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广西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空间六活动度机器人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688915 阅读:1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8-16 23:39
一种空间六活动度机器人机构,包括二维转动大臂机构、二维转动小臂机构和二维转动平台机构。所述二维转动大臂机构包括二维转动大臂、第一直线驱动器、第二直线驱动器,所述二维转动小臂机构包括二维转动小臂、第三直线驱动器和第四直线驱动器,所述二维转动平台机构包括二维转动平台、第五直线驱动器、第六直线驱动器。上述三个部分串联连接,能够实现机构大工作空间、灵活的轨迹输出,且整体结构简单紧凑、误差补偿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二维转动平台的法兰盘上安装各种不同用途的末端执行器,可应用到搬运、码垛、装配、切割等工业生产当中,实用性强。(*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工业机器人领域,特别是六活动度机器人机构。
技术介绍
机器人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的焊接、搬运、码垛、装配、切割等作业当中。其中已得到较好应用的机器人基本上都属于关节机器人,多为6个轴,通过I、2、3轴的联合动作将末端工具送到不同的空间位置,并辅以4、5、6轴的联动以满足工具姿态的不同要求。这种 机器人本体机械结构主要有平行四边形结构和侧置式结构两种形式,因其具有较大工作空间和较为灵活的动作得到了广泛应用。但这类传统开链式串联机器人机构因其自身结构的限制,驱动电机都需要安装在连接处,从而导致机构笨重、刚性差、惯量大、关节误差累积等问题,动力学性能较差,难以满足日益严格的高速高精度作业要求。并联机器人机构是一种动平台和定平台通过至少两个独立的运动链相连接,机构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自由度,且以并联方式驱动的闭环机构,具有结构紧凑、误差累计小、精度高、作业速度高、动态响应好等优点,但也存在工作空间较小、动作不够灵活等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六活动度机器人机构,能有效解决传统开链式串联机器人机构的重量大、刚性差、惯量大、关节误差累积,以及并联机器人机构工作空间较小、动作不够灵活等的各自问题。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达到上述目的一种空间六活动度机器人机构,包括二维转动大臂机构、二维转动小臂机构和二维转动平台机构。所述二维转动大臂机构由二维转动大臂、第一直线驱动器、第二直线驱动组成,二维转动大臂通过第一虎克铰连接到机架上,第一直线驱动器一端通过第一球面副连接到机架上,第一直线驱动器另一端通过第二球面副连接到二维转动大臂上,第二直线驱动器一端通过第三球面副连接到机架上,第二直线驱动器另一端通过第四球面副连接到二维转动大臂上。第一直线驱动器、第二直线驱动器作为主动件可单独驱动二维转动大臂运动,也可以组合的方式联合驱动二维转动大臂运动,实现二维转动大臂的二维转动。所述二维转动小臂机构由二维转动小臂、第三直线驱动器和第四直线驱动器组成,二维转动小臂通过第二虎克铰连接到二维转动大臂上,第三直线驱动器一端通过第五球面副连接到二维转动大臂上,第三直线驱动器另一端通过第六球面副连接到二维转动小臂上,第四直线驱动器一端通过第七球面副连接到二维转动大臂上,第四直线驱动器另一端通过第八球面副连接到二维转动小臂上。第三直线驱动器和第四直线驱动器作为主动件可单独驱动二维转动小臂运动,也可以组合的方式联合驱动二维转动小臂运动,实现二维转动小臂的二维转动。所述二维转动平台机构由二维转动平台、第五直线驱动器、第六直线驱动器组成,二维转动平台通过第三虎克铰连接到二维转动小臂上,第五直线驱动器一端通过第九球面副连接到二维转动小臂上,第五直线驱动器另一端通过第十球面副连接到二维转动平台上,第六直线驱动器一端通过第十一球面副连接到二维转动小臂上,第六直线驱动器另一端通过第十二球面副连接到二维转动平台上,二维转动平台上带有法兰盘。第五直线驱动器、第六直线驱动器作为主动件可单独驱动二维转动平台运动,也可以组合的方式联合驱动二维转动平台运动,实现二维转动平台的二维转动。本专利技术的突出优点在于I、二维转动大臂、二维转动小臂、二维转动平台串联连接,连接处各由二个直线驱动器并联驱动,实现机构大工作空间、灵活的轨迹输出,且整体结构简单紧凑、误差补偿好。