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高地下水位时的溢洪道泄槽,尤其是涉及溢洪道泄槽底板暗排水系统。
技术介绍
溢洪道泄槽底板暗排水系统常规做法是沿泄槽底板板缝布置纵、横正交形透水排水管,结构形式有槽型预制混凝土构件、无砂混凝土带、柔性透水管等多种类型。但是,采用正交形布置存在以下缺陷I、沿泄槽底板纵向中线布置的透水排水管通常采取与泄槽底板相同坡降,这就使得横向透水排水管需要通过开挖高程来形成一定的排水坡降;同时,沿纵向布置在泄槽底板两侧的透水排水管高程也相应需要降低,从而导致开槽断面加大且横向排水断面为渐变式,开挖量大且施工烦琐。2、纵、横向透水排水管正交,影响了水流交汇效果,交叉处水流方向的突然改变很容易造成局部淤堵,长期运行接口处将发生溢水破坏,影响溢洪道泄槽的安全运行。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施工方便、工程量小、有效提高排水可靠性的溢洪道泄槽底板暗排水系统。为解决以上问题,本专利技术采取下述技术方案 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溢洪道泄槽底板暗排水系统,包括由直线段、陡坡段、挑坎段构成的泄槽底板,沿泄槽底板纵向中线设置在其下方的板下透水管,和沿纵向分别设置在泄槽底板两侧挡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溢洪道泄槽底板暗排水系统,包括由直线段(I)、陡坡段(2)、挑坎段(3)构成的泄槽底板(4),沿泄槽底板(4)纵向中线设置在其下方的板下透水管(5),和沿纵向分别设置在泄槽底板(4)两侧挡墙基台(6)底部的台下透水管(7),以及分别设置在泄槽底板(4)两侧挡墙外侧的墙后排水系统;所述板下透水管(5)分别通过沿纵向间隔设置在其两侧的多个横向透水管(8)与所述台下透水管(7)相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横向透水管(8)均与板下透水管(5)之间以56° 60°夹角朝下游方向倾斜设置;沿泄槽底板(4)两侧挡墙基台(6)的一级开挖坡(9)分别间隔设置有多个与对应的台下透水管(7)相连通的斜坡透水管(10);所述墙后排水系统由沿泄槽底板(4)纵向设置在挡墙基台(6)与挡墙外壁 (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宁,陈昭友,陈攀,耿莉,李志乾,丁旭,刘新云,刘少丽,杜全胜,朱天平,
申请(专利权)人: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