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道环室取压的内藏式环型锥体节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693651 阅读:3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8-17 02: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管道环室取压的内藏式环型锥体节流装置,包括设置在测量直管内部的锥体传感器以及安装在锥体传感器上的高端取压管和低端取压管,高端取压管上开有高端取压孔,低端取压管上开有低端取压孔;测量直管外壁上安装有第一取压环室和第二取压环室,第一取压环室上安装有第一取压口,第二取压环室上安装第二取压口;测量直管外壁上安装有第三取压环室和第四取压环室,第三取压环室上安装有第三取压口,第四取压环室上安装有第四取压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使用方便,能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流量计在测量过程中存在流量波动性大、压力损失大、测量误差大的问题,降低了流体的瞬时波动性,减少了外部环境对信号的干扰。(*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节流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管道环室取压的内藏式环型锥体节流装置
技术介绍
差压式流量计是一种历史悠久、用量最大的流量计,以节流装置作为检测的差压式流量计是其中最广泛应用的一种流量计,我们称之为节流式差压流量计。节流式差压流量计是依据流体通过节流装置,使部分压力能转变为动能产生差压信号的原理而工作的,节流式差压流量计一般由节流装置、差压变送器和流量显示仪组成,也可以由节流装置配以差压计组成。在冶金、电力、化工等行业对于气体、液体、蒸汽等流量测量中,特别是大管径、低流速、脏污流体的测量,通常采用节流式差压流量计,如标准孔板、标准喷嘴、文丘里管等,这些流量计在实际计量中,存在以下缺点(I)不能满足直管段的安装要求,从而造成流量计输出的差压信号极不稳定准确,进而影响了介质流量的稳定显示,流量波动性很大,准确性低;同时为了满足流量计直管段的安装要求,也浪费了大量的钢材,提高了安装成本。(2)测量压力损失过大,由于受取压方式、工作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的流量计都存在压力损失过大,测量精度不高。取压孔所取的这一点的流体流速不能反映整个管道内流体的真实流速,取压点很单一,测得的差压值经计算得出的流体流量也是不真实的。(3)取压通常是在测量直管上进行取压,这样流量波动性大,压力损失大,测量误差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管道环室取压的内藏式环型锥体节流装置,其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使用操作方便,能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流量计在测量过程中存在流量波动性大、压力损失大、测量误差大的问题,同时降低了流体的瞬时波动性,减少了外部环境对信号的干扰和影响。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管道环室取压的内藏式环型锥体节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测量直管内部的锥体传感器以及安装在所述锥体传感器上且端部穿过测量直管的高端取压管和低端取压管,所述高端取压管和低端取压管的数量均为两根,两根所述高端取压管分别为第一高端取压管和第二高端取压管,所述第一高端取压管和第二高端取压管上均开有高端取压孔,所述高端取压孔的方向与流体方向相同;两根所述低端取压管分别为第一低端取压管和第二低端取压管,所述第一低端取压管和第二低端取压管上均开有低端取压孔,所述低端取压孔的方向与流体方向垂直;所述测量直管外壁上且位于第一高端取压管和第一低端取压管的上端分别安装有第一取压环室和第二取压环室,所述第一取压环室与第一高端取压管之间以及第二取压环室与第一低端取压管之间均连通,所述第一取压环室上安装有与其连通的第一取压口,所述第二取压环室上安装有与其连通的第二取压口 ;所述测量直管外壁上且位于第二高端取压管和第二低端取压管的下端分别安装有第三取压环室和第四取压环室,所述第三取压环室上安装有与其连通的第三取压口,所述第四取压环室上安装有与其连通的第四取压口。上述的一种管道环室取压的内藏式环型锥体节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锥体传感器由从左至右依次设置且相互连接的前锥体、中间喉部、后锥台和后翼板四部分组成,所述第一高端取压管和第二高端取压管均安装在前锥体上,所述第一低端取压管和第二低端取压管均安装在 中间喉部上。上述的一种管道环室取压的内藏式环型锥体节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高端取压管与第二高端取压管位于同一条直线上,第一低端取压管与第二低端取压管位于同一条直线上。上述的一种管道环室取压的内藏式环型锥体节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测量直管的两端均焊接有法兰。上述的一种管道环室取压的内藏式环型锥体节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测量直管为圆筒体。