2、本专利技术通过在二维转动平台的法兰盘上安装各种不同用途的末端执行器,可应用到搬运、码垛、装配、切割等工业生产当中,实用性强。附图说明图I为本专利技术所述一种空间六活动度机器人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所述一种空间六活动度机器人机构的二维转动大臂机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所述一种空间六活动度机器人机构的二维转动小臂机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所述一种空间六活动度机器人机构的二维转动平台机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所述一种空间六活动度机器人机构的第一种工作状态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所述一种空间六活动度机器人机构的第二种工作状态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所述一种空间六活动度机器人机构的第三种工作状态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所述一种空间六活动度机器人机构的第四种工作状态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对照图1、2、3和4,所述一种空间六活动度机器人机构由二维转动大臂机构、二维转动小臂机构和二维转动平台机构组成。对照图1、2,所述二维转动大臂机构由二维转动大臂5、第一直线驱动器4、第二直线驱动器24组成,二维转动大臂5通过第一虎克铰3连接到机架I上,第一直线驱动器4一端通过第一球面副2连接到机架I上,第一直线驱动器4另一端通过第二球面副6连接到二维转动大臂5上,第二直线驱动器24 —端通过第三球面副25连接到机架I上,第二直线驱动器24另一端通过第四球面副23连接到二维转动大臂5上。第一直线驱动器4、第二直线驱动器24作为主动件可单独驱动二维转动大臂5运动,也可以组合的方式联合驱动二维转动大臂5运动,实现二维转动大臂5的二维转动。对照图1、3,所述二维转动小臂机构由二维转动小臂11、第三直线驱动器8和第四直线驱动器21组成,二维转动小臂11通过第二虎克铰连9接到二维转动大臂5上,第三直线驱动器8 —端通过第五球面副7连接到三维转动大臂5上,第三直线驱动器8另一端通过第六球面副10连接到二维转动小臂11上,第四直线驱动器21 —端通过第七球面副22连接到二维转动大臂5上,第四直线驱动器21另一端通过第八球面副20连接到二维转动小臂11上。第四直线驱动器8和第五直线驱动器21作为主动件可单独驱动二维转动小臂11运动,也可以组合的方式联合驱动二维转动小臂11运动,实现二维转动小臂11的二维转动。对照图1、4,所述二维转动平台机构由二维转动平台15、第五直线驱动器13、第六直线驱动器17组成,二维转动平台15通过第三虎克铰18连接到二维转动小臂11上,第五直线驱动器13 —端通过第九球面副12连接到二维转动小臂11上,第五直线驱动器13另一端通过第十球面副14连接到二维转动平台15上,第六直线驱动器17—端通过第十一球面副19连接到二维转动小臂11上,第六直线驱动器17另一端通过第十二球面副16连接到二维转动平台15上,二维转动平台20上带有法兰盘。第五直线驱动器13、第六直线驱动器17作为主动件可单独驱动二维转动平台15运动,也可以组合的方式联合驱动二维转动平台15运动,实现二维转动平台15的二维转动。对照图5、6、7、8,所述一种六活动度机器人机构通过每个关节处二个,共六个直线权利要求1.一种空间六活动度机器人机构,包括二维转动大臂机构、二维转动小臂机构和二维转动平台机构,其结构和连接方式为 所述二维转动大臂机构由二维转动大臂、第一直线驱动器、第二直线驱动器组成,二维转动大臂通过第一虎克铰连接到机架上,第一直线驱动器一端通过第一球面副连接到机架上,第一直线驱动器另一端通过第二球面副连接到二维转动大臂上,第二直线驱动器一端通过第三球面副连接到机架上,第二直线驱动器另一端通过第四球面副连接到二维转动大臂上, 所述二维转动小臂机构由二维转动小臂、第三直线驱动器和第四直线驱动器组成,二维转动小臂通过第二虎克铰连接到二维转动大臂上,第三直线驱动器一端通过第五球面副连接到二维转动大臂上,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敢为张金玲潘宇晨王红州黄院星李小清王建亮邓培张林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