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真汉专利>正文

多功能急救担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740426 阅读:18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9-10 03: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多功能急救担架,属于救护担架技术领域;其特征在于:包括结构对称的左、右半担架体,左、右半担架体包括侧梁,侧梁前后端垂直设置端梁,侧梁和端量半包围床板,侧梁前、后端设置主把手,左、右半担架体的端梁同轴对接,由螺纹套筒连接;该新型担架采用分离型刚性结构,可以在不移动病人的情况下,迅速铲入或移出病人身下,避免病人的二次受伤;担架两侧设副把手,可实现双人手抬,四人手抬或肩扛等作用模式,设置折叠式前轮,可实现一个人推拉担架;破障工具与担架组合,可缩短救援时间;担架可变形为笼状结构,用于矿井等狭小空间救援;集多种功能与于一身,应用广泛,结构简单,可随意拆卸、组合,存放、携带方便。(*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多功能急救担架,属于救护担架

技术介绍
担架是救护伤员或病人的常用工具,灾难的多样性及救援现场的环境复杂性,使传统大家担架已经不能很好满足需求,虽然目前存在各种各样的担架,但是它们或者功能单一,或者存在缺陷。 如目前大部分担架还不能很好处理骨折病人、重伤员或心脏病突发人员的上下担架;只能由两人作业,不适宜长时间运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多功能急救担架,可实现在不抬起伤、病员的情况下将伤员置入或移出担架,防止对伤、病员的二次伤害。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结构对称的左、右半担架体,左、右半担架体包括侧梁,侧梁前后端垂直设置端梁,侧梁和端梁半包围床板,侧梁前、后端设置主把手,左、右半担架体的端梁同轴对接,由螺纹套筒连接。包括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左、右半担架体分别包括结构对称的前、后半体,相应半体的床板分离为前、后床板,所述前、后半体之间由关节托板连接,关节托板为U形槽结构,侧梁置于其U形槽中,关节托板两端垂直于U形槽侧壁开设销孔,并通过销轴与侧梁铰接。所述侧梁侧面设置两个副把手。所述侧梁前端部安装行走轮。所述行走轮由四杆机构支撑,四杆机构为曲柄摇杆结构形式,其摇杆内端铰接侧梁、外端支撑行走轮,曲柄内端铰接侧梁,外端铰接连杆,连杆的另一端铰接摇杆。所述主把手端部设置破障工具,破障工具通过螺纹与主把手连接,破障工具隐入主把手内腔。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取得的技术进步是该新型担架担架采用分离型刚性结构,可以在不移动病人的情况下,迅速铲入或移出病人身下,避免了病人的二次受伤。担架可拆分为左、右半担架体,它采用左、右半担架体的外缘框架连接的方式,在其头尾部位的端梁上分别设有螺纹,由螺纹套筒连接,当需要整体时,左、右半担架体对接,旋紧螺纹套筒即可,应用中是将病人铲入或移出担架而不是将病人抬上或抬下,可有效防止援救伤员时对伤员的二次伤害。担架两侧的可转动把手设计,可实现双人手抬,四人手抬或肩扛等作用模式,其优点是方便使用、省力节约空间,既适用于长时间、远距离运送伤员,又可在深井救援中作为护拦保护伤员。折叠式前轮的设计,可实现一个人推拉担架,有效解决人手短缺。破障工具与担架组合,可缩短救援时间,提高救援效率。担架经过旋转变形后为笼状结构,可应用于矿井等狭小空间救援,并将床板作为保护板,能保护伤员上拉的过程中免受伤害,最大程度的保护伤员。本担架集多种功能与于一身,克服了目前市场上的担架或功能单一,或存在缺陷等问题,可广泛应用于灾后的救援工作,尤其适合于骨折伤员及重伤员的救护;且结构简单实用,易于加工,适于标准化,故其制造成本低廉,另外,该产品可随意拆卸或组合,存放和携带体积小,方便清洗和消毒。附图说明 图I是多功能急救担架的结构示意俯视图;图2是多功能急救担架的结构示意主视图;图3是图I的A放大图;图4是图2的B放大图;图5是图2的C放大图;图6是多功能急救担架调整为笼状结构的示意图。