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杨杨专利>正文

便装卸式墙体防水对拉螺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716237 阅读:1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8-25 18: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建筑用材,尤其是涉及一种便装卸式墙体防水对拉螺杆,其包括有对拉内撑管、内撑管封堵支撑帽、止水环、拉杆及螺母,对拉内撑管的两端内壁各螺接一根带螺母的拉杆,并在对拉内撑管的两个端头套接有内撑管封堵支撑帽,内撑管封堵支撑帽与拉杆紧密接触,止水环紧密箍套在对拉内撑管外表面。该便装卸式墙体防水对拉螺杆与现有传统的穿墙对拉螺杆相比,具有以下突出优点:一、安装与拆卸便利,省去了其他处理工作,省工省时;二、拉杆可重复使用,节省了钢材,降低了成本;三、使用后防渗漏的性能高;四、安装过程无需进行焊接,避免了因焊接工艺不到位导致的渗漏问题以及焊接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的出现。(*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ー种建筑用材,尤其是涉及ー种便装卸式墙体防水对拉螺杆
技术介绍
高层建筑其结构多为框剪、剪力墙结构,多用箱型或筏式基础,大部分工程均设有地下室。在地下室外墙现浇砼施工过程中,为保持两侧模板的间距,承受砼侧压カ和其他荷载,一般采用带有止水片的整根穿墙对拉螺杆,加强模板的侧向强度及刚度,解决现浇砼流动性及振动对模板及支撑系统带来的侧向压力,防止模板及支撑系统出现跑模、涨模,避免现浇砼构件外观出现质量缺陷。但是,使用传统的整根穿墙对拉螺杆,安装过程较为复杂,焊接止水片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且由于焊接技术、水平的限制,其防水性能难以保证,容易产生渗漏现象,为以后的外墙防水留下隐患;而在砼浇注完成后模板拆除阶段,对拉螺杆又无法取出,外露在墙体两侧的螺杆穿过模板,増加了模板的拆除难度,加大了模板的实际损耗,螺杆外露部分需气割切除,浪费了大量钢材,増加了施工成本,延长了エ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便装卸式墙体防水对拉螺杆,以取代现有传统穿墙对拉螺杆使用,目的在于解决传统穿墙对拉螺杆安装拆卸难、耗材耗エ、污染环境、易导致墙体渗漏的问题。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便装卸式墙体防水对拉螺杆,包括有对拉内撑管、内撑管封堵支撑帽、止水环、拉杆及螺母,对拉内撑管的两端内壁各螺接ー根带螺母的拉杆,并在对拉内撑管的两个端头套接有内撑管封堵支撑帽,内撑管封堵支撑帽与拉杆紧密接触,止水环紧密箍套在对拉内撑管外表面。对拉内撑管的长度视实际使用需要(墙体厚度)而定。砼浇注施工时,只有对拉内撑管被埋入墙体,砼浇注完成后对拉内撑管两端的拉杆即可自由卸除重复使用,因而大大节省了钢材、減少了后期处理工作量。对拉内撑管外表面箍套的止水环采用现有用于密封的新型遇水膨胀材料制作,确保了产品使用后防渗漏的性能。为进一歩提高产品使用后防渗漏的性能,在所述的对拉内撑管内还设有封水堵,封水堵也采用现有用于密封的新型遇水膨胀材料制作。为了切合实际使用需要,所述的拉杆为全丝螺杆。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便装卸式墙体防水对拉螺杆与现有传统的穿墙对拉螺杆产品相比,具有以下突出的优点一、在使用过程中其安装与拆卸便利,省去了其他处理工作(如切割、防锈、堵砂浆等),十分省エ省时;ニ、拉杆可重复使用,大大节省了钢材,降低了成本;三、使用后防渗漏的性能高;四、安装过程无需进行焊接(焊接止水片),避免了因焊接エ艺不到位导致的渗漏问题以及焊接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的出现。 附图说明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ー步说明。图I是本技术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中1.对拉内撑管 2.内撑管封堵支撑帽 3.止水环 4.拉杆5.螺母6.封水堵具体实施方式一种便装卸式墙体防水对拉螺杆,如图I所示,其包括有对拉内撑管I、内撑管封堵支撑帽2、止水环3、拉杆4及螺母5,对拉内撑管I的两端内壁各螺接ー根带螺母5的拉杆4,并在对拉内撑管I的两个端头套接有内撑管封堵支撑帽2,内撑管封堵支撑帽2与拉杆4紧密接触,止水环3紧密箍套在对拉内撑管I外表面。在对拉内撑管I内设置封水堵6。止水环3与封水堵6均采用现有用于密封的新型遇水膨胀材料制作,以确保产品使用后防渗漏的性能。拉杆4为全丝螺杆,更切合实际使用需要。拉杆4上的螺母5采用通用型螺母来配合,以方便就地取材装配,节省资金。对拉内撑管I的长度视实际使用需要(墙体厚度)而定。砼浇注施工时,只有对拉内撑管I被埋入墙体,砼浇注完成后对拉内撑管I两端的拉杆4即可自由卸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装卸式墙体防水对拉螺杆,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对拉内撑管(I)、内撑管封堵支撑帽(2)、止水环(3)、拉杆(4)及螺母(5),对拉内撑管(I)的两端内壁各螺接一根带螺母(5)的拉杆(4),并在对拉内撑管(I)的两个端头套接有内撑管封堵支撑帽(2),内撑管封堵支撑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杨
申请(专利权)人:杨杨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