表面上的安装底座(17)与输出触点(3) —端相连;所述线圈(12)缠绕在线圈骨架(11)上,所述线圈(12)两端的出线焊接在环形的PCB板(14)上;所述PCB板(14)上包含有驱动直流断路器的控制电路和续流保护电路,其控制电路的两个输入端分别与所述线圈骨架(11)上端的两个引脚(16)相连;引脚(16)穿过并焊接在PCB板(14)上,再穿过上外罩(I)输入端的引脚保护台阶(5)而引出; 所述线圈骨架(11)内部中央设置一磁铁(13);磁铁(13) —端正对绝缘套(10),所述绝缘套(10)与动触点柱体(7) —端接触;所述动触点柱体(7)另一端与动触点顶板⑶底面呈T字形连接,所述动触点顶板(8)的顶面设置有两个动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晟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