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I、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使用操作方便。2、能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流量计在测量过程中存在流量波动性大、压力损失大、测量误差大的问题。3、本技术通过在锥体传感器上安装第一高端取压管、第一低端取压管、第二高端取压管和第二低端取压管,并在测量直管外壁上安装第一取压环室、第二取压环室、第三取压环室和第四取压环室,可对经锥体传感器上的流体高低端压力信号起稳压、稳定输出的功能,使得经差压变送器测出的差压信号更趋于稳定,测量信号更真实,测出的流量更准确,进而降低了流体的瞬时波动性,并减少了外部环境对信号的干扰和影响。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I-法兰; 4-1-第一取压环室;4-2-第二取压环室;6-1-第一取压口; 6-2-第二取压口;6-3-第三取压口;6_4_第四取压口 ; 7-1-第二取压环室;7_2_第四取压环室;9-测量直管; 11-高端取压孔;12-1-第一高端取压管;12-2-第二高端取压管;13-排污口 ;14-前锥体;15-中间喉部;16-低端取压孔;17-1-第一低端取压管;17-2-第二低端取压管;18-后锥台;19-后翼板。具体实施方式如图I所示,本技术包括设置在测量直管9内部的锥体传感器以及安装在所述锥体传感器上且端部穿过测量直管9的高端取压管和低端取压管,所述高端取压管和低端取压管的数量均为两根,两根所述高端取压管分别为第一高端取压管12-1和第二高端取压管12-2,所述第一高端取压管12-1和第二高端取压管12-2上均开有高端取压孔11,所述高端取压孔11的方向与流体方向相同;两根所述低端取压管分别为第一低端取压管17-1和第二低端取压管17-2,所述第一低端取压管17-1和第二低端取压管17-2上均开有低端取压孔16,所述低端取压孔16的方向与流体方向垂直;所述测量直管9外壁上且位于第一高端取压管12-1和第一低端取压管17-1的上端分别安装有第一取压环室4-1和第二取压环室4-2,所述第一取压环室4-1与第一高端取压管12-1之间以及第二取压环室4-2与第一低端取压管17-1之间均连通,所述第一取压环室4-1上安装有与其连通的第一取压口 6-1,所述第二取压环室4-2上安装有与其连通的第二取压口 6-2 ;所述测量直管9外壁上且位于第二高端取压管12-2和第二低端取压管17-2的下端分别安装有第三取压环室7-1和第四取压环室7-2,所述第三取压环室7-1上安装有与其连通的第三取压口 6-3,所述第四取压环室7-2上安装有与其连通的第四取压口 6-4。如图I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锥体传感器由从左至右依次设置且相互连接的前锥体14、中间喉部15、后锥台18和后翼板19部分组成,所述第一高端取压管12-1和第二高端取压管12-2均安装在前锥体14上,所述第一低端取压管17-1和第二低端取压管17-2均安装在中间喉部15上。如图I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高端取压管12-1与第二高端取压管12-2位于同一条直线上,第一低端取压管17-1与第二低端取压管17-2位于同一条直线上。如图I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测量直管9的两端均焊接有法兰I。如图I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测量直管9为圆筒体。本技术的工作原理为使用前,在第一取压口 6-1、第二取压口 6-2、第三取压口 6-3和第四取压口 6-4上均接差压变送器。使用时,流体经过内藏式锥体节流装置的锥体传感器,经前锥体14的整流作用后,通过高端取压孔11和低端取压孔16分别进入高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管道环室取压的内藏式环型锥体节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測量直管(9)内部的锥体传感器以及安装在所述锥体传感器上且端部穿过测量直管(9)的高端取压管和低端取压管,所述高端取压管和低端取压管的数量均为两根,两根所述高端取压管分别为第一高端取压管(12-1)和第二高端取压管(12-2),所述第一高端取压管(12-1)和第二高端取压管(12-2)上均开有高端取压孔(11),所述高端取压孔(11)的方向与流体方向相同;两根所述低端取压管分别为第一低端取压管(17-1)和第二低端取压管(17-2),所述第一低端取压管(17-1)和第二低端取压管(17-2)上均开有低端取压孔(16),所述低端取压孔(16)的方向与流体方向垂直;所述测量直管(9)外壁上且位于第一高端取压管(12-1)和第一低端取压管(17-1)的上端分别安装有第一取压环室(4-1)和第二取压环室(4-2),所述第一取压环室(4-1)与第一高端取压管(12-1)之间以及第ニ取压环室(4-2)与第一低端取压管(17-1)之间均连通,所述第一取压环室(4-1)上安装有与其连通的第一取压ロ ¢-1),所述第二取压环室(4-2)上安装有与其连通的第二取压ロ ¢-2);所述测量直管(9)外壁上且位于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思皓龚燕平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仪新测控仪表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