其中1、主把手,2、破障工具,3、螺纹套筒,4、端梁,5、侧梁,6、副把手,7、床板,8、关节托板,9、销轴,10、行走轮,11、摇杆,12、曲柄,13、连杆。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图I、图2、图3、图4、图5或图6所示,本技术包括结构对称的左、右半担架体,左、右半担架体包括侧梁5,侧梁5前后端垂直设置端梁4,侧梁5和端梁4半包围床板7,侧梁5前、后端设置主把手1,侧梁侧面设置两个副把手6。左、右半担架体之间的端梁4由螺纹套筒3连接。左、右半担架体分别包括结构对称的前、后半体,相应半体的床板7称作前、后床板,所述前、后半体之间由关节托板8连接,关节托板8为U形槽结构,侧梁5置于其U形槽中,关节托板8两端垂直于U形槽侧壁开设销孔,并通过销轴9与侧梁铰接;前、后半体可各绕销轴9旋转90度,使整个担架体形成笼状结构,并保持前、后床板相互平行,在深井救援中可使担架处于竖直状态,前后床板起到安全护板作用。图I或图2所示,该新型担架的左右两侧分别设计了两个副把手6,当走山路或长时间运送伤员时,可将担架两侧的四个副把手打开,四个人抬担架,可采用手抬或肩扛两种方式,入走较平整的路面可采用手抬方式,走崎岖山路或爬坡,可采用肩扛方式。图6所示,担架经过旋转变形后为笼状结构,可应用于矿井等狭小空间救援,并且充分考虑到伤员所处环境,可将床板作为保护板,能保护伤员上拉的过程中免受伤害,最大程度的保护伤员。当伤员被困于深井时,救援人员不易直接用绳索将伤员拉出深井,如果伤员脊椎受伤或发生骨折等现象,这将会增加救援的困难性;该新型产品可快速转变为救生笼救援人员只有将伤员放入笼中,便可利用起重设备将伤员拉出,这样可以很好的保护伤员,避免其二次伤害。图5所示,为应付人手不足的负担,在担架的头部两侧分别安装行走轮10,当需要单人操作时,可将两个行走轮10放下,一个人即可推着担架走。行走轮采用四杆机构支撑,利用其死点原理,当行走轮打开后,处于死点状态,在行走过程中,不会自动收起。该四杆机构为曲柄 摇杆结构形式,其摇杆11内端铰接侧梁5、外端支撑行走轮10,其曲柄12内端铰接侧梁5,外端铰接连杆13,连杆的另一端铰接摇杆11,;当摇杆11打开时,曲柄12与连杆13处于同一直线,形成死点。图I所示,在单架的主把手I端部设置破障工具2,以应紧急之用,破障工具2通过螺纹与主把手I连接,破障工具隐入主把手内腔。该新型担架担架采用分离型刚性结构,可以在不移动病人的情况下,迅速将病人铲入或移出病人身下,避免了病人的二次受伤。基于援救伤员时将伤员抬上或抬下担架容易导致伤员二次受伤的考虑,采用不将病人抬上而是将病人铲入担架,担架可拆分为左、右半担架体,它采用左、右半担架体的外缘框架连接的方式,在其头尾部位的端梁4上分别设有螺纹,由螺纹套筒3连接,当需要整体时,左、右半担架体对接,旋紧螺纹套筒3即可。担架两侧的可转动把手设计,可实现双人手抬,四人手抬或肩扛等作用模式,其优点是方便使用、省力节约空间,既适用于长时间、远距离运送伤员,又可在深井救援中作为护拦保护伤员。折叠式前轮的设计,可实现一个人推拉担架,有效解决人手短缺。刀和锯等破障工具2与担架组合,可缩短救援时间,提高救援效率。本担架集多种功能与于一身,克服了目前市场上的担架或功能单一,或存在缺陷等问题,可广泛应用于灾后的救援工作,尤其适合于骨折伤员及重伤员的救护;且结构简单实用,易于加工,适于标准化,故其制造成本低廉,另外,该产品可随意拆卸或组合,存放和携带体积小,方便清洗和消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多功能急救担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结构对称的左、右半担架体,左、右半担架体包括侧梁,侧梁前后端垂直设置端梁,侧梁和端梁半包围床板,侧梁前、后端设置主把手,左、右半担架体的端梁同轴对接,由螺纹套筒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多功能急救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半担架体分别包括结构对称的前、后半体,相应半体的床板分离为前、后床板,所述前、后半体之间由关节托板连接,关节托板为U形槽结构,侧梁置于其U形槽中,关节托板两端垂直于U形槽侧壁开设销孔,并通过销轴与侧梁铰接。3.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真汉
申请(专利权)人:张真汉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